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3-05-16 10:01:05
原標題:陜西西安:千年古都盡顯旺盛生機活力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陜西西安:千年古都盡顯旺盛生機活力
來源:光明日報
周禮秦制、漢風唐韻,雁塔晨鐘、曲江流飲……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西安,不僅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區域,也見證了中華文明與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
2000多年前,古絲綢之路正是由西安一路向西,綿延萬里,將當時最耀眼璀璨的文明串聯起來,開啟了改變世界的文明交流史。人們熟悉的張騫、法顯、玄奘從這里出發,書寫了一段段中國與中亞國家友好交往的歷史。
沿著古絲綢之路,絲綢、瓷器、漆器、鐵器等傳到西方,胡椒、亞麻、香料、葡萄等也來到了中國。今天,西安市以市花石榴花作為城市符號,而石榴樹正是在西漢時期由張騫從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
古之長安,今之西安,這座東西方文明交匯點上的千年古都,也恰是今天“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節點城市。為了讓路更暢,心更近,2013年11月28日,作為西北首列中歐貨運列車,中歐班列(長安號)沿著2000多年前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快速向中亞國家進發。從一條線到一張網,如今的“長安號”,已經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及歐洲開通運行17條干線通道,覆蓋歐亞大陸全境,開行量、重箱率、貨運量穩居全國第一。
4月26日,中國與中亞五國外長在西安國際港務區共同推動開啟桿,啟動中歐班列“一帶一路”十周年“長安號”西安—中亞專列發車。10年來,“長安號”以運輸時效最快、智能化程度最高、線路輻射最廣、服務功能最全、綜合成本最低聞名,不僅成為名副其實的帶貨“頂流”,還打通了一條效率高、服務優、成本低的絲路貿易“黃金通道”。截至2023年3月底,“長安號”已累計開行17157列,其中,中亞五國方向開行4250列。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在“空中絲綢之路”的建設上,西安也在不斷擴能提速。5月13日,西安至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的國際航線首飛。5月18日,西安還將首開至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的國際航線。這兩條中亞航線開通后,西安將實現至中亞五國客運航線全覆蓋,也將成為全國唯一一座率先通航全部中亞五國的城市。
中國歷史上,先后有13個王朝曾在西安建都,西安因此與雅典、開羅、羅馬并列為世界四大古都。千年古都的悠悠文脈、萬千氣象,都在詩意中綿延傳承,弦歌不絕。
西安,是一座詩歌之城。唐朝時,無數文人騷客到訪長安,或以文會友,或對酒當歌。樊川、五陵、曲江、樂游原……這些今天西安仍在使用的地名,也曾頻繁出現在膾炙人口的唐詩名篇中。
一首首詩歌里,有長安的輝煌過往,也有西安的活力今朝。“‘長安白日照春空’的下一句是什么?”“不知道,不要緊,來,拍個照。”夜幕降臨,西安大雁塔下的大唐不夜城華燈熠熠,流光溢彩,“盛唐密盒”的兩位演員分別扮演唐朝名人房玄齡和杜如晦,正用詩詞問答的形式與游客風趣互動。
從“不倒翁小姐姐”到“李白對詩”,再到如今的“盛唐密盒”,大唐不夜城近年來持續推出的文化類互動節目,滿足了很多游客“穿越”回大唐盛世的想象與期待,許多外地游客來西安旅游的目的,由過去的“想跟不倒翁小姐姐握手”變成了“想跟‘房謀杜斷’組合答題拍照”。“暗聞歌吹聲,知是長安路”,大唐不夜城正在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表達續寫著往昔的盛世繁華。
古都風華不僅存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蘊之中,也流淌在不斷涌動的科技創新源泉之間。2021年3月30日,陜西省委省政府在西咸新區舉行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大會,作為陜西省創新驅動發展總平臺和創新驅動發展總源頭的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正式成立,這是陜西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為陜西的高質量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2023年一季度,秦創原總窗口西咸新區新增科技成果轉化企業129家,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45.186億元。成立兩年來,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成功孵化科技型企業1577家,帶動陜西各地設立秦創原創促分中心60余個,秦創原生態日趨成熟,各類創新資源的集聚全面支撐著西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更好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局。
在這片歷經千年歲月沉淀的土地上,創造過很多輝煌燦爛的歷史與文化,也藏著數不清的秘密和講不完的故事。跨越歷史,連接未來,這座千年古都正在新的歷史坐標上不斷探索,激揚起新時代氣勢磅礴的創新活力與澎湃動能。
(本報記者 李潔 張哲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