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山東頻道
2024-09-10 23:03:09
原標題:如果文物會說話 | 從文物中感悟尊師重教的精神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如果文物會說話 | 從文物中感悟尊師重教的精神
來源:新華網
又到一年丹桂飄香
我們迎來第40個教師節
自古以來“先生”一詞
一直被用作對老師的尊稱
師者如舟 千里不殆
師者如光 微以致遠
今天跟隨《如果文物會說話》
從文物中感悟尊師重教的精神
這幅畫總縱298.5厘米,橫106.5厘米;畫心縱166.5厘米,橫85厘米。孔子手持如意,懷攬憑幾,端坐在松杏之下的平石上。其前一弟子躬身請教,其左則有侍立弟子三人。另有弟子沿山道而上,分成三組,彼此顧盼,交談自若。這一畫面的精心安排,給觀者留下一個極大的想象空間,使人們自然地想到:那延伸到畫外的山道上,定還會有眾多弟子……作者以圖解式的語言,鮮明地道出孔子“弟子彌眾”這一現象。畫中高山、塊石、瀑布、流水以及勁松、叢樹串聯起不同的場景,營造出清曠閑淡的講學氣氛。孔子作為儒家的開山鼻祖,在我國古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辦學方式、講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都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創舉。在教育對象方面,孔子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為理論基礎,提出“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
這幅畫總縱41.5厘米,橫66.2厘米;畫心縱33厘米,橫61厘米。在虛心求學方面,孔子同樣給學生們帶了好頭。此畫描繪孔子“問禮老聃”的情景。孔子曾游歷周都洛邑并向老子問學。畫中孔子端坐于老子面前,專心聆聽老子宣講。這幅畫表現孔子對前輩學者的尊敬和對知識的追求。《孔子圣跡圖》是一系列描繪孔子生平和事跡的畫作,其中不乏展現孔子作為老師的形象,以及他與弟子之間的互動,從而體現出尊師重道的精神。
這幅畫用人物大小表明身份地位,畫上居中者為“至圣”孔子,他身形高大,須眉飄飄,面容莊肅。右側攏袖而立者,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復圣”顏回,顏回十三歲拜孔子為師,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左側插手示敬者,是孔子學說主要繼承人——“宗圣”曾參,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在儒家文化的傳承中起到重要作用。三人身后,一株古松蒼茂勁挺,如華蓋般覆于三圣上方,正是“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隱喻。松柏寓意著堅貞不渝的志節,具有深刻的教化意義。該圖最為奇絕的是,作者將《論語》用細密小楷抄錄于三圣外衣上,寓教于畫,書畫呼應,把孔子“立言不朽,垂教無疆”的弘道精神,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完美地呈現在了畫上。
《程門立雪》的創作背景源自北宋時期的一個著名故事,這個故事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尊師重道的教育理念。故事的主人公是楊時和游酢,他們都是北宋時期的學者,對理學有著深刻的研究和追求。根據史料記載,楊時和游酢為了拜訪理學大師程頤,在一個冬日的下午前往程頤的住所。程頤當時正在閉目養神,楊時和游酢為了不打擾先生休息,便在門外靜候。當時天降大雪,他們二人在風雪中站立了很長時間,直到程頤醒來,發現門外的積雪已有一尺多深,而楊時和游酢依然恭敬地站在那里。“程門立雪”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們傳頌,它不僅是對尊師重道傳統的贊美,也是對后世學者的一種激勵,提醒人們在學習過程中應持有的謙卑和尊重。
銅鍍金戒盈持滿,清光緒,器高15厘米,直徑11.7厘米,架子高45.7厘米,寬18.5厘米。清宮造辦處制作。清宮舊藏。此器銅質鍍金,其正面橫梁鏨刻“光緒御制”四字篆書,框架中間的杯狀容器可在支架上自由轉動——如往杯中注水,水至一半時,容器垂直而立,水注滿時,則容器翻倒,水潑灑出。因其易傾覆,又名曰“欹器”。框架下部有一橫梁,其下鑲嵌條環板,板兩面均有陽刻銘文,內容記載孔子觀周朝欹器時與守廟者的對話。孔子通過欹器的“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教育弟子為人處世“滿招損,謙受益,戒盈持滿”。欹器所蘊含的戒滿與持中的道理影響后世深遠。
元益都路府學銅鐸藏于青州博物館。青州官學的設立最早為宋代的州學,朝廷應王曾之請,詔示全國各州,以青州為榜樣,大力辦學。延續至元代,青州作為益都路總管府治所所在,設立官學為益都路府學。據《太平御覽》記載:“凡金為樂器有六,皆鐘之類也,曰鐘,曰镈,曰錞,曰鐲,曰鐃,曰鐸。” “鐸,大鈴也。”鐸舌有木質與金質之分,“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后因《論語》記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孔子作為師者,也常以木鐸自比,認為自己就是上天派來教化民眾的一個鈴鐺,木鐸逐漸演變成了教師的代名詞。益都路府學內置造銅鐸,是尊孔尚賢、崇文重教的表現,也見證了青州官學教育的發展。銅鐸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精心設計的,云雷紋、龍紋寓意了對學生將來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才的期望;鐸,是時間的象征,時刻提醒學生要惜時、守時;鐸,更是“尊師重教”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傳承至今,意義深遠。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過,現在有許多師范院校的校徽中都有“鐘”的形象,這正是取自木鐸象征“孔子”,象征“教師”的含義。
清“萬世師表”匾,現懸掛于北京孔廟的大成殿。北京孔廟,為中國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場所。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神位,祭孔時皇帝行禮的地方。清“萬世師表”匾,本是清代康熙皇帝于二十三年(1684年)到曲阜孔廟祭孔時,聽完監生孔尚任講完《大學》首章后御賜。后來,康熙根據大臣奏請,將此題字制成匾額,在全國各州府的孔廟大成殿內正中懸掛,此匾從此名流天下。在中國幾千年的燦爛歷史中“尊師重教”一直是中國人骨子里的文化傳統,也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色。感懷師恩是文明的傳承,更是文化的延續。
一朝沐杏雨,終生念師恩。
祝所有老師們節日快樂!
策劃:萬方 王子暉
文案:別培輝 袁晗 朱曉光 秦來玲
制作:丁宇飛
鳴謝:曲阜市委宣傳部
孔子博物館
青州博物館
新華社山東分社
新華網新聞中心
新華網山東頻道
聯合出品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