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3-04-17 06:29:04
原標題:在“方寸間”聚振興大潮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在“方寸間”聚振興大潮
來源:農民日報
香椿等特色種養、服裝等來料加工、雕刻等傳統技藝、攝影等新潮元素……近日,記者在山東省聊城市采訪發現,因地制宜、多姿多彩的庭院經濟,已成為當地盤活閑置資源、帶動多元增收、做強特色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在“方寸間”做文章,于“細微處”聚大潮。2022年9月底,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印發《關于鼓勵引導脫貧地區高質量發展庭院經濟的指導意見》,對發展庭院經濟作出重點部署。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脫貧地區有條件的農戶發展庭院經濟。”
作為魯西產糧大市和勞務輸出大市,聊城曾是山東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如今,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聊城已在高質量發展庭院經濟上“走在前”。“以‘盤活閑置資源、盤活低效土地、盤活閑散勞動力’和‘結合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為指導思想,明確市場化、特色化、生態化、規范化方向,從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特色手工、特色休閑旅游和生產生活服務等方面入手,全力放大庭院經濟帶動效應。”聊城市副市長張建軍說。
“五條路徑”發展庭院經濟
搶抓春光,播種希望。日前,在東昌府區韓集鎮環西新村,村民正在有組織地搶種香椿樹苗。“這是我們實施的香椿芽庭院種植入庫項目,計劃投資200萬元,利用村內600余戶閑散宅基地發展香椿芽種植。村委會統一發放樹苗,農戶負責種植管理售賣,3年后樹苗收歸村集體統一銷售。預計每戶年增收1000元,村集體收入年增收2萬元。”東昌府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鄉村振興局常務副局長鄧曉珍介紹。
庭院美景,也成賣點。在開發區北城街道李東樓村,有一處攝影庭院成為“網紅”打卡地。“90后”攝影小夫妻在聊城市區經營兒童攝影店,回村投資十幾萬元將老宅改造成“沉浸式”攝影庭院,庭院特色和周邊的春種秋收等鄉村美景,成為吸引客源的獨特法寶。“鄉村的特色資源,讓創作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們的收益也是之前的好幾倍。”店主李文正說。
路徑多樣,殊途同歸。“以盤活農村閑置資源為目的,與當地的區位條件、特色產業等相結合,聊城已在實踐中找到了發展庭院經濟的‘五條路徑’。”聊城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周忠偉說。
特色種植。選擇適宜性農產品種類,不與大田作物爭地,農戶充分利用自家空地有選擇地加以種植。特色養殖。利用獨特的禽畜種質資源和門前屋后相對充裕的庭院空間,發展庭院式、小規模養殖。特色加工。支持有條件的農戶利用庭院建立加工作坊,發展特色食品、傳統手工業、文創產品等加工業。生產生活服務。指導農戶利用自有庭院設立電商銷售點、直播帶貨點、快遞代辦點等,為村民提供便利服務。特色休閑旅游。根據發展農家樂、民宿、攝影等需求對庭院進行改造,參與發展鄉村旅游。
“四大支撐”搭建發展平臺
東昌府區堂邑鎮,有“千年古鎮、葫蘆之鄉”的美譽。該鎮農民通過種葫蘆、賣葫蘆、開發葫蘆雕刻工藝等,帶動5000多農民在葫蘆產業上增收致富,年產值已然突破7億元。
走進該鎮路莊村,宛如走進葫蘆的海洋:房頂上、空地上,堆滿或掛滿晾曬的葫蘆;庭院里、民房里,農民手藝人在專心致志地為葫蘆去皮、分揀、再刻上圖案和文字;沿街店面里,客商川流不息,一筆筆交易就此達成……
“難得葫涂”,就是路邊一家葫蘆工藝品小店,店主是返鄉創業的“90后”莫俊玲。“這邊擺放的是傳統的葫蘆制品,包括葫蘆雕刻和葫蘆手串等;這邊擺放的是咱結合葫蘆工藝的文創產品,比如木制戒尺加葫蘆吊墜、葫蘆三字經系列等。”看著自己創新的十幾款產品,莫俊玲臉上寫滿笑意。
“蓬勃發展的庭院經濟,近年來為堂邑葫蘆產業注入新活力。”同行的聊城市鄉村振興局副局長陳鴻雁說,“聊城在實踐中注重做好平臺搭建、專業服務和政策支持等工作,將農戶家庭聚合形成產業規模,提升庭院經濟的市場競爭力,保障農民穩定增收。”
——產業平臺建設。零散發展的庭院經濟,需要進一步優化組合,在數字平臺、服務中心、基礎設施、多元銷售等方面搭建發展平臺,支撐庭院經濟的持續發展。
——服務體系建設。庭院經濟發展鄉村特色種養業,要進一步完善技術服務支撐,建立統一的種養技術標準,強化防控病、蟲、害的技術支持,塑造區域公共品牌等。
——要素體系建設。配齊人力、土地、技術、信息等要素,通過優化盤活等舉措,激勵農民鄉村創業,鼓勵返鄉農民、大學生、軍人、鄉村工匠等發展庭院經濟。
——政策體系建設。加強“齊魯富民貸”等鄉村振興領域金融產品扶持,做好特色庭院經濟項目儲備,引導銜接資金投入,加快推動庭院經濟多點布局、特色發展。
“三個盤活”放大帶動效應
“中國軸承保持架之鄉”“山東省特色產業集群”……東昌府區鄭家鎮是遠近聞名的工業大鎮。走進該鎮葦元村,農戶院落里會不時傳出機器運轉的聲音。村民于中波介紹:“村里有將近90戶在院里加工墊圈等產品,自己忙不過來還帶動附近村民來就業。”
在這里,一個庭院就是一個企業。“年收入少的幾十萬,多的上百萬元。為推動庭院經濟發展,鄭家鎮全方位提升村莊道路承載能力和污水處理能力,還通過組織劃片生產、簽訂村規民約等方式規范生產行為。”鎮黨委書記姜志建說。
小庭院帶動大就業,土地怎么種?鄭家鎮又創新推出“庭院經濟+土地托管”模式。春耕時節的田間地頭,卻不見農民勞作的身影,灌溉、追肥、植保等完全實現機械化、智能化操作。“村黨支部成立合作社,引入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村民托管種植2000多畝土地,既保障了糧食穩產高產,村集體也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溫集新村黨委書記溫德銀說。
鄭家鎮的探索,在聊城市鄉村振興局副局長陳鴻雁看來,體現了聊城發展庭院經濟的思路:“宅基地、承包地和勞動力,是當前農村最主要的資源。而這三類資源普遍存在多數閑置、低效利用、低端就業等狀況。發展庭院經濟,恰是盤活這三類資源的有效抓手。”
在實踐中,聊城通過“三個盤活”,有效放大了庭院經濟的帶動效應。針對閑置庭院,既可“自種自養”,又能“對外出租”,特別是對困難群體,鄉村振興專職聯絡員牽頭幫其轉租自家庭院。針對低效土地,大力推動土地規模化整合,培育種糧大戶、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種糧。針對閑散勞動力,立足庭院經濟特點進行針對性培訓提升,實現就近高端就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