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23-02-08 07:48:02
原標題:這位“蘑菇大王”的論文 專家點贊、菇農愛看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這位“蘑菇大王”的論文 專家點贊、菇農愛看
來源: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王延斌
1月15日,在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街道的食用菌大棚里,許萬昌正為前來學習的幾位冠縣菇農答疑解惑:“發菌慢是因為木糖醇渣存放得時間太長了;平菇還有一種常見病叫黃斑病,可進行藥物防治……”
作為齊魯鄉村之星、高級農藝師的許萬昌,是當地有名氣的“蘑菇大王”。60歲的他種了42年蘑菇,帶動周邊十幾個縣市的群眾種植蘑菇致富,而菇農們遇見難題,也喜歡找他解決。
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許萬昌一邊當老師答疑解惑,一邊當學生鉆研業務——論文是他獨特的學習方式。就在剛剛,他在《農業科技通訊》上發表了一篇關于羊肚菌的學術論文。這是他從2001年至今發表的第8篇論文。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許萬昌為何鐘情于寫論文?很多人不理解。1981年,19歲的許萬昌去上海、福建等地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后,回村建棚種植平菇。他將成本控制在300元左右,收獲6000斤蘑菇,獲利1500元。而按當時物價,一頭牛也不過1500元。
“許萬昌發財了”的消息瞬間長了翅膀,在周邊村傳開了。當年便有十幾戶村民,跟著許萬昌種起了蘑菇。
蘑菇如何種得好?許萬昌向記者透露經驗:關鍵需要不斷學習。他從年輕時就喜歡看《食用菌》《食藥用菌》《中國食用菌》等農業期刊,學習先進技術,并應用于實踐。
在感激論文的同時,許萬昌也想分享經驗:“一是分享我的養菇技術,二是幫助別人。”
2001年,他總結了自己20年栽培平菇的經驗,在《食用菌》雜志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生料袋栽平菇高產高效技術》。這篇文章,被素不相識的閆寺街道菇農李孟江看到了。李孟江告訴記者:“許老師有真正的實踐經驗,他的文章我們都看了,非常有用。”
以前種蘑菇主要以棉籽殼作為主料,但隨著棉花種植戶的減少,棉籽殼的價格一飛沖天。“能不能尋找一種替代品?”這個想法引領著許萬昌俯下身子,展開探索。
不同原料、不同配方、不同種植方式,許萬昌輪番嘗試。他發現,玉米芯可以較好替代棉籽殼,成本也從每斤1.2元降至0.6元。于是,論文《無棉籽殼基質配方高效栽培平菇的方式及其利弊》應運而生。
近幾年,當地掀起一波羊肚菌“種植熱”,但有些菇農種植后卻沒有賺到錢。許萬昌認為應有一篇文章對菇農進行適當引導。于是,《正確認識、科學引導,促進聊城市羊肚菌產業的健康發展》誕生了。
富有實戰經驗的許萬昌寫出的論文不一樣,菇農們看得懂,喜歡看,照著做,甚至大專家也認可。看了論文,山東省食用菌體系首席科學家萬魯長研究員點贊:“非常佩服、敬重許萬昌對食用菌產業的熱愛,文章值得我們學習。”
如今,許萬昌又拓展了自己的陣地,經常在短視頻平臺發一些視頻、文章,分享、傳授自己的種菇養菇經驗和技術。在周邊鄉村,他的粉絲眾多。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在農業領域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需要更多“許萬昌”站出來,帶著農民干,領著農民賺。
黨的二十大之后,許萬昌有了新打算:“我正研究怎么進一步降低食用菌生產成本,完善栽培方式。只要還有研究成果,我就會繼續寫下去,讓成果轉化成生產力,幫助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