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22-06-08 07:08:06
原標題:體育產業釋放強大活力
來源:經濟日報
體育產業是重要的民生產業,具有資源消耗低、需求彈性大、覆蓋領域廣、產品附加值高、產業鏈條長等特點。發展體育產業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是推動消費提質擴容、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全民健身熱情高漲,我國體育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持續優化、主體逐步壯大、體系日趨完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到2035年,體育產業更大、更活、更優,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運動觀念深入人心
“扣球時,手腕要快速下壓,這樣的球才有力道,對方也更難防范!”在江西省遂川中學旁的一座羽毛球館里,資深羽毛球教練何曉濤正手把手為初學者拆解動作、提示要領。
近年來,江西吉安市遂川縣掀起了體育運動熱潮。標準田徑場、足球場、綜合體育館次第落成,不少市民參與馬拉松、健身、籃球、足球等運動,體育產業逐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針對市民健身和中小學生‘雙減’需求,遂川已有室內籃球館、羽毛球館、游泳館、室外網球場等十余個場館,或新建或利用閑置倉庫、民宅改建而成,實現價值最大化。”遂川縣教體局負責人林文平說。
放眼全國,隨著生活水平提升,群眾對體育運動的需求持續增長,“多鍛煉、少生病”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從參與人數來看,截至2021年底,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37.2%。根據《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到2035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將達到45%以上,體育健身和運動休閑將成為普遍生活方式。
從產業基礎來看,2021年底,全國共有體育場地397.1萬個,體育場地面積達34.1億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41平方米,分別比2013年增長134.3%、71.2%和65.1%。
從產業規模來看,2020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為27372億元,預計2025年將達到5萬億元。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體育服務業占比逐漸提升,競賽表演活動、健身休閑活動、體育教育培訓等重點細分業態均呈現向好發展態勢。
北京冬奧會的成功籌備和舉辦,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冰雪運動的發展,我國實現了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近2000座冰場雪場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鋪開,一批與冰雪運動相關的企業茁壯成長,群眾就近“上冰上雪”成為現實。冰雪運動的蓬勃發展為體育產業注入了新動能。
體育消費提質增速
第三屆深圳體育消費節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將組織舉辦近百場體育活動和賽事,提供的體育產品和服務讓利優惠額度超過8億元,極大調動了市民的體育消費熱情。
當前,人民群眾在體育健身方面的需求不斷提升,體育消費潛力巨大。統計顯示,我國居民體育消費規模從“十二五”時期末的1萬億元上升到“十三五”時期末的1.8萬億元,為體育產業發展奠定了市場基礎,作為新型消費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不斷增強。
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認為,我國體育消費快速增長呈現不斷“廣化”、深化的特點。截至2020年,參與體育消費的城市居民比重超過40%,農村居民將近30%,上海、江蘇等一些發達地區的比重更高。同時,消費結構也在不斷優化。
根據體育消費內容、方式和功能,可分為實物型和服務型消費支出,后者主要包括參與型和觀賞型。國家體育總局編制的《蓬勃發展的中國體育產業》顯示,2020年我國人均體育消費支出1196元(不含體育彩票),其中,實物型體育消費支出707元,服務型體育消費支出489元。
“過去居民體育消費中實物消費的比重過高,近十年來,服務型消費的比重逐步提高,包括體育培訓消費、戶外運動消費等亮點紛呈。”王裕雄說,體育消費的專業性也在不斷增強,在滑雪、馬拉松、釣魚、汽車越野運動等項目上有突出體現。
《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提升體育服務業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體育經紀、體育培訓等服務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延伸產業鏈條。
“當前,我國體育消費環境更加有利,包括政策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都在不斷完善和發展,特別是政策力度越來越大。在宏觀經濟和居民收入增長趨勢沒有發生大的逆轉情況下,未來體育消費的增長趨勢是有保障的。”王裕雄說,希望未來我國觀賞型體育消費能夠加快發展,這將取決于體育競賽表演業特別是職業聯賽的改革和發展情況。
數字經濟充分賦能
近年來,得益于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科技進步,我國線上體育蓬勃發展。各種線上健身軟件、直播平臺、互動器材層出不窮,大大豐富了群眾的文化體育生活,營造了健康快樂的全新鍛煉模式。國家體育總局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1年線上健身行業復合增速高達24.1%,同期線下健身行業復合增速僅為6.6%,預計未來5年線上健身行業仍將保持高速增長。
前不久,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和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群體部聯合推出“全民健身線上運動會”,包含50余個賽事項目,吸引了超過330萬人報名參與,掀起了全民云健身的熱潮。在山東賽區,共有1萬余支隊伍、58萬余人參與。在咕咚APP和華為運動健康APP賽區,鐵人中國線上挑戰賽總參賽人數突破40萬人。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利好線上體育健身發展的特定環境,消費者保持身體健康、提升免疫力的需求更加迫切。傳統健身房的產品和商業模式在疫情沖擊下難以為繼,也需要通過開辟線上場景培育新的市場。因此,線上體育健身的市場供需具有高度契合性。”北京體育大學教授白宇飛認為。
“數字經濟為我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充分賦能。”白宇飛指出,線上體育健身產品和服務的涌現是數字體育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必然結果。開發線上產品具有更高的傳播效率和較低的邊際成本,能夠充分發揮規模經濟作用。
Keep成立于2015年,目前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線上體育平臺。它抓住了近年來全民健身、線上體育發展的機遇期,不僅聚焦家庭健身場景,而且輻射至室外運動,開發各種線上線下互動健身器材,累計服務超過3億用戶。
隨著數字新基建的大規模建設,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融合應用不斷深化,體育產業越來越呈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態勢。比如,Keep動感單車的智能調阻功能,可根據不同用戶的體能情況隨時分配不同阻力,讓同一節直播課程擁有“千人千面”的特點。
中國管理科學學會體育管理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馮珺建議,未來要加強技術革新,培育線上線下體育健身產品和服務的核心競爭力。優化產品布局,在做好線下市場復蘇準備的同時實現線上市場可持續發展。還要推動業態融合,開發線上體育健身與線下文化、旅游、零售等元素相融合的立體消費場景。強化頂層設計,加快數字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