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2-11-22 08:53:11
原標題:雙向奔赴里的“幸福密碼”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雙向奔赴里的“幸福密碼”
來源:中國婦女報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姚建
□ 王丹青
剛下車,冷曉燕的嘴里猝不及防被塞了一個大餃子。
“接風的餃子送行的面”,在北京參會10天后,黨的二十大代表冷曉燕回到了她心心念念的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大海陽社區,社區居民悄悄準備了熱騰騰的餃子,為他們的冷書記接風。
“這些年來大家只要幾天見不到我,就會給我打電話,‘冷書記你去哪了’‘你啥時候回來啊’。”冷曉燕聽得出居民們話里藏著的關心和擔心,“這其實也代表他們的心與我、與社區黨委貼得越來越近,他們給予了我們百分之百的信任。”
今年是冷曉燕擔任大海陽社區黨委書記的第19個年頭。
從慌里慌張的“小姑娘”,到大海陽的“定海神針”,時間見證著她的成長,也見證著大海陽社區從居民想搬離的老舊小區,蛻變成人人羨慕的“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更見證著大海陽社區黨委與社區居民的一場場“愛的雙向奔赴”。
基層黨組織只要付出真情,換來的一定是親情
11月16日上午,冷曉燕為社區黨員及“雙報到”單位部分成員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也在現場聆聽了宣講,從一次次充滿激情的掌聲中感受到大海陽社區群眾對“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的高度認同。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百余次提到‘人民’二字,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初心。‘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的承諾,更是我們不變的奮斗目標。”冷曉燕說。
20余年扎根基層的經歷,讓她對“人民”二字有著更深刻的理解,“群眾是最淳樸的,我們基層黨組織只要付出的是真情,換來的就一定是超越血緣的親情。”
社區居民戰軍保存著一個自制的大海陽社區舊貌沙盤,“既能看到大海陽的‘前世’,又能看到‘今生’,新舊社區在我家不大的空間里完美結合在一起了。”
美好社區創建工程,是大海陽社區的一件大事。
“最開始也有居民持懷疑態度,但隨著我們的社區工作者上門講政策、帶他們看樣板房,社區改造進展越來越順利,居民們的態度也漸漸改變。目前,全社區已經有80%的居民簽訂了改造協議。”冷曉燕說。
蹲點采訪中,記者跟隨大海陽社區居委會主任佘靜前往樣板樓參觀。
“陽臺改造就花個400塊錢材料費,改造以后房子又好看又安全,我們都十分滿意。”居民張景弄告訴記者。
不只是陽臺,記者了解到,大海陽社區整個改造方案除了樓體不動,其他跟居民生活相關的所有項目全部進行了更換。在100多項民生改造項目中,由冷曉燕帶領社區自主申報的急難愁盼項目就占到了1/3以上。
“群眾看我們的黨好不好,就看我們這級組織是不是真心為他們辦實事辦好事。摸清群眾想什么、知道群眾要什么、找準群眾盼什么,才知道我們應該做什么。”冷曉燕說。
10年巨變:大海陽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幸福
孫美青從十幾歲起就一直住在大海陽社區,十幾年前,她曾搬離了這里,還起了賣房的念頭。直到聽說大海陽已經大變樣,從“臟亂差”的老舊社區變成了“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孫美青才搬了回來。這一住,又是近10年。
大海陽社區位于煙臺市芝罘區中心城區,0.6平方公里范圍內住著2000多戶居民,其中60周歲以上的老人就有1800多人,占社區總人口的近1/3。
別看大海陽的地理位置還算不錯,事實上,作為典型的老舊開放社區,10多年前的大海陽“老人孩子多、老舊房屋多、群眾訴求多”,是個實打實的“問題社區”。
剛到大海陽社區擔任黨委書記時,冷曉燕也曾接受不了這巨大的心理落差——
開放式的小區基礎設施陳舊老化,不文明養犬行為讓道路變得臟亂,居民樓一旁的小棚頂上堆滿雜物……“社區居民中還有不少下崗職工,他們也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用一句話來說,“大海陽的工作很難做”。
但冷曉燕不愿就此放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冷曉燕看來,社區是離群眾最近的地方。“把社區的老人照顧好,把孩子照看好,讓年輕人沒有后顧之憂,這是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們社區黨委永遠的奮斗目標。”
