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28日訊 近年來,山東不斷探索農業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新模式,創新和資本兩輪驅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在壽光市古城街道,菜農趙作智的大棚里種植了50多個番茄品種。番茄剛剛成熟,就有不少種植戶過來參觀。在這些品種中,最受關注的就是番茄品種 “天正1729”。
“這個品種,無論是從它的顏色、亮度、萼片伸展度,都有很大的優越性,在同類產品中能多賣1~2毛錢,這樣一季下來一畝地的話多賣5000塊錢是直接不成問題的。”壽光市古城街道菜農趙作智說。
別看趙作智現在對新品種說起來頭頭是道,早幾年,面對幾千個番茄品種,他著實無從下手。
而對于種子企業來說,一個蔬菜品種的生存期通常只有三五年。如何在短時間內得到菜農的認可,也是一道難題。魯蔬種業的“天正1729”,剛開始推廣時菜農們就不接受。
“你知道它是什么習性呀,不大敢種。種上的話,一年的收入不就沒了,這一季的。”壽光市古城街道菜農燕繼祥說。
山東魯蔬種業公司董事長梁付生也告訴記者:“他(菜農)對新品種的了解不夠,栽培方法也不夠,市場上有些公司魚目混珠,老百姓上過當,所以對新品種比較抗拒。”
2017以來,為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落地,山東種業集團整合了包括魯蔬種業在內的39家省農科院權屬企業,探索農業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新模式,加快推動培育、繁育、推廣、服務一體化發展。魯蔬種業先行先試,為打消種植戶的疑慮,在各個蔬菜主產區設立示范棚,直接把品種試驗搬到種植戶的眼皮底下。
“這個品種好不好,不再是我們(科研人員)自己說了算,而是市場說了算。育繁推之后,節省了我們大家的時間成本,兩邊溝通也多了,科研人員也開始了解市場。成果轉化加快,更加接地氣。”山東魯蔬種業公司科研人員鞠建說。
這下子,番茄品種“天正1729”在壽光的推廣破了局,趙作智的大棚也成了第一批示范點。
眼下,為進一步對接成果供需雙方,由山東省農科院主導,山東種業集團投資10億元,啟動建設山東省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交易平臺和第三方服務。
山東種業集團黨委副書記段友臣表示:“除了我們的育繁推以外,下一步要加大農業服務的力度。我們通過搭建這個中心,實際上搭建了一個綜合性的服務平臺,從創新到轉化到應用,一體化地去解決(給農業)插上科技翅膀的問題,保障我們的科技成果能夠順利地轉化到市場中去。”
閃電新聞記者 姚曉慧 李濤 郭良波 濰坊臺 楊曉強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