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2-09-15 10:34:09
原標題:十年執法:嚴監管優服務助推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十年執法:嚴監管優服務助推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環境報
◆本報記者童克難
生態環境執法工作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是實現高水平保護的有力武器。加強生態環境執法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環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對加強生態環境執法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十年來,生態環境執法隊伍自身能力不斷提升,敢于擔當、勇于“亮劍”,聚焦重點,以最嚴的執法和最優的服務助力治污攻堅,助推高質量發展。
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能力進一步提升
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最嚴的法律,需要一支作風優良、裝備精良、能力突出的執法隊伍。
基于此,機構改革蹄疾步穩,效能逐漸顯現——
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截至目前,各地“垂改”已基本完成,改變了以條塊為主的地方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2018年,生態環境部組建,生態環境執法隊伍正式列入國家綜合行政執法序列,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堅強的體制保障。
2019年,生態環境部七大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掛牌成立,意味著中央部署按流域設置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機構的改革任務進一步落實。
一系列改革“組合拳”,解決了一些地方重發展輕保護、干預執法的問題,整合了相關部門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執法職責、隊伍,進一步落實了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基于此,法律法規不斷健全,執法進一步加嚴——
2015年,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實施,環境監管執法一改之前“偏軟”“偏松”的狀態,充分發揮查封扣押、按日計罰等一系列新制度、新手段效力,以法律的剛性約束讓違法者付出應有的代價。
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共下達環境行政處罰決定書13.28萬份,罰沒款數額總計116.87億元;配套辦法執行案件總數為15454件。
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的不斷完善,更是對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給予了極大震懾。
2017年,原環境保護部聯合公安部、最高人民檢察院研究制定了《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辦法》;2018年,最高人民檢察院與生態環境部首次簽署互派干部崗位實踐鍛煉合作協議;2019年,“兩高三部”聯合發布《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有關問題座談會紀要》等,形成了依法懲治環境污染犯罪的合力。
基于此,隊伍建設逐步加強,本領明顯提升——
2021年,為落實中辦、國辦《關于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指導意見》,生態環境部出臺《關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突出機構規范化、裝備現代化、隊伍專業化、管理制度化,全面推進執法隊伍標準化建設。
也是在這一年,全國各地按照制服制作技術規范和著裝規定要求開始統一著裝。頭頂莊嚴國徽,肩扛山水徽章,身著執法制服的同時,更多的執法人員開始用上衛星遙感、無人機、水下機器人等高科技。
進一步增強的,還有“軟實力”。
2016年,原環境保護部在全國范圍內首次組織開展“環境執法大練兵”活動,旨在提升全國環境執法隊伍規范執法意識和能力。
此后6年,“大練兵”活動不斷深化,進一步突出實訓、實戰、實效與全員、全年、全過程,讓全國執法隊伍在依法履職的總要求下,會執法、善執法、嚴執法和巧執法。
經過實戰的錘煉,全國執法隊伍政治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業務能力和執行落實能力進一步增強。
全國“一盤棋”,發揮“主力軍”作用
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必須建設一支生態環保鐵軍。
全國8萬人的執法隊伍,占生態環境系統總人數的1/3,是“鐵軍”中的“主力軍”,負責監督生態環境政策、規劃、法規、標準執行,組織開展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檢查活動,承擔著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中“7+4”共11個專項工作。
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他們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深入現場看實情、查實效,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一系列成效。
藍天保衛戰,聚焦重點。2017年起,原環境保護部組織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拉開治氣“大兵團”作戰的序幕。
