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2-11-12 15:33:11
原標題:嫁接的尺度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嫁接的尺度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云德
精彩閱讀:
戲曲電影作為戲曲與電影的嫁接藝術,理應是戲曲與電影深度媾聯與融合的產物,當屬于雜糅兩種藝術優勢而孳生的一種全新的藝術形態。
真誠希望戲曲與電影的嫁接能尊重藝術、尊重規律,汲古潤今、推陳出新,切實讓這個新型文化品種結出更加豐碩的藝術成果。
戲曲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古老藝術,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文化瑰寶。受現代文化傳播方式和人們審美習慣巨大變遷的深刻影響,戲曲的受眾面和生存空間正日益萎縮。為了更好地繼承與賡續這一優秀的古典藝術,國家采取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比如在廣播電臺開設戲曲頻道,在電視臺創辦戲曲鑒賞欄目和空中劇院,堅持送戲下鄉,讓戲曲進基層、進學校、進課堂等等,都進行了各種有益嘗試,取得了良好效果。而拍攝戲曲影視作品,就是其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傳承方式。
說起戲曲電影,京劇電影《定軍山》即為中國電影的開山之作,這是中國戲曲的榮耀,也從此建立了戲曲與電影不解情緣。當然,電影曾經的風行卻也極大沖擊了戲曲的霸主地位。面對舞臺演出嚴重受限的實際,時尚的電影藝術很快成了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尤其是戲曲電影的拍攝,毫無疑問地為勞動大眾提供了十分難得的不受時空限制欣賞名家經典劇目的便捷機會。像《楊門女將》《生死恨》《大鬧天宮》《白蛇傳》《群英會》《花為媒》《天仙配》《紅樓夢》《十五貫》《朝陽溝》《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戲曲電影,確乎令同題劇目家喻戶曉,對于所涉京劇、昆曲、越劇、黃梅戲、豫劇、評劇等劇種的傳播與普及,立下過不可磨滅的歷史性功勛。
近日,受朋友之邀系統觀摩了去年新拍的若干戲曲電影。總的看,整體發展勢頭良好,像《借東風》《捉放曹》《血濺烏紗》等傳統戲皆名家掛帥,陣容強大,能以電影優勢演繹經典,且掌控有序,調動自如,較好地顯示并再現了傳統戲的精妙華彩;某些原創新戲,如《月照楓林渡》《鑒湖女俠》《江南雨》《谷文昌的故事》等,也都構思精巧、劇情跌宕,生動鮮活、感人肺腑。然而深入分析也不難發現,戲曲電影還存在不少瑕疵與問題,概而言之,許多新拍影片新戲不如老戲,新編戲中現代題材弱于傳統題材劇目。究其根源,一是傳統題材在戲曲表達上輕車熟路,發揮余地較大,占有先天優勢;二是新編戲曲不少是為完成既定任務,普遍缺少打磨,少了些思想藝術沉淀的過程和舞臺演出的歷練;三是戲曲道白上普遍存在著話劇化傾向,電影故事+戲曲唱腔的表達方式嚴重損害了戲曲固有的文化韻味,在戲曲與電影如何嫁接、怎樣融合的藝術探索上,尚缺少特別清晰自覺的理性認知。
應該說,戲曲電影是個特殊的極具意味的藝術詞匯。這個偏正詞組的主語部分雖歸于電影,但又不是純粹的電影;因為詞組的定語部分決定了電影表達的主體必須是戲曲,必須符合戲曲的規定程式和表達方式。同時,既然稱其為戲曲電影,稱謂限定了它又不能是單純的戲曲,如果簡單地把舞臺表演原樣不動地搬上銀幕,那就不能算作電影,最多稱之為戲曲錄像。所以,戲曲電影作為戲曲與電影的嫁接藝術,理應是戲曲與電影深度媾聯與融合的產物,當屬于雜糅兩種藝術優勢而孳生的一種全新的藝術形態。
