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2-06-25 07:57:06
原標題:小吃故事多
來源:中國文化報
黨云峰 文/圖
布拉子
“冬至餃子夏至面”。目前正是山東老家收割麥子的時節,很快又能吃上新鮮的麥仁飯了。忙完農活回家一般就比較晚了,既能快速出鍋,又能解除乏累的美食,當屬鹵面。回家用井水給煮熟的面條以洗禮,過一遍水是溫面,過兩遍水就是涼面了。鹵子也比較簡單,很快就能吃上,例如茄子雞蛋鹵、豆角雞蛋鹵、西紅柿雞蛋鹵、絲瓜雞蛋鹵等,當季蔬菜就涼面,再吃根蔥,很是愜意。最簡單的鹵子則是把蒜搗碎,澆上麻汁,一口下肚,面的涼爽往全身散發,蒜的通透直達頭頂,很快就能驅散勞累。
提起吃面的名場面,不得不提《金瓶梅》第五十二回:琴童來放桌兒,畫童兒用方盒拿上四個小菜兒,又是三碟兒蒜汁,一大碗豬肉鹵,一張銀湯匙,三雙牙箸。擺放停當,三人坐下。然后拿上三碗面來,各人自取澆鹵,傾上蒜醋,那應伯爵與謝希大,拿起箸來,只三扒兩咽,就是一碗。兩人登時狠了七碗。西門慶兩碗還吃不了。謝希大說:“本等鹵打的停當,我只是剛才吃了飯了,不然我還禁一碗。”當初看到用“狠”來描述吃的時候,我就感覺非常到位,謝希大吃了飯還能吃幾碗面,堪稱“碳水炸彈”的擁躉。
布拉子(很多地方叫“蒸菜”)也是農忙時節的熱門小吃。把洗干凈的地瓜葉、豆角、菠菜、槐花、芹菜葉等撒上面粉,放在籠屜上蒸就好了。布拉子可以直接吃,也可以蘸點蒜汁等蘸料。
以前下地干活的時候,很多人還會帶著煎餅和咸菜。煎餅在山東比較普遍,也分很多流派,包括脆的酥煎餅、軟的面煎餅、有餡的菜煎餅等。清代蒲松齡在《煎餅賦》中寫道:“圓如望月,大如銅鉦,薄似剡溪之紙,色似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制也。”這跟今天攤煎餅的方法是一樣的。煎餅卷大蔥是山東飲食的杰出代表,我老家出產的章丘大蔥更是馳名中外。能與煎餅卷大蔥較量的或許就是雞蛋蒜了。雞蛋蒜做法簡單,把煮熟的雞蛋和蒜瓣一塊放在石臼里搗成蒜和雞蛋泥就好了。第一次吃雞蛋蒜的人的身心可能會遭遇重創,之后則會對這種吃法心向往之。
清代西周生寫的長篇小說《醒世姻緣傳》的故事背景就在章丘。在第二十九回,正值五月初五,天氣炎熱,真君來到明水吃的齋飯就是四碟小菜:一碗炒豆腐,一碗黃瓜調面筋,一碗熟白菜、一碗拌黃瓜,一碟薄餅,小米綠豆水飯,一雙箸。如今看來這幾樣菜確實養生。在第三十七回提到的涼粉、燒餅更是讓我心有戚戚焉。從明水到濟南后,“狄周看得程樂宇說到涼粉、燒餅的跟前,有個啯啯的咽唾沫之情,遂問那主人家借了一個盒子、一個《赤壁賦》大磁碗,自己跑到江家池上下了兩碗涼粉,拾了十個燒餅,悄悄的端到下處,定了四碟小菜,與程樂宇做了晌飯”。后來又“在學道前五葷鋪內拾的燒餅,大米水飯,粉皮合菜,黃瓜調面筋,吃得響飽”。如今,這些小吃只能在書里看看了。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裝涼粉的“《赤壁賦》大磁碗”成為判定《醒世姻緣傳》的寫作年代,進而判斷西周生是何許人也的重要依據。
如今很多傳承千百年的小吃已成為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淄博的周村燒餅據說源于漢代,綿延至今,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分咸甜兩種口味,都很酥脆。今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好品山東”品牌就涉及扒雞、火腿、羊肉湯、把子肉、燒餅等。當然,生活中的小吃遠遠不止這些種類,名單綿延不絕,如同鄉愁。比如,光是雞的做法就有德州扒雞、沂蒙炒雞、棗莊辣子雞、濟寧南瓜雞等;膠東的鲅魚餃子讓人印象深刻,鲅魚刺少,去刺后配上五花肉、韭菜,美味就成了;濟寧的夾餅葷素搭配,口味獨特;跟臨沂糝湯相比,單縣羊湯名氣更大一些,不膻不膩的口味讓各地的人們得以撫慰思鄉之情、離別之苦;還有甏肉干飯,濟南的甜沫、油旋等。
小吃的地域性體現在讀音上,有些讀音字典上是查不到的,例如臨沂的糝(sa,二聲)。有民間故事說乾隆喝過之后問:“這是啥(糝)?”于是有了“糝”的名字,其實糝的歷史比這早多了。糝就是肉湯,用羊肉、雞肉、牛肉熬煮都可。早餐盛碗糝,再配上油條或者油餅,又是元氣滿滿的一天。這種適合冬天喝的美味,在盛夏也無法把食客勸退,這就是小吃的魅力吧。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