冷曉燕把自己的手機號碼貼在了社區的公示欄,還設立了30多個民情意見箱,用來察民情、聽民意。隨后,她用3個月的時間挨家挨戶上門走訪,總共收集了340多條意見建議。
上門走訪,也成了冷曉燕堅持了19年的習慣。截至今年,冷曉燕寫下的“三訪”民情記錄有30多本,摞起來有1米多高,她為社區群眾解決問題3萬余件。
如今的大海陽——
解決了老人吃飯難題,煙臺市第一個由社區黨委領辦、志愿者參與的“壹家生活社區廚坊”就誕生于大海陽,34名志愿者為社區150多名70周歲以上的老人,提供成本價的午餐;
解決了孩子看護難題,大海陽社區開辦了“壹家學習堂”,免費為社區孩子們提供“430課堂”服務,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由社區黨委領辦、群眾自愿入股、解決群眾難題、群眾共享福利的“壹家小飯堂”,為社區孩子提供成本價的接送、午餐、看護午睡,以及放學后的教育輔導等服務;
解決了社區環境難題,大海陽社區建立了山東省第一個由社區黨委領辦、群眾資源入駐的“壹家物業”,2000多棵歐洲月季、180多棵櫻花讓社區環境美如畫。
“大海陽式群眾路線”:社區黨委手一揮,社區居民人一群
在大海陽社區的一面墻上,記者注意到一幅色彩鮮艷的墻繪,上面寫著兩行醒目的大字:生在紅旗下,永遠跟黨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在我的基層工作經驗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社區黨委和居民相互信任,才能真正讓群眾感到幸福。”冷曉燕說。
怎么理解群眾的幸福感?冷曉燕為記者講了一個故事。
社區居民杜肅臣曾在樓房外的平臺上私自栽種了40多箱果樹和蔬菜。按照規定,這些“違建”綠植都要被清除,但他堅決不同意。
“杜肅臣大叔來社區跟我說,他在單位沒有退休之前,就愿意擺弄個花啊草啊。我感覺他有這方面的一些優勢,但是沒有地方可以發揮。”冷曉燕和社區黨委經過研究討論,在社區設立了服務崗,讓杜肅臣等居民可以發揮特長,管理社區的花草樹木。
“社區的花園現在都由我管。”杜肅臣一邊認真修剪著花枝,一邊這樣告訴記者,言談間頗有些驕傲。
何為幸福?不僅是要讓居民過上老有所養的日子,更要讓居民過上老有所樂的日子。
十余年的社區工作,讓冷曉燕對社區居民的特長與興趣愛好有著更清晰的了解,她開始琢磨如何將這些居民團結起來,在發揮余熱的同時,又能把社區建設得更美好。
“加強社區治理,既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也要發揮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區居民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做到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冷曉燕有了方向,她從社區人際圈中挖掘有管理經驗、熱心社區事業、在群眾中有號召力的群眾“帶頭人”,通過他們一帶十、十帶百、百帶千,建立了34個1000多人的群眾組織和志愿服務隊伍,“社區的‘你’和‘我’變成了‘我們’,‘要我做’變成了‘一起做’。”冷曉燕說。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志愿者中,90%都是女性,社區志愿服務中,處處可見“巾幗紅”的身影。
借助“會改聯”的契機,社區黨委充分挖掘、發動一批講政治、能力強、有熱情的婦女人才加入執委隊伍,組建了24個巾幗志愿服務組織。
孫美香就是在冷曉燕的鼓勵下加入志愿者隊伍的。
2018年前后,退休在家的孫美香養了一只小狗,每天遛狗時,她都會系好牽引繩,還會隨身攜帶衛生紙、垃圾袋將狗糞清理干凈。“有的鄰居看見我這樣做,就向社區推薦我做文明養犬協會的會長。”孫美香告訴記者,“一開始我是不想做的,但是看到冷書記為社區忙前忙后,我挺感動的,就決定試一試。”
作為社區黨員代表,孫美香還主動報名成了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宣講員。“始終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在冷書記的帶領下,我們‘幸福大海陽’,很幸福。”孫美香說。
“如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把社區建設成‘幸福家園’,我們社區有個秘訣,就是四個字‘組織起來’。”冷曉燕告訴記者,以黨建引領為前提,以群眾幸福為目標,把社區工作者隊伍、黨員群眾和各類資源組織起來,走出一條新時代的群眾路線,這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大海陽式群眾路線”。
從北京的人民大會堂回到大海陽這個小社區,冷曉燕覺得自己干勁兒更足了。“我一定努力把大會精神融入社區建設和服務群眾工作當中,著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把居民凝聚起來,博采眾長,共建美好家園。”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