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2024-10-15 10:11:10
原標題:山東:降本增效助力商業航天商業化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山東:降本增效助力商業航天商業化
來源:新華社
隨著商業航天發射市場的高速發展,降低發射和運營的成本、提升產業效益,成為當前航天領域迫切需求和發展趨勢。而降低火箭的各環節成本,提高發射效率,是降本增效的關鍵一環。
近年來,我國商業航天領域降成本、提效益的探索不斷涌現。隨著制造企業、科研機構等多元主體加入,以工業思維推進火箭規模化量產、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發射方式、優化可重復回收技術、完善產業鏈配套服務等解決方案不斷涌現,有效降低火箭制造、發射及運營等成本,助推商業航天降本增效。
東方空間技術(山東)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引力一號(遙一)運載火箭,在山東海陽總裝出廠。(2023年11月17日攝)海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從稀缺品變為工業品
今年1月11日,山東省海陽市附近海域,東方空間技術(山東)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引力一號遙一商業運載火箭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后將3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飛行試驗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這是引力一號運載火箭首飛,刷新了全球運力最大固體運載火箭、我國運力最大民營商業運載火箭紀錄。
“公司通過技術創新、垂直整合和優化管理進行降本增效,海上靈活發射可減少因軌道避讓導致的運載能力損失,是降本增效的重要方式之一。”東方空間技術(山東)有限公司市場總監于繼超說,商業航天現在已經從技術驗證階段逐步轉入商業驗證階段,現在關鍵要實現商業化,離不開降本增效。
當前,大部分火箭企業通過推進規模化量產、一箭多星的發射方式、探索可復用技術等方式降本增效,以工業品的思路制造火箭,在保障產品安全、滿足技術標準和降低成本中取平衡點,致力將火箭從稀缺品變成工業品。
濟鋼四新產業發展(山東)有限公司產業合作投資部業務副經理曲洪柱說,日益成熟的3D打印技術,在火箭制造領域的應用更加廣泛。對于復雜結構的制作和定制化處理,3D打印技術更有優勢,可以節省原材料、施工時間和人力物力,有助于規模化量產。
除了使用新技術,創新發射模式已成為業內共識。當前,一箭多星的發射形式,可充分利用火箭的運載能力,降低衛星發射成本。2023年6月7日,力箭一號“一箭26星”。6月15日,長二丁火箭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6A等41星送入預定軌道,以“一箭41星”創造迄今中國一箭多星最高紀錄。
可重復使用火箭能有效降低成本,在可復用技術的探索中,部分民營火箭公司取得初步成效。
今年,江蘇深藍航天自主研制的星云一號火箭,在濟南市深藍濟鋼試車基地完成一子級三機并聯全時序動力系統系列試車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深藍濟鋼航天科技(山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戰立剛介紹,深藍航天可回收火箭研發和試驗進展順利,預計于2024年底完成星云一號入軌回收試驗。
星河動力(北京)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吳越介紹,針對我國衛星互聯網建設的實際需求,星河動力開展火箭垂直回收技術攻關,打造了“智神星一號”系列可重復使用液體火箭,通過火箭一子級的回收,實現火箭發動機系統80%、結構系統70%、電氣系統50%的復用,大幅降低成本。
“出海入天”創新發射方式
當前,我國在軌衛星總數不足1000顆,按照我國推出的星座計劃,仍有上萬顆衛星等待發射,但可實現商業航天的常態化高頻次發射的基地并不多。
業內人士認為,增強進入太空的能力,不僅需要運載能力更大的火箭,還需要增加火箭的發射頻次,實現總運量規模的顯著提升。因此,開發更多的發射場景和發射方式,成為商業航天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徑。
海上發射是運載火箭發射方式的重要創新。據業內專家介紹,海上發射可實現各種傾角,且通過建設專用發射平臺,具備實施全球海域發射能力,滿足低緯度地區衛星組網發射需求。
記者了解到,由于地球不停自轉,海上發射地點緯度越低、越靠近赤道,賦予航天器的初始速度就越大,越節省燃料,可降低發射成本。海洋面積大且聯通全球各地,海上發射運載火箭可選擇區域較大。
8月29日下午,伴隨著火光煙霧,從海陽東方航天港總裝出廠的“谷神星一號”海遙三運載火箭,搭乘“東方航天港”號海上發射船,在山東附近海域將云瑤一號6顆衛星送入535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本次發射是谷神星一號第15次發射,也是其海上第3次發射,成功驗證了海上發射的安全性技術以及廣泛的平臺適應性。
