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2-12-26 15:03:12
原標題:文學角|沂蒙壯歌 堅守黨的立場、百姓的心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山東頻道
原標題:文學角|沂蒙壯歌 堅守黨的立場、百姓的心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山東頻道
2021年6月10晚,《人民文學》施戰軍主編告訴我,《沂蒙壯歌》將在《人民文學》第七期頭題位置刊發。我渴望已久,感激不盡。我深知,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是我們黨和國家千載難逢的幸事,也是每位黨員和每位中國人可遇不可求的幸事。在《人民文學》第七期這么重大的時間節點、這么重要的位置刊發歌頌沂蒙山、歌頌沂蒙人民的報告文學作品,我非常榮幸!
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100年,每一處紅色坐標,都見證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艱辛探索的偉大征程;每一種紅色精神,都融入中國共產黨氣吞山河、彪炳史冊的精神譜系;每一位共產黨員,都是銘記誓言、攻堅克難、拼搏奉獻的先鋒戰士。沂蒙山、沂蒙精神,以其獨特的歷史軌跡、科學內涵和重大貢獻,鑲嵌進黨的歷史長卷和壯麗篇章之中,熠熠生輝。我這位沂蒙子弟,這些年一直在為黨默默準備和奉獻文學禮物。2019年我在創作長篇紀實文學《延安答卷》時,就曾立志為故鄉沂蒙再唱贊歌,并得到了多方支持和鼓勵。為沂蒙人民歌功頌德、樹碑立傳,于公于私,于情于理,我都責無旁貸。我懷著敬畏之心、報恩之意、感激之情,心無旁騖地投入《沂蒙壯歌》的創作。我始終堅守黨的立場、百姓的心,堅守熱愛文學的溫度與濃度,堅守文學情懷的真誠與純潔,堅持求真求實的創作態度,縱情為時代抒懷、為人民而歌,奮力用手中的筆為故鄉、為父老鄉親、為沂蒙山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盡一份敬畏心,出一把報恩力。
長篇報告文學《沂蒙壯歌》,主題主線是沂蒙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弘揚和傳承沂蒙精神,打贏脫貧攻堅戰,又鋪開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歌頌的主體是沂蒙山區普普通通的人民群眾;時間跨度百余年,追溯到沂蒙革命根據地初創時期,重在謳歌當下波瀾壯闊的鄉村振興,記錄沂蒙人民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創造的豐功偉績,突出沂蒙步入新時代發生的歷史性巨變。從創作的角度講,既講述感人肺腑的人物、故事,又注意梳理歷史脈絡和平實道理。根據個人的理解和體會,對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鄉村振興戰略“五個振興”目標的核心元素、沂蒙精神的形成歷程和科學內涵,做了一些探索性的文學書寫。
以歷史視野、現實視角、平民眼光聚焦沂蒙大地。我忠于歷史,信仰真實。“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沂蒙山是聳立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黨踐行造福人民的誓言,人民履行對黨忠誠的承諾,“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是黨的精神譜系中的經典章節,生動詮釋了黨的初心使命,也是黨群同甘共苦、生死與共最鮮活感人的樣本,與天地并存,與日月同輝。經過時間的淘洗與沉淀,我深入探尋沂蒙人民為什么在最黑暗、最艱難的時刻鐵心跟黨走的歷史答案,因為“共產黨和八路軍舍命護咱、救咱,真把我們當親人哪”。我查閱各種史書、史料,座談知情老人,找到了依然蓬勃鮮活的事實和數據。沂蒙人民的大情、大愛、大勇、大義,是歷經坎坷磨難,用鮮血和生命代價換回的結論,清醒而堅定。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和壓力,沂蒙人民對黨和人民軍隊的感情,一直炙熱而滾燙。因此筆下有了《跟著共產黨走》這歌越唱越順口,震驚世界的“毛澤東文獻博物館”,保持革命本色的“紅色群落”,憑一股子“傻勁”治好“老大難”村的王傳喜,“俺不給‘地下黨’丟臉”的脫貧群眾,紅火日子大家一起過的“沂蒙小棉襖”“沂蒙扶貧六姐妹”等段落和章節。剛剛脫貧的貧困群眾不忘黨的恩情和國家關懷,“紅火日子大家一起過”的境界、情懷和決心,樸實尋常,卻讓我特別敬佩和感動。
