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3-03-13 10:56:03
原標題:聽代表講述心中的“國之大者”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聽代表講述心中的“國之大者”
來源:中國教育報
■兩會現場
3月12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第三場“代表通道”。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廖紅、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馮丹和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楊朝明接受了記者采訪,3位代表深情地講述了他們心中的“國之大者”。
【故事一】
“現在,蟲不吃茶葉了”
福建,茶鄉。
作為從事根系生物學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全國人大代表、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廖紅在這里揮灑著汗水。
2016年,廖紅加入了科技特派員團隊,她帶領團隊成員走遍了福建省大大小小的茶葉產區。通過實地考察,他們發現由于缺乏科學指導,茶農在種植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水土流失、水體富營養化等。
“這些問題是可以通過我們的專業知識來解決的。”廖紅說。
為此,廖紅團隊建立了一套茶樹綠色栽培技術,還根據茶樹的生物學特性,量身配制了一套茶樹專用生物有機肥。夏天在茶行中種植大豆,利用大豆生物固氮,為茶樹提供氮營養;冬天在茶行中種植油菜,利用油菜發達的根系,為茶樹活化土壤中的磷和鉀。
“現在,蟲喜歡吃大豆、油菜,不吃茶葉了。”廖紅說,“茶農們紛紛告訴我,廖老師,用了您的技術以后,我們喝到了小時候的味道。”
【故事二】
20年只鉆研一件事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手機越用越慢,以為是手機‘老了舊了’,其實是存儲在手機上的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越來越多,導致變慢。”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馮丹說。
信息社會離不開數據存儲。然而,上世紀90年代,在馮丹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市面上的存儲設備、存儲系統都被國外壟斷,沒有一個中國制造。
馮丹很清楚,存儲器和存儲系統是數據的載體,關乎數字經濟產業安全、國家安全。20多年來,她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不斷研發“中國籍”存儲系統、存儲設備、存儲芯片技術。
2004年,馮丹擔任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向海量存儲系統進軍。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他們終于打破了國外對于高端存儲系統核心技術的壟斷,實現了我國存儲產業從技術依賴向自主創新的跨越。如今,國產存儲系統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已經從立項前的不足5%,發展到如今60%以上。
事非經過不知難。“做科研有時候就像攀巖,選定了一個方向,每一步都要踏牢抓實。我們正在研發速度更快、能耗更低的下一代存儲器,未來,將從根本上解決國產芯片‘卡脖子’問題。”馮丹說。
【故事三】
感受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與前兩位代表科技攻關的故事不同,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楊朝明的故事帶著古樸的“書卷氣”。
楊朝明介紹,在山東曲阜的中小學,許多文化經典作品成為誦讀教材;在千年古村——魯源新村,可以處處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連續舉辦8屆的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每屆論壇都有大批的中外學者、外國使節、國際友人前來交流互鑒。
有一件事讓楊朝明記憶猶新。在一次論壇上,一位歐洲學者與他交談東西文化差異。在談到中國傳統文化時,這位歐洲學者對“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念非常贊同。“此后我們多次見面交流,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成為了很好的朋友。”楊朝明笑著說。
楊朝明打了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中華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樹,樹干之所以又粗又壯,是因為它的根扎得很深很牢。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之一,是我們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作為一名中華文化研究者,我感到由衷自豪。”楊朝明表示,未來他將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明互鑒,用自己的研究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