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戲曲與電影嫁接的分寸與尺度問題。既不能是戲曲與電影的物理式對接,也不能成為膠片版的舞臺劇目,而應是戲曲與電影真正意義上的化合反應與有機融合。戲曲電影首先應當是一部完整的戲曲劇目,應該遵循戲曲四功五法的藝術規律,遵循戲曲最基本表現程式,有高度專業化的戲曲表演功底和特色鮮明的角色塑造,有切合劇情和人物的獨特唱腔設計和華彩唱段,同時又必須是極具潛力和傳播價值的優秀劇目,這樣的戲曲電影才能真正達到普及戲曲藝術的目的。然而,戲曲電影既然稱為電影,那就一定要遵循電影拍攝的規律,有高度專業的電影表達與呈現方式,需要在保持戲曲特有韻味的基礎上,利用一切可能的電影手段,把舞臺戲曲難以突出的最佳潛質充分彰顯出來。要充分發揮電影鏡頭獨特的語言優勢,給演員表演以更加靈活的聲光與色彩的調度,運用更加豐富多樣的中景、近景和特寫鏡頭,把演員情緒積累和情感爆發的動人瞬間記錄下來,把最見表演功力卻在舞臺觀摩中不易捕捉的精彩細節通過鏡頭放大出來,讓觀眾在細枝末節處深度感受戲曲最神奇的魅力,為他們提供比舞臺更為直觀、更為具體、更富表現力的觀賞體驗。戲曲電影源于戲曲,但要高于戲曲。既要立足舞臺,最大限度保留并展現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同時又要走出舞臺,充分利用鏡頭的靈活性和場景轉換的便利,突破傳統戲曲一桌兩椅的道具局限,把狹隘逼仄的舞臺難以展現的廣闊空間,透過舞美置景、攝影棚搭景,或外場地實景的拍攝,展開靈動且閃亮的穿插,將由表及里的靜態舞美變為由此及彼的動態場景,將人物活動的歷史背景更為明晰地還原出來、突顯開來,讓虛擬的戲曲故事變得更加真實可感。
這里還必須特別強調,寫實的電影與寫意的戲曲完全分屬兩個不同的藝術領域。戲曲的電影化呈現,不能是毫無限度、毫無節制的任意發揮,如果完全照搬電影的紀實手段,把戲中的刀槍劍戟、車馬舟轎都用實物來呈現,那么,寫意的戲曲必定意蘊盡失、索然無味,藝術的張力則蕩然無存。戲曲藝術的特有審美決定了,電影化的呈現絕不能取代戲曲象征性、虛擬性和程式化的本質特征,電影拍攝中聲光與色彩的調度、鏡頭的運用和場景的鮮活豐富,都只能作為寫意藝術的輔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戲曲寫意本身。虛擬的世界雖然備受時空局限,但卻可以給觀眾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這恰是戲曲的魅力所在。在寫意的戲曲中,唱、念、做、打的程式是四位一體的,不能輕易拆分,以普通話配合實景拍攝固然有觀眾易于聽懂的善意考量,豈不知,話劇化的臺詞與戲曲的唱腔完全不搭、格格不入,話劇加唱的表達方式絕對不是戲曲。道白是戲曲十分重要的不可割裂的組成部分。京劇的韻白用的是湖廣音和中州韻,表達的是莊重的神情;徽調進京后形成的京白,多用兒化音的北京方言念白,語調活潑流利,表達的是幽默詼諧的情感。其他地方戲的道白多用本地方言,它們與戲曲中的唱詞的讀音相同,道白與唱腔是一個系統性的整體,如果變成普通話念白,戲曲的整體就被徹底割裂,其韻味定會喪失殆盡。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在照顧受眾的感受,實質上卻遠遠背離了戲曲,屬于典型的好心辦壞事。如果這種觀念不轉變,戲曲電影不僅不能實現傳承戲曲藝術的目的,而且還可能讓戲曲電影變得不倫不類,形成對戲曲的二度傷害。
記得當年山東開展科學種田,倡導優良蘋果品種的科學嫁接,讓膠東半島成為全國優質蘋果生產的重要基地;我們也真誠希望戲曲與電影的嫁接能尊重藝術、尊重規律,汲古潤今、推陳出新,切實讓這個新型文化品種結出更加豐碩的藝術成果。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原副主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