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2-12-05 11:00:12
原標題:水清岸綠觀涇源 生態宜居產業興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水清岸綠觀涇源 生態宜居產業興
來源:農民日報
寧夏涇源縣胭脂川上胭湖改造后景觀。
“涇渭分明”的成語很多人熟知,但你知道涇水的源頭在哪里嗎?位于六盤山東麓腹地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就因涇河源頭而得名。涇源水資源充沛,境內有以涇河為主流的河流12條,溪流(川)343條,年均徑流量2.4億立方米。
2020年9月,涇源縣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項目正式開工。項目涉及涇源縣7個鄉鎮30個行政村,總投資超過3.2億元,包括河道治理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防污控污工程、農村廁所改造、生態林建設等。涇源縣水務局局長蘭長東說:“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按照‘一帶、三區、九小流域、十二河’的水系整治總體布局,從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等各方面改善水質、提升水體、治理水土流失、美化水景觀,構建水系格局完整、形態自然、河勢穩定、泄排通暢、岸坡穩定整潔的水生態環境,打造出‘青山藍帶擁龍脈,綠蔭碧水映六盤’的涇源鄉村水系。”
河道清淤讓清水流起來
涇源縣不僅是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也是寧夏南部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森林水源涵養地。蘭長東告訴記者,涇河河道多為山區河道,河流比降大,河道泥沙含量較大,每逢大雨洪水迅速下泄,大量泥沙淤積河道。而且,由于水流較快,雨季洪水期經常造成河岸垮塌、河床淤積,水土流失嚴重,涇源縣水土流失面積達563.2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49.8%,洪水來臨時排洪不通暢,洪水淹沒良田,破壞了河道生態環境。
水系連通,從河道清淤開始。站在黃花鄉上胭村人工湖的湖邊,記者看到8公里長的胭脂川緩緩流過,水面平穩、清澈。可在幾年前,這里垃圾成堆,河泥淤積,經常出現斷流。
項目現場負責人呂國偉介紹,胭脂川在河道整治的時候,河道兩側沒有路,施工材料無法運送進去。而且,部分河段在長期斷流的情況下,已經形成了類似沼澤地的地方。施工隊伍先用石頭墊路,然后機械進入挖掘淤泥,再運送材料把河道整治好。清理的河道淤泥通過晾曬等處理,二次利用作為回填土或者種植土用于邊坡填充,進行生態的修復。
項目考慮到涇源農村水系分布的特點,“量身”定制治理措施,對于河道縱坡較大河段主要考慮汛期洪水沖刷破壞影響因素,適當布置漫水堰保持其一定生態基流;對于緩坡河道主要考慮過流斷面及防洪安全高程,以生態岸坡修復為主。
“河道整治的理念不僅是暢通水系,而且還要考慮到原生態,所以項目在施工時減少使用硬質護岸。什么是硬質護岸?就是使用混凝土、鋼筋、石頭等,在感官上與河道周邊的原生態環境不協調。即使使用硬質護岸也附上一層土,從外觀上看不見,這樣結合使用松木樁,對邊坡的防護效果非常好,而且兼顧生態效果。”呂國偉說。
蘭長東感嘆道:“通過項目的河道整治和小流域治理,涇源縣的涇河水系在縣域全部連通,涇河水‘暢快’地流動起來,防洪能力大幅增強,水質得到提高。2021年的數據顯示,涇源縣的涇河段水質均達到Ⅱ類。”
護岸造景讓水環境美起來
在香水鎮下寺村,記者看到下寺溝生態景觀節點由5座溢流堰形成5個水面,岸邊用兩排松木樁把水面圍起來。兩側種植喬木、灌木、地被等植被,形成了一個比較自然的生態景觀節點。
呂國偉介紹,項目在建設河道岸邊綠化或生態帶的時候,采取了有層次感的設計。在水岸邊種鳶尾、蘆葦等水生植物,岸坡上種植紅豆草、黑麥草,在步道旁種植冰菊、波斯菊、金雞菊等野花組合,這樣形成岸邊綠化的三個層次,水生植物、草和花。
上胭村村民田玉平晚飯后來到上胭村人工湖邊散步已經形成了固定習慣。“以前環境不好,也沒休閑的地方,吃完飯就是在家看電視。這幾年村里的環境有了大變化,我們的垃圾也不往河里倒了,都倒到垃圾桶然后由村里統一回收。河道也整治了,水變得清澈,沒有異味。而且在水面修建棧道,岸邊也重新綠化,景色很美。”田玉平說。
