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2022-12-16 12:24:12
原標題:碧波涌青島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碧波涌青島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青島,地處山東半島南端,黃海之濱,古屬齊國,秦始設郡,五千年星河燦爛,東夷文明與齊魯文化、瑯琊文化、即墨文化、嶗山文化相互交融,催生出特有的城市品格。
水清灘凈,漁鷗翔集,古今文人墨客對青島從不吝惜贊美之詞。李白豪邁縱歌“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唐代詩人張均在青島看到的是“花鳥既環合,江山復駢抱”;老舍則對五月的青島情有獨鐘,“各種的綠色,連接著,交錯著,變化著,波動著,一直綠到天邊,綠到山腳,綠到漁帆的外邊去”……品佳文,寓美景,城市文脈清晰可見,格調風骨躍然紙上。
危石江中起,孤云嶺上還
青島市李滄區大棗園牌坊正額上,刻著八個大字“龍章三錫、義方式訓”,記載著清朝廉吏王懿不畏強權、上劾貪官的佳話。
王懿,字子文,清康熙年間先后被任命為戶部給事中、大理寺卿等職,為官公正廉潔。在任大理寺卿時,每年組織會審,查處了一批貪贓枉法的官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不畏強權扳倒了當時的九門提督。
清朝的九門提督是保衛京師的高官,一向由滿族大臣擔任。當時的九門提督陶和氣自認為位高權重,橫行朝野,貪贓枉法,滿朝文武無人敢言。剛剛出任大理寺少卿的王懿,不顧個人安危,不畏權貴,直言上疏彈劾,列出陶和氣四大罪狀。然而,王懿的參疏被與陶和氣有兒女姻親的刑部尚書巢可托扣留。王懿誓要鏟除貪官污吏,用事實激辯,再次上疏,嚴詞寫道:“總之陶和氣之勢可熏天,巢可托之循弊過甚。諸大臣未免有所顧……”最終,王懿參奏之疏被皇上發現,陶和氣、巢可托被判刑、免職。
王懿為官期間,興利除弊、施策為民。聽聞陜甘兩省旱災,立刻陳情《敬陳速賑以蘇民困疏》,建議就近把山西、河南兩省的救災物資運往災區,并積極舉報在救災中貪贓枉法的罪行。王懿調查發現平民百姓聚居之地房租過高,導致百姓生活分外困苦,于是上疏《請減琉璃廠民房租》,請求減免征租,為民造福。
學識淵博、品格正直的王懿深受康熙賞識,讓其給當時還是學童的胤禎當老師。胤禎有時貪玩逃學不服管教,王懿從不因其身份而袒護他,同樣罰“跪讀書”。康熙親自題寫《御制詩》賜予王懿,用“危石江中起,孤云嶺上還”的詩句,充分肯定其一心為公、清正廉潔的品行。
王懿73歲病逝于蘭州,靈柩被運回青島,葬于李滄區渠哥莊。如今,李滄區大棗園文化廣場內還立有王懿塑像,王氏家風家訓也代代相傳,融入當地人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之中。
清慎勤以養廉
一脈清水,源遠流長。沿途北上,在萊西市夏格莊鎮的張夢鯉故居舊址,明代名臣張夢鯉的故事口耳相傳。
張夢鯉,字汝化,登州府萊陽縣雙山村(今萊西市夏格莊鎮)人。明嘉靖三十五年進士,歷任戶部主事、開封府知府、江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順天巡撫等職,后在萬歷九年升任大理寺卿,官至從一品。仕宦三十年,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為官多地,始終恪守“清、慎、勤、智、仁、勇”六字家訓家風,清正廉潔,剛直不阿,恤民奉公,政績卓著,被百姓稱為“張青天”。
隆慶元年,張夢鯉任開封府知府,每天凌晨雞叫時,就起床批閱文書,接見下屬官員,審理官司到深夜,很快就清理了多年的積案。張夢鯉針對當時官吏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從開封府到各州縣,依次清查整頓。凡是收入府庫的糧食,都要當堂過秤,凡是上繳省布政司的正常賦稅,都由省布政司出具收據,讓想徇私舞弊的官吏無空可鉆。他還嚴令下級官員一律不準向上級官員送獻財物,逢年過節也不例外,對因私事前來拜訪的,一律不予接待。
