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2024-11-08 08:42:11
原標題:從大地讀懂長空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從大地讀懂長空
來源:解放軍報
讀懂長空,還得從大地開始。
今年農歷正月十五,我來到牡丹江市。夜空中,一輪圓月高懸,映照得遠山潔白。這座以冰雪聞名的江邊小城顯得格外安靜祥和。
這里距大海不遠,然而,牡丹江水卻沒有捷徑可走。江水順應地勢,蜿蜒向北,匯入松花江、黑龍江,在千里外入海。當然,這并不妨礙牡丹江的機場,名叫“海浪”。海浪機場,是人民空軍起飛的開端。在遼寧丹東還有一座見證那段篳路藍縷歷史的機場——浪頭機場。
從海浪機場到浪頭機場,其地理連線,恰是長白山脈的走向。這一程,跨越山水。從人民空軍起飛到撲向敵陣,其時間連線,飽含一部波瀾壯闊的創業史、奮斗史。
光陰如水,蜿蜒寫就一段大地上的天空記憶。這個春天,我在起飛的跑道上,找尋不朽的“老航校精神”。
一
立春前后,按照當地人的說法,到了“凍人不凍水”的時節。冬春在潛行中交替,此時的牡丹江依然白雪皚皚。1946年的初春,應該也有這樣凜冽清冷的風和一望無際的雪。
鐵軌在白雪中若隱若現,巨大的火車頭冒著濃煙,沿河谷穿行。那時,來東北調查機場、尋找航材的魏堅一行3人正乘火車趕路。
火車上沒有座位,他們就在靠后面的煤坑旁蜷縮著。寒風呼嘯、煤煙滾滾,裹著毯子依然很冷,他們的手和腳都凍腫了。
魏堅是從延安出發到東北辦航校的干部,走了幾個月才到達東北。他馬不停蹄跑遍圖們、依蘭、佳木斯等地,這些地方的機場幾乎全部被毀。海浪機場保存還算完好,但也隨時有危險。剛剛在通化成立的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因國民黨飛機頻繁轟炸,轉移至此。3年之后的1949年,在東北老航校基礎上,開枝散葉成立6所航校。在牡丹江海浪機場,利用老航校剩下的家底新組建了第7航校,魏堅成為第7航校校長。新中國的第一批女飛行員,就是從海浪機場起飛的。
魏堅的經歷是共產黨人到東北辦航校的縮影。在抗日戰爭勝利后,由于東北戰略地位重要,各方軍事力量像一幅巨大的云圖,在東北形成密云不雨之勢。與挺進東北的大部隊相比,創辦航校的這支隊伍可以說并不起眼,從延安出發,兩批加起來僅30多人。還有一部分人是從山東出發的,他們的路線是從臨沂經煙臺過海,熄了小船上的燈,把重機槍架在船上,小心翼翼躲過國民黨軍艦在海面上的封鎖到達東北。從幾十人到幾百人,再到幾千人,白手起家辦航校。這支來自四面八方的隊伍,在黨的領導下凝聚成一個堅強集體,讓“團結奮斗”成為“老航校精神”的內涵之一。
一項事業與一群人,就這樣在歷史機緣中交織起來。人在土地上創造出驚天偉業,也讓這片土地生長出恒久的精神與人文。山河無聲,一代代人的奮斗在接續。
二
1946年春天的海浪機場,滿目瘡痍,然而一下子聚攏到這里的人,讓這里頓時與那個春天一樣充滿生機。因為當時國民黨軍隊占領沈陽、遼陽、鐵嶺等地,戰火即將燒至通化,剛剛在通化成立的航校將被迫轉移到牡丹江。機場里的人們緊張地忙碌著,先頭部隊過來修了一條三合土跑道,使飛機能夠臨時降落。大量航材從地面搬遷,來來回回的馬車、牛車、汽車,夜以繼日、絡繹不絕。在這段歷史中,誕生了至今仍深深刻印在人民空軍官兵腦海中的畫面——“人推火車”“馬拉飛機”。