緊跟時代,書寫時代,為時代發聲,這是作家的責任和使命。沂蒙山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踐行初心使命和不負人民、創造輝煌的萬丈豪情。沂蒙歷史是一部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奮斗史和繼往開來的創業史,總有一些人物、故事和瞬間值得感恩和銘記。我注意用平民視角,去探尋、去挖掘、去評價發生在沂蒙大地上的一切,用飽蘸情感的筆墨去謳歌。譬如寫到“1995年,沂蒙革命老區在全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中率先實現整體脫貧”,我深入座談追問得知,“那時,總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比較低,統一口徑是以縣為單位農民人均年純收入超過500元就算脫貧”,“1995年,沂蒙山區7個貧困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44元”。這個歷史結論解除了我的疑惑。那么,沂蒙山區自然條件比較差,脫貧走在前列的奧秘在哪里?“要想富,先轉腦筋、先通路。”我在紛紜復雜的資料中找到了線索:伴隨改革開放的號角,臨沂市委、行署下“先手棋”,花大氣力掄了解放思想的“三板斧”,大膽摒棄那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東西,克服那些安于現狀、思想懶惰、懼怕變革、墨守成規的習慣勢力和縮手縮腳、前怕狼后怕虎的行為方式,充分調動和保護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想通了,道路通了,天地寬了,財神也就到家門口了。
山東要“發揮農業大省優勢,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沂蒙革命老區怎么落地的呢?臨沂市作為農業大市,及早邀請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編制臨沂市脫貧攻堅可持續發展示范區規劃,努力構建多業融合、多點支撐、多元發展的體制機制,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和融合。遵循鄉村建設規律,區別山區、平原、河岸、湖區優勢和特色,揚長避短,推動城鄉要素有機融合、一體發展。有計劃、分階段、分步驟地實施推進,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這五大振興內涵是什么?上層意見和基層意愿如何榫卯?切入點在哪兒?老百姓咋想的?可繁育普及的良種佳苗是什么?我帶著一大堆問號,到生機勃勃的實踐中去尋結果、找答案。
沂蒙大地上先進典型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歸結起來都是“為百姓謀福造福,為國家排憂解難,為子孫立標樹桿”。從個人到社會,從歷史到現實,從微小到宏大,這些普通黨員和群眾折射出的高尚人格力量,可觸可感、可親可近、入腦走心,推動沂蒙山知名度、美譽度逐步攀升。大家耳熟能詳的沂蒙紅嫂、沂蒙母親、沂蒙六姐妹和沂蒙紅哥等應當銘記挖掘,在建設和改革中涌現的新英雄也應褒揚。譬如,鄉親們夸獎把二奶奶的南瓜換成錢的沂蒙扶貧六姐妹之一的牛慶花,“牛慶花這孩子把鄉親們的事當事辦,我信她”;出身貧困家庭、組織結對幫扶4000多名孤貧兒童、立志讓“天下無孤”的徐軍,“我們是沂蒙母親的后代,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應該”;在村公益崗位的彝族貧困群眾,“我能為村里的老人們做頓熱乎飯,感到生活又燃起希望,精神頭也好了”;兩個女兒同時考上研究生、“小辮朝天”的貧困群眾積極服務他人;昔日光棍村崔家溝整體搬遷后舉辦了41場婚禮、迎來了46個娃;下崮安村父老鄉親自覺為扶貧工作立功德碑……奔走的形象、跳動的文字、回響的聲音、豐碩的成果,都是鮮活生動的見證,撞擊著我心靈的燃點,跳動起蓬勃的暖心火焰。
以沂蒙精神謳歌沂蒙精神的創造者、實踐者、傳承者—沂蒙人民。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沂蒙山是片神奇偉大的土地,每一座山、每一道梁,都曾發生過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故事,每個家庭、每個人,都經歷紅色基因的熾燒與浸潤。沂蒙人民是沂蒙精神的創造者、實踐者和傳承者,既是“劇中人”,也是“劇作者”。沂蒙山已經跨越封閉、落后,步入現代文明;沂蒙山村正率先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悄悄改變著模樣;人民生活已經全面步入小康,開始追求質量和品質。沂蒙山快速發展得益于黨的領導、制度的優勢,但其中最重要、最獨特的原因,是沂蒙人民始終發揚沂蒙精神,“知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靠執拗的干勁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感天動地的故事和奇跡。
