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2024-08-12 16:27:08
原標題:列國鑒·馬耳他 | 記者手記: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 色彩斑斕的節慶之島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列國鑒·馬耳他 | 記者手記: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 色彩斑斕的節慶之島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瓦萊塔8月12日電(記者陳文仙)地中海中部島國馬耳他,國土面積僅316平方公里,人口約54萬,素有“地中海心臟”“歐洲后花園”美譽,其吸引世人流連之美,不僅在于深藍幽邃的海水與綿延不絕的巖石海岸,更在于幾千年歲月沉淀而成的多元文化底蘊,這種特質已經烙印在社會方方面面,融入馬耳他人的日常,構成其獨有的風情。
6月23日,在馬耳他納沙爾,一名女子騎著一匹退役賽馬在夏日的海里戲水。新華社發(喬納森·博格攝)
古城悠悠 文明碰撞
正午時分,當你站在馬耳他首都瓦萊塔的上巴拉卡花園,眺望天然良港瓦萊塔大港,聽到禮炮臺鳴放響徹云霄的禮炮,一幅歷史畫卷仿佛在眼前徐徐展開。
1565年,奧斯曼帝國攻打馬耳他島,馬耳他騎士團苦苦奮戰,最終在援軍幫助下取得勝利,這就是歐洲史著名戰役之一“馬耳他之圍”。因位于地中海戰略要沖,馬耳他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
2023年11月11日,在馬耳他瓦萊塔,馬耳他武裝部隊士兵參加紀念一戰結束的活動。新華社發(喬納森·博格攝)
歷史上,還有許多族群曾定居和統治過馬耳他島: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羅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諾曼人、安茹人、阿拉貢人、西班牙人、法國人和英國人等,這個地中海小島上因此留下了不同的文明印記。
步行或駕車穿越馬耳他,人們可欣賞到不同風格的建筑,既有史前時期的巨石建筑,也有阿拉伯人統治時期建造的低矮石屋。圣約翰大教堂和大團長宮等標志性建筑的恢弘氣勢,則讓人想起馬耳他騎士團的統治時代。
2023年2月10日,在馬耳他瓦萊塔,大浪拍打海岸。新華社發(喬納森·博格攝)
瓦萊塔古城被又高又厚的防御墻所圍繞,城內遍布歷史建筑和遺跡,整座城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又因濃郁的巴洛克藝術風格氣息得名“巴洛克之城”。歐盟2018年將“歐洲文化之都”稱號賦予瓦萊塔,認可其保存發揚文化遺產的努力并對其修復古建、推廣文化活動給予資金支持。
位于馬耳他本島中部的古城姆迪納被稱為“寂靜之城”,歷史上曾是馬耳他的首都。行走在姆迪納悠長而狹窄的古老街道上,猶如穿越到了中世紀,又讓人感受到幾分阿拉伯風情。“姆迪納”一詞就源于阿拉伯語“城市”。
2017年4月30日,在馬耳他姆迪納古城,裝扮成歐洲中世紀時期士兵的演員在姆迪納中世紀文化節上進行格斗表演。新華社記者袁韻攝
馬耳他不久前舉辦了為期兩個多月的首屆雙年展。展館均設在馬耳他著名的文化遺跡,匯集了來自20多個國家約80名藝術家不同風格的作品,演繹了一場馬耳他文化遺產與國際當代藝術的“完美對話”。
馬耳他遺產委員會主席、雙年展主席馬里奧·丘塔亞爾說,馬耳他是不同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數世紀以來,本土民族結構、社區習慣與價值觀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和塑造,構成馬耳他的多元文化底色——猶如色彩斑斕的馬賽克。
2023年12月26日,帆船愛好者在馬耳他塔什比埃什參加慈善趣味賽。新華社發(喬納森·博格攝)
人均“多語” 生活“多味”
多元文化特質深刻烙印在馬耳他人的美食、語言、生活方式中。記者住所樓下街道是一條200米左右的單向單車道,街道兩側餐館匯聚了本地以及意大利、印度、希臘、墨西哥、泰國、土耳其等國美食,在這里,可以聽到餐館工作人員和食客用不同語言交流,仿佛置身“迷你聯合國”。