黃花鄉上胭村黨支部書記、村級河長馬彥福管理胭脂川上胭村3公里多長的河道。他告訴記者,以前,河道可以說是臟亂差,老百姓隨意往河道內傾倒生活垃圾。從2020年實施河道整治以來,河長和巡河員加強了河道巡視,我每個月至少巡河5次,巡河員每月巡河不低于29天。現在的河道及岸邊的環境好多了,村民沒事就來轉一轉,還有路過的人停下來照相和釣魚。環境好了,水面也能看到白鷺、野鴨等鳥類水禽。
“上胭村共有654口人,生態景觀節點成為村民休閑散步的唯一地方。”馬彥福說。
城鄉環境美不美?就看周邊河里水。涇源縣堅持“水里的問題岸上治、岸上的問題流域治”治水思路,以生態建設為重點,通過濱岸帶植被建設、岸坡防護、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多種措施相結合的方式,有效改善了脆弱的河流生態環境,水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好。治理后的河道,天藍岸闊、碧水滔滔,河道兩岸鮮花肆意綻放,綠道暢通靜美,農村水系的景觀節點已成為游客駐足賞景休憩的“打卡地”。
生態產業讓水經濟“火”起來
鄉村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立足得天獨厚的水生態資源,涇源縣堅持把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作為推動優勢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工程來抓,改善治理范圍內的水安全狀況,為涇源縣的特色優勢產業提供了優質的水資源保障和獨特的水環境支撐,有力推動了產業綠色發展。
六盤山鎮楊莊村清源蜂場負責人王金平就是受益者。清源蜂場位于清水溝邊,有170多個蜂箱。“養蜂離不開水,離不開花,離不開樹。環境好了,蜂蜜的質量也好了。我的蜂蜜是百花蜜,營養價值高,價格要比其他地方的蜂蜜高出20—30元/斤。”王金平說。
距離涇河源頭6公里的涇河源鎮河北村村民李文亮每天都是滿臉笑容。近幾年,隨著涇河沿岸環境的改善,他開的農家樂生意越來越好。“我現在有6間客房可供游客住宿,還可以提供餐飲服務。我們村距離涇河主干道只有100多米,吃的就是‘親水飯’‘旅游飯’。涇源有涇河,有六盤山,山清水秀,天氣涼爽,是避暑的好地方。從5月份開始,游客就不斷,不僅有銀川、吳忠等寧夏本地的游客,還有來自陜西、甘肅等省份的游客。從5月至8月,我的農家樂就收入10余萬元。”李文亮說。
河北村黨支部書記馬六四介紹,在涇源縣提出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縣的背景下,2016年,有著得天獨厚優勢的河北村開始搞起了農家樂,從最初的10余戶發展到現在的50余戶。全村共有260余戶,已經成為一個旅游村。
“通過新農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水美鄉村建設等項目的實施,村里村外的環境與六盤山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游客去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老龍潭等地方休閑,然后在村里可以品嘗民族風味的農家菜,住上一晚,在涼爽的天氣里看星星,在涇源體驗鄉土氣息的慢生活。”馬六四告訴記者,村集體拿出20余畝地用于休閑旅游開發,游客可以在旅游區野炊、住宿、餐飲、觀星,近期將對外營業。
目前,項目治理河道12條總長40.75公里,建設鄉村濱水生態景觀節點12處,小流域綜合治理9處,面積40.76平方公里,防污控污工程1處,農村廁所改造涉及620戶,建設生態林34813畝,形成一條貫穿涇源縣域的六盤山水源涵養生態帶。蘭長東介紹,通過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工程的實施,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和治理范圍內的水安全狀況,提升了水環境質量,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河流生態空間格局得到優化,河湖基本功能得到恢復,呈現出河流清水長流、蕩漾漣漪、沿岸綠色連綿、鄉村山川相融、人水相依和諧共生的自然山水風貌,推動了鄉村發展,走出了一條山綠與民富、生態美與百姓富相得益彰的發展之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