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23-04-26 09:29:04
原標題:打擊制假售假也要防知假買假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打擊制假售假也要防知假買假
來源:經濟日報
□ 盜錄行為嚴重侵犯著作權,是電影產業發展必須清除的“毒瘤”。相關部門應加強日常執法檢查和網絡巡查力度,同時加強普法宣傳,使公眾充分認識到盜錄的違法危害性。
□ 相關平臺要加大對社交媒體、網盤等盜錄影片傳播“重災區”的版權監測監管、審查審核力度。版權方在遭遇侵權時要通過法律途徑及時維權。行業協會應盡可能保護版權方合法權益。
近日,在公安部食藥偵局統籌組織下,浙江、遼寧、山東公安食藥偵部門協作破獲“1·25”盜錄春節檔院線電影案,查獲盜版電影45萬余部。
盜錄的電影是由攝像機、手機等設備在電影院偷拍后加工制成,圖像和音效質量較差,且通常插入各類廣告。能夠被廣泛傳播的原因,主要是發布快、價格低。當下,盜錄犯罪團伙已發展成為集制作、發行、加密、管理于一體的黑色產業鏈,成員分工清晰、遍布多地,傳播路徑復雜。比如,“1·25”盜錄春節檔院線電影案中的28名犯罪嫌疑人分別是在信陽、贛州、揚州等10余座城市被抓獲的。
參與辦案的山東省膠州市公安局食藥環偵大隊教導員孫超介紹,“1·25”盜錄春節檔院線電影案中片源獲取、加工制作、技術維護、網站運營、對外銷售等均有專人負責。單部盜錄影片在網絡上的點擊量高達數百萬次,不僅上線網站,還向網盤、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渠道發展。
這給影院票房收入帶來嚴重損失,也侵害電影版權權利人合法權益,破壞影視產業營商環境。據橫店集團對155家影視企業的調研結果顯示,加強影視版權保護成為企業共同心聲。橫店集團影視文化產業服務中心負責人潘麗青表示,盜錄電影不僅給企業造成經濟損失、影響企業形象,更是破壞電影人的勞動成果和心血,如果不能及時有效遏制,將影響從業者創作熱情和企業投資信心,不利于電影產業的長期發展。
盜錄行為嚴重侵犯著作權,是電影產業發展必須清除的“毒瘤”,打擊盜錄是構建法治化營商環境的題中應有之義。“要讓中國電影市場百花齊放,版權保護是必要的,也是第一位的。”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知識產權是電影業向前發展的內驅動力,是現代電影產權發展的基礎,必須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版權保護力度,第三次修訂后的著作權法在2021年6月實施,大幅提高侵權違法成本,包括提高賠償上限至500萬元等,顯示出整治盜版的決心,進一步壓縮盜錄電影的傳播空間。2022年,公安機關共破獲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偽劣商品犯罪案件2.7萬起,有力維護了市場正常秩序,增強了企業投資發展信心。
但在實踐中,打擊盜錄還存在監管追查難、法律適用難、定罪量刑輕、企業維權成本高賠償低等難題,盜錄行為屢禁不止。
“我們將加強日常執法檢查和網絡巡查力度,摸清從線上到線下、從影院盜錄到末端傳播的全部環節,追根溯源、打掉團伙,維護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浙江省永康市公安局民警呂濤建議,影院也應加強監管,發現盜錄行為立即制止,嚴防監守自盜,從源頭遏制盜錄影片流傳。
遼寧省丹東市公安局食品藥品犯罪偵查支隊支隊長曹玉勇在案件偵辦過程中發現,部分犯罪嫌疑人作案動機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們試圖憑借豐富片源成為網絡“大V”,法律意識淡薄,對自己的違法行為缺乏正確了解。“加強普法宣傳與相關警示,使公眾充分認識到盜錄的違法危害性。此外,相關平臺要加大對社交媒體、網盤等盜錄影片傳播‘重災區’的版權監測監管、審查審核力度。”曹玉勇說。
朱巍認為,維護電影行業良好生態,要“打”更要“疏”。在依法嚴厲打擊盜錄等行為的同時,進一步放開和規范電影市場。各平臺加快取得院線電影的信息網絡傳播權,讓觀眾能夠盡早通過正當渠道觀賞電影。
打擊“制假售假”勢在必行,防止“知假買假”亦不可少。業內人士呼吁消費者對盜版堅決說“不”,因為優秀的影片需要觀眾走進影院觀賞,這既是經濟支持,也是精神支持,這樣才能鼓勵電影人繼續產出,形成良性商業循環。
潘麗青建議,一方面,版權方應提高版權意識,做好內部管理和保護,遭遇侵權時要通過法律途徑及時維權,堅決阻止和打擊盜版行為;另一方面,行業協會應盡可能保護版權方合法權益,推動整個行業在版權認知上取得進步。“讓盜錄牟利的人無利可圖,自然就不會再鋌而走險。如果任由盜錄橫行,任何一方都不會是贏家。”潘麗青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