黨的立場、百姓的心,是我創作《沂蒙壯歌》堅守的價值標尺。我對沂蒙山做了一個全景式的觀察和描寫,涉及在扶貧工作領域,屬于沂蒙革命老區的6市18個縣,以及在山東根據地初創期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抱犢崮地區;沂蒙革命老區是一幅百年歷史長卷,許多歷史需要真實還原。淵子崖村抗日保衛戰,不是中國農民自發的抗日行為,而是中國農民在黨的思想引領下發生的一場壯懷激烈的浴血保衛戰。1940年1月,八路軍山東縱隊二旅獨立營進駐淵子崖村,10月“抗大”工作團來村里宣傳抗日救國道理。1941年5月,山東戰工會組織周邊村莊八大劇團在淵子崖村舉行三天匯演,極大激發了民眾的抗日熱情。臨沂市作為沂蒙山區的主體部分,發展變化在眾多革命老區中是最大的,成功的秘訣是“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干”,不“翻燒餅”。當然,成功也離不開“為子孫后代保護好自然環境是我們的底線”的村干部;“不能老是政府來幫我們。咱村防疫值班,必須算我一個”的貧困群眾;立足報效家鄉和鄉親、昔日山崖上的羊圈被打造成“陌上花開”景點的成功人士;冒雨趴在父親用碎石壘砌的崮墻上痛苦抉擇的返鄉創業青年等。走進滾燙熾熱的生活實踐,走進沂蒙人家的田間地頭和心靈深處,聆聽他們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我時常熱淚掛腮,一度哽咽。
真心真意、腳踏實地、竭盡全力地謳歌沂蒙。德國詩人梵里斯說過:“心靈的寶座是建立在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相遇之處,它在這兩個世界重疊的每一點上。”故鄉和親人是我創作的原點和起點。沂蒙這片熱土和繁衍生息在這片熱土上的人民,是我謳歌的母體、主體。刻骨銘心的沂蒙情結,是一根剪不斷的情感臍帶、文化臍帶和歷史臍帶。我腳踩堅實的沂蒙大地,置身沂蒙火熱的社會實踐,一切創作技巧和手段都成為說人記事述理的工具。沂蒙人坦誠善良、勤勞樸實,可敬可佩、可親可愛、可歌可頌,沂蒙的山水、石頭、草木有知覺、有靈性、有生命,筆下情不自禁地流淌出暖心的文字,“遠處路口的那盞燈一直亮著,沒有行人,那燈在為它自己亮著”。
紅色基因嵌入我的靈魂,賦予我創作的動力。為沂蒙寫一部像樣的書,是我多年的夢想。文學創作是我報恩的方式,我要為普普通通的沂蒙人歌功頌德、樹碑立傳。為迎接建黨100周年,我懷著一顆崇敬、感恩的赤子心,一顆浸染人間煙火的平常心,奔走在沂蒙大地上虔誠地淘拾珠貝,深入一線用真心、真情、真誠去“淘”寶,探尋與時代同頻的脈搏和農耕文化的“泥土味”,力求文字骨性、筋道、有味道。我在現場看、聽、問、想,腳下踏著泥巴,額頭冒著汗珠,眼角閃著淚花,沂蒙群眾如同自己的至親,那樸實無華的言行深深地教育、鼓舞和激勵了我。采訪、寫作過程,成為我叩問初心、鍛造信仰、洗禮思想、純粹心靈的過程。
沂蒙山是片紅色熱土,更是充滿希望、成就夢想的土地。《沂蒙壯歌》正式出版,是沂蒙人民的純正品質和紅色血脈,賜予我屬于沂蒙山、屬于沂蒙人民的一份榮耀和收獲。在創作過程中,中國作家協會確定本書為2021年度定點深入生活創作項目,《人民文學》施戰軍主編悉心指導,山東省委、省人大、省扶貧辦、省委宣傳部、省作協、臨沂市及相關縣市領導和同志,以及一些黨史、黨建的專家,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我拜訪過的鄉村黨員干部和沂蒙群眾真心實意地提供情況、材料和數據,令我感動。山東文藝出版社精心策劃并出版。尤其是我妻子朱曉梅全力支持和幫助我完成創作任務。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我敬仰的著名作家、文化部原代部長、九十八歲高齡的賀敬之先生,在家中接見了我,暢談建黨百年盛況,對《延安答卷》和《沂蒙壯歌》給予指導,破例為《沂蒙壯歌》題寫書名,我非常感動。
在創作過程中,我拜讀了許多相關的歷史文獻、著作和史料,借鑒了一些觀點、數據等,難以逐一標注和陳列,深表感謝。同時,書中的一些地名、人名和歷史事件,可能因我掌握不夠準確或認識不到位略有誤差,深表歉意。
我為自己是一名沂蒙子弟感到慶幸與感激、自豪與榮耀。沂蒙人民忠誠、執著、樸實的政治品格,不懼困難、追求卓越的進取精神,堅守平凡、以平凡鑄造非凡的崇高境界,永遠是我的營養劑和行為標尺。我一路感恩,一路前行……
2021年7月1日于泉城
厲彥林簡介
厲彥林,山東莒南人,當代作家,曾歷任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兼省委老干部局局長、省人大常委會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主任等職務。
自幼酷愛文學。堅持業余文學創作40余載,前期詩歌,后期散文,已出版《灼熱鄉情》《享受春雨》《春天住在我的村莊》《赤腳走在田野上》《地氣》等作品集十余部。散文作品樸素自然,以情見長,自1988年被選入師范專科學校寫作教材,至今已有140余篇(次)入選各種各類語文、思品教材和語文教輔,有30多篇先后被全國多地作為中高考和公務員、老師考錄試題。作品數次獲獎,組詩《老區沂蒙》獲《詩刊》等7單位舉辦的第三屆田園詩大賽一等獎;詩歌《沂蒙圣母》獲中國作協創聯部等單位舉辦的全國詩歌大賽一等獎。
長篇紀實文學《延安答卷》,2020年入選中央宣傳部“優秀現實題材文學出版工程”作品,2021年1月被中央組織部等單位評為“全國黨員教育培訓教材優秀教材”。《延安答卷》和《沂蒙壯歌》,被讀者稱為歌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姊妹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