來源: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2017-01-16 08:20:01
位于濟南市工業南路義和莊的濟南元新養老院,成立已17年。這里居住著50余位老人,他們有的為了養病,有的為享清福,有的為了減輕子女的負擔。雖然養老理由各異,但他們都得到了精心照顧。在養老院負責人孫雪梅看來,隨著條件改善,老人生活越來越好,但子女往往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求。
“幸虧來到這,不然真撐不到現在”
元新養老院成立于2000年,距今已有17年。69歲的周文慧老人住在該院已16年,見證了該院從一座四合院變成一幢三層樓、從4位在院老人到50多位老人的變遷過程。
談到16年的養老院生活,周文慧用得最多的詞語便是“滿意”,“幸虧來到這,不然我真撐不到現在。”
30歲時,周文慧患上類風濕頑疾。到了50歲,類風濕疾病越發嚴重,周文慧雙腿僵硬,無法下床,“吃喝拉撒全靠我老伴兒,我倆相依為命。”老伴兒離世后,周文慧徹底崩潰。“家里只剩下我一人,倆兒子都忙,連帶著我去醫院看病都得請假。我躺在床上,整天哭,就害怕呆在家里死了都沒人知道。”
睹物思舊人,且一個人在家無人看護,周文慧便打算去養老院。“如果生病出事了,起碼也有人知道啊。”只是連她自己也沒想到,在元新養老院一住便是16年。
剛住進來的幾個月,周文慧十分消沉,“天天哭,就想著趕緊死了算了。可人家看護員卻一個勁兒勸我得好好活,天天跟我聊天解悶,幫我按摩治病,照看我的吃喝拉撒。”就這樣,周文慧重拾生活勇氣,身體逐漸康復起來。
入住16年,周文慧僅動過一次回家的念頭。2001年,元新養老院規模較小,只是一座四合院。冬天取暖用蜂窩煤爐,怕冷的周文慧便想著回家去。“養老院知道后,專門給我加了一個爐子。”兒子也曾建議為其找專職保姆,但護工細心的照料,讓周文慧心有不舍。“每月兩三千塊錢,比起專職保姆,這里更舒心。”
如今,周文慧與養老院護工們親如一家人,“我兒子都不知道咋抬我、翻身照顧,她們知道。”周文慧牙口不好,食物都是燉爛了再喂;老人不愛浪費糧食,護工就直接把吃剩下的飯菜當面吃掉,“自己孩子也做不到啊。”
“多活幾年,看看社會發展”
與周文慧境遇不同,家人對李夢五老人照顧有加,可他卻自愿來養老院居住。“這里自由,還有專人照顧。在家總是不自覺地想給孩子幫忙,可人老了,就該享享清福了。”
李夢五老人今年已93歲,耳聰目明,只是腿腳有些不便。李老寫得一手好毛筆字,養老院老年活動室的許多書法作品都出自他的手筆。
60歲時,李夢五從機械廠退休,閑不住的他又當起了門衛傳達,一干就十多年。“干不動了,就想著找家養老院,清靜清靜。”對于自己要去養老院的想法,李夢五的兒子們并不同意,“他們太傳統,總覺得去養老院不好。我就覺得好,在家沒朋友聊天,也沒有專業養護。”
李夢五老人非常滿意在養老院的生活。
兒子們不同意,李夢五便自己一個人悄悄計劃。2003年,年屆80的李夢五走遍了半個濟南城,考察了十幾家養老院,最終來到了元新養老院。“那些(養老院)管理不行,老人在屋里抽煙喝酒,也不管。”
“兒子不同意,我就偷偷地過來住。”李夢五稱,兩個兒子一個在城里一個在鄉下,于是他便跟住在城里的兒子說回鄉下,跟鄉下兒子說去城里,“住了一星期,他們才發覺不對勁,這才不得不同意。”
當時李夢五每月退休金500余元,剛好夠養老院費用。“有人勸我,說老本都花出去了,不值當的。我來這里兩次才打定主意,這里的養老條件的確吸引我。”
如今隨著房租、人力成本的上漲,養老院收費從每月500元漲到了每月1500元,李夢五老人的退休金也漲到3000元,“賺錢一輩子,也該為自己花點錢。”李夢五稱,同樓一個老人臨去世,為子女留下一萬塊錢,卻因為忘事而記不得放在哪。“你看!留著錢也白搭,留在自己身上就對了。”