火車從敵人占領的沈陽是過不來的,只好繞道走圖們一線。當行至老爺嶺時,因坡度太大,火車被迫停下來。于是,人們喊著號子推火車,將火車一步一步推過老爺嶺。牡丹江大橋被炸斷,他們又把物資從火車上卸下,裝上馬車。火車上運輸的飛機,機身太大,馬車裝不下。有的人用兩駕馬車拼接在一起,把飛機放在中間;有的人把飛機主體裝到馬車上,手扶著騰空的機翼……這次轉移的工作量之大超乎想象。數不清的發動機和維修設備需要運送,但馬車速度有限,日夜兼程一天也只能運一趟。車水馬龍的運輸隊伍,用半個多月才把航材搬完。忙碌完的人們剛要松口氣,蔣介石飛到沈陽,督兵北犯。于是,1946年11月,老航校又拉上沉重的家當,遷往密山。
在第一次遷到海浪機場后的半年時間里(之所以說第一次,是因為1948年3月校部又搬回牡丹江),老航校飛行教員訓練班開始飛行訓練,學員編成飛行一期甲乙兩個班以及一個機械班開始了理論學習。
三
在作為東北老航校舊址的海浪機場上,至今還能看到日偽時期的機堡,位于跑道北側邊緣,頂部被炸毀,只剩斷壁殘垣。循著這些戰爭留下的痕跡回望,根據回憶錄中的描述,可以拼湊出在戰爭時期的東北老航校景象。
跑道上布滿彈坑,飛機趴在停機坪上,遠看不少,近看破破爛爛。房子只剩下一個空架子,把窗戶用木板釘嚴,再糊上一層報紙,這就是宿舍了。十幾個人睡一個大通鋪。如果第二天有飛行,大家一會兒出去一個,一晚上出去幾次,說是看天氣,實際是興奮得睡不著。
對這些習慣了在戰場上摸爬滾打的學員來說,學航空理論比攻碉堡難多了。文化基礎不夠,就從最基本的學起,用3到6個月爭取達到初中水平。校長常乾坤和教員們把報廢的發動機搬進教室,對著實物講解;學員伏在昏暗的油燈下記公式、畫線路。
這么差的基礎,老航校卻硬是創造了“直上九九”和“酒精代汽油”的奇跡。
“九九”高教機速度快,初學不易掌握。培養飛行員,通常都是從初教機到中教機,再到高教機或戰斗機。然而,當時的初教機很少,都是木頭做的,框架糟朽,根本不能用。唯一的辦法,就是三步并作一步走,直接用高教機。
在當時缺乏航空汽油的情況下,航校的機械師經過上百次試驗,把酒精的純度提高到95%,同時調整進氣閥和排氣閥的間隙、點火位置,使燃燒效果和汽油接近。雖然濃煙滾滾,但發動機的轉速終于達到了要求。
飛機飛起來了!沒有降落傘坐墊,就鋪個草墊子;沒有航空時鐘,就在飛行員脖子上掛一個帶倆鈴鐺的鬧鐘;沒有風鏡,就用玻璃磨一個;沒有飛行服,就穿軍大衣……戰爭時期學飛行,飛行員早早就有戰術意識。飛機上沒有武器,只能躲著敵人飛行。這讓他們在一開始就被迫練習超低空飛行,也因此摸透了山谷和河流的脾氣。飛機上沒有無線電,著陸時看信號員的旗號,白旗表示可以著陸,紅旗就要立即復飛。當發現跑道上的T字布變成十字時,那就意味著附近有敵機,需要躲到一個相對安全的空域去盤旋等待……
飛行的記憶,在長空留下深深的印痕。老航校從1946年3月1日建立,到1949年12月13日停止辦公,歷時3年9個月,培養出各類航空技術人員560名。那段艱苦卓絕的創業史和其中凝聚的寶貴精神,始終激勵著一代代官兵奮勇向前,不斷續寫新的輝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