此后,“強化督查”變“監督幫扶”,秋冬季攻堅拓展到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監督幫扶,重點區域增加了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蘇皖魯豫交界地區、長江中游城市群、珠三角地區……一系列調整和優化,完善了這項長效機制,推動了問題解決,換來了更多藍天白云。
碧水保衛戰,緊盯問題。2016年,原環境保護部啟動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執法專項行動。2018年,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啟動。
此后,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督查,緊盯保護區劃定、邊界標志設立、違法問題清理整治三項重點任務,保障相關工作的順利推進。
數據顯示,2021年,監測的87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斷面點位中,825個全年均達標,占94.2%。
凈土保衛戰,重拳出擊。2018年起,生態環境部連續3年抽調精干力量組織開展長江經濟帶“清廢行動”,嚴厲打擊違法行為。期間,排查點位9839個,確認問題點位3252個。
在鞏固好長江經濟帶“清廢行動”成果的基礎上,2021年,生態環境部又啟動了黃河流域“清廢行動”,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截至目前,2021年黃河流域“清廢行動”立查立改點位全部完成整治。各地累計投入資金2408.4萬元,清理各類固廢882.6萬噸。
下轉二版上接一版
充分發揮主力軍的作用,他們適應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拓展了業務領域的深度和廣度。
機構改革后,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明確提出“水陸統籌、以水定岸”,基本完成了長江、黃河、渤海及赤水河等長江重要支流排污口排查。“史無前例”提出“查、測、溯、治”4個關鍵環節,進一步打通水里、岸上,打通陸地、海洋,加快推進我國水生態環境改善的步伐。
為確保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效規范運行,2021年生態環境部組織31個工作組開展碳排放報告質量專項監督幫扶,緊盯煤樣采制、煤質化驗、數據核驗、報告編制等關鍵環節,并于2022年通報了中碳能投等機構碳排放報告數據弄虛作假等典型問題案例。
充分利用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全國生態環境執法隊伍為治污攻堅提供了堅實保障。
優化執法方式,助力高質量發展
強能力、嚴執法,全力以赴投入治污攻堅戰,執法監管的最終目的是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1年1月,生態環境部以“一號文件”的形式出臺《關于優化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的指導意見》,為基層優化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提供了指導。
實際工作中,各地生態環境部門立足工作職能,結合執法工作實際,由被動變主動、監管變服務、執法變幫扶,推出一攬子創新做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幫助企業增強發展信心和競爭力,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優化“管”的方式,差異監管有力度——
提升正面清單企業示范效應。各地按照生態環境部印發的《關于做好加強生態環境監管執法正面清單管理推動差異化執法監管的指導意見》要求,發揮生態環境守法企業的帶頭示范作用,引導更多企業綠色經營。
如重慶市2022年新增485家企業納入正面清單。今年一季度對正面清單企業非現場執法檢查4614次,有效減少對守法企業的現場檢查頻次。
健全“輕微違法不予處罰”清單制度。各地推行審慎包容式監管,出臺輕微違法行為免予處罰事項清單,以生態環境柔性執法保障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激發市場活力。
如山東省濟南市出臺《從輕減輕和免除行政處罰的實施意見》,明確從輕、減輕和免予處罰的情形和條件,通過有“溫度”的柔性執法,優化小微企業發展環境。
深化“治”的舉措,監督執法有精度——
推進“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化,提升執法效能。各地將“雙隨機、一公開”作為生態環境保護事中事后監管的基本方式扎實推進,提升執法精細化水平。
如內蒙古自治區出臺《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實施細則(試行)》,努力做到“一次執法、全面檢查”“進一次門、查多項事”,解決重復執法、多頭執法問題,最大程度減輕企業負擔。
推動非現場監管常態化,實現精準執法。各地以污染源自動監控為主要手段,輔以視頻監控、用電用能監控、無人機、衛星遙感、走航車等“海陸空”“天地人”的模式,執法方式向科技執法、精準化監管轉變。
如河南省漯河市建立企業用電監管和門禁預警機制,實時監督企業治污設施運行和大宗物料運輸,精準發現和查處企業環境違法行為。
提升“服”的實效,紓困解難有溫度——
加強幫扶指導,寓服務于執法。各地推進執法理念向“執法+服務”轉變,既做鐵面無私的執法鐵軍,又當貼心服務的人民公仆,以監管對象所需所急為出發點,助力企業發展提質增效。
如河北省唐山市生態環境局增設固定源污染防治處,唐山市生態環境綜合執法支隊增設鋼鐵焦化執法處,幫扶、督促鋼鐵、焦化企業進行深度治理。
落實普法責任制,助力企業守法。各地堅持執法和普法相結合,教育和處罰相結合,積極開展“送法入企”,幫助企業提升環境管理水平。
如海南省結合省內行業特色和企業需求,聯合行業協會、企業集團,為畜禽養殖、橡膠加工、醫藥制造等行業企業開展“量身定制”的培訓,為270余家企業講解相關的生態環境法律法規
過往可贊,未來可期。生態環境執法工作將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按照“五個精準”的要求,協同推進減污降碳,繼續保持嚴的主基調,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目標任務,聚焦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