張夢鯉嚴以治官,寬以待民。凡是制定里甲制度、賦稅徭役增減章程、賑災救荒措施等有關百姓生計的事,都事先傾聽地方鄉紳長者的意見。當遭遇水旱之災時,便下令開倉濟民,蠲免錢糧,以減輕百姓流離之苦。開封府人員來往頻繁,治安混亂,張夢鯉嚴厲懲治地痞流氓盜賊,開封府全境清平安定。張夢鯉任開封府知府五年,開封府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百姓衷心擁戴。
任山西布政使期間,張夢鯉主管錢幣鑄造。當時錢幣鑄造存在一些漏洞,張夢鯉權衡利弊,從八個方面對錢幣鑄造作出明文規定,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既方便了百姓交易,又規范了錢幣鑄造和管理秩序。針對在賦稅管理方面缺乏成套制度的狀況,張夢鯉深入民間調查研究,不偏不倚地精心統計運算,成功編創《賦役全書》,廣為推行。
張夢鯉用自身言行詮釋了“清、慎、勤、智、仁、勇”六字家訓家風真諦,忠于社稷、造福社會、愛惜黎民,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清、慎、勤、智、仁、勇”六字家訓家風被雙山張氏子孫奉為圭臬、篤行恪守,雙山張氏賢達輩出、人丁興旺,明清時期已是萊陽八大望族之首。
鐵血丹心鑄忠魂
在平度市田莊鎮東劉莊村東首街南北巷東側78號,劉謙初故居靜靜矗立。銘記著那個戰火紛飛歲月的人,都清楚地知道,劉謙初就是從這里出發,用他短暫而光輝的一生,譜寫了舍生取義的紅色贊歌。
劉謙初,原名劉德元,1927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武漢期間,他聆聽了毛澤東作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深受啟發和鼓舞,更加明確了革命的方向。
劉謙初參加革命后,生活非常艱苦。大革命失敗后,白色恐怖蔓延,黨的活動經費越來越少,有時只能發給極少的錢,黨員的生活費都得自己想方設法解決。在上海,劉謙初住在亭子間沒有床的地板上,窮得沒米下鍋,他就通過寫稿件賺取一點生活費。在福建,他把大部分衣服被子全都拿去典當,只剩下一床薄被和一身褪成白色的灰西裝。
為摸清基層黨組織情況,劉謙初風餐露宿,日夜兼程,一個月下來皮鞋底都磨爛了,也舍不得扔掉。當時,各縣黨的負責人聯席會議常在劉謙初住處召開。為了節省經費,他沒有購置桌椅,而是買了200斤稻草,三四張草席。開會時大家席地而坐,睡覺時席地而臥。在山東,他為幫助因罷工而被工廠開除的工人,常把自己辛苦節省下的錢物送給生活窮困的工友。救濟時他常說:“我這兒有點錢,你拿去買些糧食……如不夠用,過幾天我再想些辦法。”
1929年初,因山東省委遭嚴重破壞,黨中央調劉謙初到山東恢復重建黨組織。面對險惡環境,劉謙初常常冒險來往于濟南、青島等地,傳達黨中央的指示,宣傳發動群眾,揭露敵人罪行,組織對敵斗爭,很快便重建了山東省委。1929年7月,劉謙初領導和發動青島大康、隆興和富士等七大紗廠的總同盟大罷工,超過2萬名工人參加。
1929年8月7日,劉謙初前往上海途經濟南明水火車站時,被特務認出,不幸被捕入獄。入獄后,劉謙初懷著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獄中成立黨支部,把監獄變成了另一個對敵戰場。
隨著環境日趨惡劣,劉謙初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他寫信告訴妻子:“請轉告母親,目前我無什么需要。”又囑托妻子:“望你不要為我悲傷,希望你謹記我的話,無論在任何條件下,都要好好愛護母親!孝敬母親!聽母親的話!”他在信里將黨比作母親,表達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無限的熱愛和忠貞不渝的赤誠之心。1931年4月5日,34歲的劉謙初在濟南英勇就義。
紅色火種一經點燃就生生不息,它照亮前行的道路,吹散彌漫的迷霧,為歲月的年輪注入信仰的力量,也留下了城市奮力前行的注腳。
城市的生命,因其歷史之沉淀而厚重,因其人物之精神而鮮活。一代代先人像歸根的落葉一樣“化作春泥”,反哺著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涵。仙山縹緲,碧波流韻。俾循清風,垂之不朽,穿越千年,感悟尚廉之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