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2-12-20 09:15:12
原標題:讓山東有更美好的公益生態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讓山東有更美好的公益生態
來源:人民政協報
本報記者 顧磊
在日前舉辦的第二屆山東基金會發展論壇上,“公益生態建設”成為熱議的焦點話題。
論壇發布的《2022山東公益生態建設年度觀察報告》(簡稱《報告》)指出,公益生態建設就是在區域政治、經濟、文化多重因素引領下,對公益事業發展給予正向主動的干預,建設公益領域的“基礎設施”,依托區域的樞紐機構,推動公益生態網絡的建設,在生態網絡中各主體共同行動,最后實現公益資源的共建、共享、共贏。
南都公益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徐永光說:“基金會的資源比較多,但它們不能是荒漠中的胡楊林,看起來很高大,但下面都是荒漠。我們要建設公益的‘熱帶雨林’,有大樹、灌木和各種生物,可持續、有生命力。”
據山東省民政廳數據,目前該省現有登記注冊社會組織65131家,比2012年增加了24616家。《報告》發現,“十三五”期間,山東省社會組織數量以每年4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長。
研究團隊還發現,“十三五”時期,山東省公益生態尚未完善,省級機構如山東省慈善總會、山東省社會創新發展與研究中心作出不少努力,推動各地機構發展,但機構之間的聯系并不密切。
彼時,生態建設通過兩種途徑進行,一是節點賦能,即開展“篤行計劃”——山東農村困境兒童服務可持續發展賦能項目、山東公益慈善組織籌款骨干訓練營等項目,促進各地公益機構發展。以山東鄉村振興創客培育計劃為例,該項目由山東省扶貧開發基金會等機構主辦,有效地增加了村集體和困難群眾的收入。二是網絡賦能,例如開展山東省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公益創投大賽、山東省婦女兒童家庭公益項目創投大賽,建設山東心智障礙者服務網絡等。
以山東心智障礙者服務網絡為例,該網絡由山東省樂安慈孝公益基金會、山東省扶貧開發基金會和山東省社會創新發展與研究中心共同發起,通過人才培育、聯合籌款、項目資助、機構支持等形式,聯合各方力量共同回應該省心智障礙者群體的服務需求,推動行業質變和規模化發展。
2021年至今,伴隨著社會組織數量的快速增長,山東省公益慈善事業規模不斷擴大。騰訊公益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2年的3個“99公益日”活動期間,山東累計有超1000家公益組織參加了騰訊公益的籌款,共發起近8000個公益項目,籌款超13億元,獲得3800萬愛心人士的支持。與此同時,山東省公益生態建設的步伐加快。《報告》指出,在公益生態建設的推動下,不少縣域社會組織得到了明顯的發展,體現在4個方面:人才培養、項目培育、評優評獎、加強與政府和企業的合作。以人才培養為例,不少一線社會組織不滿足于自身人才培養,還加強了組織間的互動,邀請伙伴機構共同參與。
論壇上,相關討論顯示,目前山東省公益生態建設已形成“多元主體,協同構建”的發展態勢,但也面臨一些困難。
一是資源短缺,籌款較為艱難,不少社會組織今年籌款額在50萬元以下;二是山東省內半數社會組織尚未建設品牌化項目,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干擾,這些機構在參與政府購買服務、與基金會合作等方面受到影響;三是專業人才缺乏,表現在復合型人才少、專業型人才少及持證社工未全面覆蓋等幾個方面;四是志愿者數量較多,但是穩定的志愿者數量較少,志愿者工時錄入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報告》據此提出健全內部治理體系、數字化轉型、促進項目品牌化發展等多項建議。
北師大社會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陶傳進則認為,基金會要做好兩件事,一是找到好項目,有讀懂項目模式的能力和資金;二是圍繞好項目構建地方生態,例如動員公眾捐款,促進當地社會公益氛圍形成等。
徐永光強調,公益機構發展和公益生態建設要守正創新。“公益最重要的‘守正’就是守住社會信任這個根本;創新是公益組織立身之本,公益組織通過創新去解決社會問題。在此基礎上去追求卓越,才能有一個更美好的生態。”徐永光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