馬耳他本土美食屬地中海風味,初嘗像意大利菜,又融合了北非和中東元素。
7月2日,模特在馬耳他時裝周上展示時裝。新華社發(喬納森·博格攝)
馬耳他官方語言為馬耳他語和英語。馬耳他大學歷史系教師斯蒂芬·卡奇亞告訴記者:“馬耳他語源自阿拉伯語,但使用拉丁字母書寫,我們的另一種官方語言英語則將我們與更廣闊的世界聯系起來。”
馬耳他語不僅是歐盟范圍內唯一源于閃米特語的語言,也是世界上唯一以閃語為基礎、卻用拉丁字母書寫的語言,可以說是阿拉伯語的拉丁化后裔。至今馬耳他還有一些姓氏源自阿拉伯語,顯示阿拉伯人統治時期對馬耳他文化的深刻影響。
5月17日,在馬耳他姆西達,馬耳他大學二年級學生方美美(中文名)獲得第23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馬耳他賽區比賽冠軍后展示榮譽證書。新華社發(喬納森·博格攝)
根據馬耳他國家統計局今年5月公布的一項技能調查報告,73%以上的馬耳他居民能說至少三門語言,受訪者所掌握語言合計達30多種。大部分馬耳他人會講意大利語,一些人還掌握法語、阿拉伯語或德語等。
馬耳他政府認為,對文化多樣性保持開放態度,有利于培養青少年的創造力和創新力,以適應人員流動加強趨勢、提升就業能力。教育部門把鼓勵校園開展多元文化活動、培養學生多語言和跨文化能力當作重要任務。孩子們一入學,就會接受馬耳他語和英語的雙語教育;通常到了初中,便可選擇學習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德語、中文等多種外語。
6月2日,在馬耳他瓦萊塔,人們參觀老爺車展。新華社發(喬納森·博格攝)
2008年,精通西班牙語的卡奇亞為西班牙薩拉戈薩世博會工作時,萌發了2010年參加上海世博會的想法,決心學習中文,后來如愿進入上海世博會馬耳他國家館工作團隊,其間收獲中文名“史小龍”。2012年至2018年,卡奇亞在馬耳他中國文化中心擔任中文老師,擅長結合生動有趣的中國歷史故事講課,深受學生喜愛。
卡奇亞多次到中國觀光,用心記錄中國的變化,無論授課或開講座,他總會鼓勵聽眾去中國走走,“親眼看看真實的中國”。
7月12日,在馬耳他錫杰維,當地老年人參加中醫養生講座。新華社發(喬納森·博格攝)
節慶之島 兼容并蓄
馬耳他人愛過節,節日名目繁多。馬耳他政府2017年成立馬耳他節慶局,主管十多個全國性重大文化節慶活動,旨在保護當地傳統,培養和提升公眾創造力、藝術鑒賞力。節慶局和其他機構、企業舉辦的大大小小節慶活動貫穿全年,包括傳統禮拜儀式、大型展覽慶典、室內外音樂會和演出等,上下協力打造“節慶之島”的文化和旅游形象。
馬耳他鄉村節2023年入選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一項在本島和戈佐島舉行的鄉村社區年度慶祝活動;節日持續數周,其間音樂會、樂隊游行、煙花秀、敲鐘等活動輪番上演。國際藝術節、爵士音樂節、瓦萊塔電影節、國際煙花節、狂歡節等則融合了國際和現代流行元素,同樣深受本國民眾和世界游客喜愛。
2月11日,表演者在馬耳他瓦萊塔參加狂歡節游行。新華社發(喬納森·博格攝)
今年3月,馬耳他圣托馬斯·莫爾學校舉辦多元文化節,馬耳他中國文化中心積極參與。出席活動的時任總統喬治·維拉在講話中說,這所學校學生來自40多個國家,希望學生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的魅力和價值。
他說,馬耳他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抱和融合外國文化的多元化國家,多元文化拓寬了馬耳他人的視野,最終推動了馬耳他的發展。
這是5月3日在馬耳他斯利馬拍攝的夜空中綻放的煙花。新華社發(喬納森·博格攝)
或許出于這種開放心態,馬耳他人對中醫的接受程度領先于歐洲大部分地區,“到馬耳他學針灸”成為歐洲國家中醫愛好者的新潮流。1994年,中國和馬耳他政府合作成立了地中海地區中醫中心,由江蘇省派遣醫療隊赴馬開展診療工作,截至目前累計治療患者約25萬人次。
德國人安克·勞特博恩年近60歲,約10年前患有嚴重的下肢神經疾病,坐立行走都艱難。中醫幫她消除了病痛,她從此迷上中醫,并在2022年慕名來到馬耳他中醫中心學習。在這里,她發現:“中國醫生非常友好、非常能干,擁有很多臨床經驗,讓我感到驚奇。這是我學習的好機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