“海上發射可靈活選擇發射點和落區,確保火箭殘骸落入無人海域,避免對地面人員、財產造成風險。”北京星河動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未來谷神星一號運載火箭海上發射次數將逐步遞增,與陸地發射頻次齊頭并進。
和陸上發射不一樣,海上發射離不開發射船。作為一個發射平臺,發射船把火箭從茫茫大海上穩定發射上天,使其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位于煙臺的海陽港,“東方航天港”號發射船靜靜停泊。這是國內首艘專業化海上衛星發射工程船,船長162.5米,船寬40米,主甲板每平方米承載力達到20噸,相當于十幾輛家庭轎車的重量,可一次攜帶多發火箭。發射船兼具火箭冷熱發射能力,滿足當前在役及在研大中型固體火箭、中小型液體運載火箭的發射需求。
截至目前,“東方航天港”號海上發射船已成功保障我國4次海上發射任務,累計把21顆衛星通過海上發射成功送入太空。東方航天港已成功保障我國海上發射任務13次,累計發射衛星75顆,初步具備常態化海上發射能力。
海上發射體系的構建,離不開配套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完善。在傳統發射體系中,總裝廠房一般靠近火箭研發中心,多位于我國東部,而發射場多在中西部,火箭轉運過程耗時較長、發射工位緊張。
如今,東方航天港的海上發射指控中心、“一平一豎”岸基火箭垂直保障廠房都已投入使用,全球首個坐底式火箭海上發射平臺正在加快建設。東方空間相關負責人說,公司圍繞東方航天港,集聚布局相關基礎設施,6公里內完成火箭子級總裝總測、全箭垂直總裝總測、港口登船流程。這種模式將以往轉運過程上千公里的距離大幅縮短,減少物流時間、物流成本、箭體包裝及恢復時間。
讓產業鏈發生“化學反應”
位于海陽市的方圓集團有限公司建設機械二廠,是一家專門生產打樁機、升降機等產品的老牌企業,卻在廠區門口豎著一枚火箭模型。憑借現有的大型數控設備和數十年沉淀的加工工藝,這家建筑機械企業成為商業航天產業鏈的一環,將生意做到了太空。
“我們主要負責數控加工,把鋁材加工到薄厚一致,再拉到下一站去。”方圓集團有限公司建設機械二廠車間主任張偉說。加工好的鋁材,被送到商業航天配套企業,制成火箭燃料貯箱的前后“底”。
商業航天降本增效離不開產業鏈供應鏈的完善。讓更多制造業企業加入,實現多元供給,瞄準全要素降本增效、銜接產業鏈供應鏈、完善軟硬件配套等關鍵環節,是實現降本增效的題中應有之義。
落戶東方航天港的陸海空間(煙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獲得了煙臺設立的航空航天產業基金的天使投資,為公司建設我國新一代智能遙感星座提供資金支持。如今,星座已進入第一階段衛星研制工作,已有兩顆衛星成功入軌。
“這種大手筆投入,讓公司能夠在創業初期不再為資金需要東奔西走,潛心投入衛星設計和研制工作,鉆研技術、培養隊伍、建設能力。”談及落戶緣由,公司負責人李鴻說。
海陽市航空航天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初娜說,當地相關部門在機械、航空、汽車、消費電子等行業中,引導相關企業提檔升級、提高技術能力,滿足當地新引進的航天企業的需求,讓更多民營企業進入商業航天的供應鏈。
除了鼓勵企業準入的政策舉措外,構建完備的航天產業鏈配套,為上下游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是完善產業鏈的重要舉措。
在海陽市,小到衛星用的芯片和單機設備,大到衛星發射所需要的火箭、海上發射場,再到衛星數據接收的地面站、數據處理中心,完備的航天產業鏈配套為降本增效創造了條件。
持續完善的產業鏈配套,為解決航天工程核心部件“卡脖子”、降成本創造了有利條件。航天空間行波管是衛星信號功率放大的核心器件,過去只能采用傳統手工制造,產品一致性差、成品率低、成本高昂,需要從國外進口。山東濟鋼空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合作研發,自動化生產線建成不到3個月,就開發出第一款Ka頻段20W空間行波管,產品一致性及良品率高,有效降低成本。
山東濟鋼空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盛桂軍說,在研發過程中,公司整合了既有機制、團隊、資源等核心要素,確保新項目在“硬件”上能夠扎扎實實落地,在“軟件”上形成有利于高新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
隨著商業航天的發展,衛星數據應用將逐漸變成“藍海”,將是產業提質增效的關鍵一環。“商業航天要實現進一步蓬勃發展,未來一定要在應用領域持續發力,拓展出更多的應用場景,讓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協同發力,產生良好的‘化學反應’。”戰立剛說。(《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武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