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成都商報
2021-04-25 05:43:04
原標題:年輕人怎么可能不憂傷呢?
來源:成都商報
年輕人怎么可能不憂傷呢?
《在俄國》
顧湘/著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十年前我去希臘旅行的時候,旅行社安排的地接是個年輕快樂的女孩,她在希臘留學,畢業(yè)后便開始帶團。去游覽衛(wèi)城那天,我坐在車上第一排,聽見她和司機講著希臘語,覺得十分新鮮。
我和大多數人一樣,覺得中國人留學的主要去向,應該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或法國這些“熱門國家”。
但也因為這個緣故,我對選擇了那些相對“冷門”的留學去處的人,以及他們相應的經歷,格外感興趣。所以,當看到自己很喜歡的作家顧湘當年是去俄羅斯留學之后,我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本《在俄國》。
和《趙橋村》相比,這本更早寫就的書,顯得更加年輕和任性,更多自言自語,而她那一個個跳脫的念頭,化作文字之后,也變得更加輕靈和充滿畫面感。
如果要從她這本書里,條分縷析地梳理出她在俄羅斯三年的大事記和過往梗概,是不太容易的。顧湘的文字特點,在我眼中接近一種半夢幻半清醒的感覺,她仿佛同時活在兩個世界里,也可能是三個,或者更多。
總有些句子,會莫名印在你腦海里。
她寫她和朋友們在下雪的廣場上漫步,“伴隨著一陣依稀的俄羅斯方塊的音樂,歡快不無凄惶,像我們生活里的大大小小全部的事情和遭遇那么噼里啪啦地掉下來壘著,壘在心口,而且越掉越快。”
她寫自己第一次去莫斯科的紅場,從地鐵站下穿到街對面去,很寬的街,很長的地下通道,忽然聽到了音樂,“是那種鋪張的典雅的弦樂四重奏,迎面涌過來,推得我在心里一個趔趄,像突然間走到了水里。”
就連我們口中的“人生難題:吃什么”,在顧湘筆下也突然呈現(xiàn)出某種哲學原理:“在一起吃飯是件溫情而具體、實在、充填著生活的樸素的事——吃什么?吃的時候問:下頓吃什么?睡覺以前說:晚安——明天吃什么呢?”
我知道她一定在那里愛過什么人,但書里沒有明說,我也不想細探。我只是非常同意她那句“因為生活太苦,所以要品嘗愛情的滋味。”
在愛情里的人,很容易感受到幸福。“素昧平生的女人迎面而來,我們相互笑了,說新年快樂,就像我們熟識,像我的人生即是她的人生,我在此居住了很久很久,仍然滿懷新鮮感走這條路,打量所有事物,所有事物像云一樣在四面環(huán)繞的天上舒卷。”
十六年過去了。當年的《東香紀》,變成了這本《在俄國》,顧湘在再版后記里寫:“二十多歲還是十分年輕,太多情緒、太多閃念、太愛形容”。
可是,年輕不就應該那樣嗎?“心思活絡、情緒飽滿、敏感、躁動不安……心總是鼓漲著,像被風一推就走的帆,像隨隨便便就漫溢出來的潭水。而且,年輕人是真的很憂傷的呀,你沒有錢,前途未卜,又滿懷夢想,年輕人怎么可能不憂傷呢?”(文/暄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