逢年過節,李夢五家人都會接他回家過年。“我、周文慧還有倆人,在這里住的時間最長,但現在已走了倆。”看著當年四人合影,李夢五老人感傷道。談及新年愿望,李夢五說:“多活幾年,享受享受,看看社會發展。”
“先試試住下了,一住就是9年”
在元新養老院,老人大都兩人一間公寓。93歲的劉振英與周文慧共居一室。雖不及周文慧、李夢五到此的時間長,但她也居住了9年有余。
老人一頭銀發,身體健康,語速快且音調高。老人原在孫村鎮務農,因房子拆遷,家人便將其接到家中。雖有一兒五女,但多年的農村獨居生活,讓劉振英很不習慣城市生活。
劉振英稱她年事已高,從未與兒媳住在一起過,兒媳也快60歲,還得看孫子,“我也就別給她添亂了。”就這樣,兒子便與其商量,將劉振英送來了這家養老院。“看了看環境,覺得還行,就先試試住下了,這一住就是9年。”
孫雪梅給老人梳頭發。
拆遷重建后,老人分得一套60平米的樓房,但因自己腿腳不靈便無法爬樓、年事已高不能獨居等原因而沒去入住。“全家商量后,決定把新房賣掉,錢都用來養老。”起先,劉振英的子女們為其找過專職保姆,“一個月花兩三千塊錢,可就是找不到稱心的。”
兒子家住濟鋼宿舍,離養老院近,他們隔三岔五便來探望。多年養老院生活,劉振英怡然自得,“吃穿都挺好,在家也不可能一天三餐都變著花樣做。”
“我愿意在這兒過年。”劉振英老人說,頭幾年春節孩子來接自己回家過年,她不愿意回去,嫌不方便,年輕人晚睡晚起,與自己生活規律不搭調。她還勸一些老人說,現在那種兒女養老的舊觀念應該改變,在養老院養老不代表子女不孝。
養老院負責人孫雪梅稱,如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正在轉變觀念,主動選擇養老院養老。“一半以上的老人都是這樣,他們子女經常來探望,有的甚至天天來。”
春節腳步臨近,孫雪梅及護工們正在緊鑼密鼓籌備中,有聚餐有聯歡晚會。“第一次在養老院過年的老人難免很失落,我們就哄著陪著,到了第二年就不愿走了。這兒熱鬧,有的老人,家人來接回家過年還不樂意呢。”
“照顧老人就是體會老人的想法”
論硬件條件與規模,元新養老院在濟南屬于中等水平,卻一床難求。從當初的一座四合院發展成一幢三層樓,從4位在院老人到如今的50多位老人。如此火爆,歸因于養老院護工們的精心照料。
以孫雪梅為例,她原是一名兒科醫生,因身患重病難以走出心理陰霾,后經朋友推薦,便來到元新養老院進行療養。
“與其說療養,就是把自己鎖在屋子里,天天不出門。”住了一段時間,心情抑郁的孫雪梅開始嘗試做起義工。“第一次服務是幫老人理發,理完后,老人高興地合不攏嘴,一個勁兒夸我。老人開心,我心里也高興。后來才懂得那就是身心快樂,也不再像之前那樣患得患失。”
就這樣,孫雪梅漸漸做義工做上了癮。“當時養老院的全部床單被罩都是我一個人洗,累卻從沒抱怨過,反而看著衣服一件件減少,目標減少了,心里有說不出的開心。”
心情越來越好,孫雪梅病情也慢慢好轉。兩三年后,孫雪梅便決定辭職來此當護工。十多年的堅持,孫雪梅已成為元新養老院的具體負責人。人員管理、食譜菜單、幫老人戒煙等,事無巨細,她都親力親為。
她的努力,老人們看在眼里,樂在心里。70多歲的李奶奶患小腦萎縮,終日臥床且無法表達。為了照顧好她,孫雪梅便想出了“眨眼睛”服務。“我就跟她說:想喝水就眨眼睛,不想喝就不眨;吃蘋果還是吃梨,吃梨就眨眼睛。”
在孫雪梅辦公室掛著一塊提示板,上面詳細記著每位在院老人的生日。前幾年,李奶奶過生日,孫雪梅照舊為其煮長壽面,“她卻不高興,直到晚上家人來了,她才高興起來。”自那以后,孫雪梅意識到,照顧得照顧到老人心眼兒里,“不然再周到老人也不高興。”
養老院住著一位退休大學教授,老人總說得不到理解。“有一次,我巡查房間,老人拉住我要給我講故事。他的子女說,人家正忙著,你給人家講什么故事。”孫雪梅稱,家人無意間一句話,讓這位老人很失落,“照顧老人就是體會老人的想法,但如今,許多子女往往忽略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