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網
2017-01-08 00:41:01
從去年年底開始,新一輪的重污染天氣強勢登場,連續多日的重污染天氣,讓眾多“爆款”文章在朋友圈流傳。
如,《汽車尾氣能降霧霾》《中科院教授:“煤改氣”加重北京霧霾》《霧霾真相——進口高硫石油焦》……這些文章內容無外乎渲染污染有多嚴重的,“解釋”污染源是什么的,有哪些“妙招”可以治理防護的。雖然都以“專業科普的面目”出現,然而得出的結論卻都經不起推敲。(更多辟謠內容請點擊《 “協和某大夫稱吸入身體和肺里的霧霾永遠排不出去”?真相來了!》)
各部委24小時內密集召開發布會 回應重污染問題
1月6日晚,環境保護部舉行媒體座談會,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回應了公眾關心的疑問——這個冬天的污染為什么這么嚴重?現行的污染治理措施管不管用?一些城市長時間“爆表”,應急預案是不是科學?(詳細回應內容請點擊《霧霾治理難點在哪兒?何時會有清新空氣?》)
1月7日下午,中央氣象臺就近期霧霾天氣氣象成因召開媒體通氣會。
1月7日下午,衛計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霧霾對健康的影響,以及防護常識。
國家衛計委宣傳司司長毛群安:下一步將針對兒童、老人等重點人群研究制定相應的防護措施,規范口罩、空氣凈化器等防霧霾產品的標準、標識,指導市場消費。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介紹了口罩、空氣凈化器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市場上選擇空氣凈化器。
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介紹了潤肺、清肺飲食。
1月7日下午,北京市代市長蔡奇與媒體、企業、市民代表交流。
蔡奇:近幾年,重污染天數持續減少,pm2.5平均濃度在下降,我們完成的任務和大家的感受是有反差的,主要就是冬季供暖季治霾難度大。
北京治理大氣還存在冬季污染治理難度大,對空氣重污染預測預警的準確性還不夠,對難啃的“硬骨頭”攻堅力度不夠大等問題。
應對大氣污染,北京今年將在農村“煤改清潔能源”、最大限度地壓減電力行業的本地排放、完成剩余的4000蒸噸工業和供暖燃煤鍋爐的清潔能源改造、高排放機動車治理等十個方面發力。
當重污染已經模糊了我們看得見的世界時,如何不讓那些無謂的謠言模糊我們本應關注的焦點?面對重污染,如何才能消除人們的恐懼感呢?
央視評論
面對謠言,雖然不少媒體紛紛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辟謠,但官方聲音的一直缺席,還是讓身在“霾伏圈”中的公眾感到焦慮。
比如,1月5日,微博認證為中國科學院氣象學博士后的網友@大臉撐在小胸在網上發文《昨天,臨汾空氣怎么了》,稱臨汾過去30天SO2(二氧化硫)平均濃度為814,4日凌晨0:55的SO2濃度達到1303μg/m3,數值令人震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準則(2005年):人在持續10分鐘的環境中,SO2濃度應該<500μg/m3;人在持續24小時的環境中,SO2濃度應該<20μg/m3。
針對這位網友提到的二氧化硫“爆表”的情況,臨汾市環保局只是表示,了解到了相關情況,正在調查核實。可直到今天,臨汾政府相關部門網站都沒有做出正面回應,而且也沒有任何關于霧霾SO2含量嚴重性的警示。不管出于何種原因,面對重污染天氣,不及時回應公眾關切,部分干部的不擔當與不作為,難免會引來吐槽與批評。
重霾之下 需增強政府信息供給能力
重霾之下,沒有人可以做看客;最應該主動站出來釋疑解惑的,就是相關的職能部門。昨天晚上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召開的媒體見面會,算是給大眾做了一次有關霧霾防治的全面科普。不少人在朋友圈中轉發了這場媒體見面會實錄,這既是對官方開誠布公、敢于直面霧霾問題的肯定,也是對今后不斷做好信息發布工作的期待。
客觀地說,相比以往,現在的信息出口更加多元,信息質量也更加良莠不齊。面對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冗余,人們往往更需要權威、專業的官方回應。這類信息一旦供給不足,產生供求逆差,勢必會讓那些片面、歪曲,甚至是意思相反的小道聲音輕易占據觀點市場。“只做不說,等于沒做;多做善說,說也是在做。”要想打贏治理霧霾的攻堅戰,在下功夫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同時,必須增強信息供給能力,最大限度滿足公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這是對政府部門和相關專業機構的一大考驗。
有干部曾回憶“非典”時期北京市召開的9場發布會,認為公共事件發生后有兩條戰線,“一條是處理,另一條就是與社會溝通”。等到互聯網上的聲音已經鋪天蓋地,“在這之后發聲就太被動了”。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應對霧霾焦慮:不僅要主動說,更要學會“搶著”說;不僅要說到點子上,更要說到人心里去。良性的信息流通和供給環境一旦形成,公眾自然不會輕信網絡傳言
與公眾溝通 職能部門需做出柔性改變
在公共信息獲取方面,公眾永遠都是“弱者”;向他們分析政策規定,辨析關注熱點,毫無疑問是政府的應盡職責。新媒體時代,無論在溝通意識,還是溝通方法上,職能部門都需要作出一些柔性改變。
當微信群、朋友圈的信息分享、轉發成為一種常態,是否能根據人群的閱讀習慣,提供更簡單、明白、易懂的政策介紹?當網民開始在微博、微信上進行網絡問政,是否能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做好細致、有針對性的引導、溝通工作?想公眾之所想,急公眾之所急,正是消除信息不對稱,增強公眾安全感與獲得感的最基本途徑。
威望始于坦誠,信任源于公開,常以“政府不發言,新聞就發炎”自警自省,及時回應社會上有關霧霾危害、影響、治理進度的熱點關切,在公眾的監督下不斷完善各方面治理措施,藍天白云才有可能成為城市永恒的風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