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10-06 09:49:10
齊魯網10月6日訊 在黑龍江省的北部邊陲,有一個馬永順林場,它的命名來自于新中國第一位“林業英雄”馬永順。作為中國林業戰線的一面紅旗,他的事跡感動和激勵了幾代林業人。林場的工人們說,馬永順給大家留下了兩件“傳家寶”:一件彎把鋸,一把植樹鎬。
1914年,馬永順出生在天津一個貧苦家庭。19歲那年,他被騙到東北林區,被迫給日本侵略者伐木。幾年后,和馬永順一起被騙到這里的17個人,只有他一個人活了下來。
新中國的成立,讓千千萬萬像馬永順一樣的窮苦人變成了新社會的主人。為支援國家建設,廣大林業工人把當家做主的喜悅變成了多產木材的干勁。憑借著一把彎把鋸,馬永順平均日采伐量達到22立方米,創下全國手工伐木的最高紀錄。1951年,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每天數萬立方米的木材從東北運往全國各地,有力保障了國家生產建設需要。1959年9月,作為全國林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馬永順出席全國群英會,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周總理曾親切地拍著馬永順的肩膀說:“你不但要完成木材的生產任務,還要多造林。”這句話給馬永順的觸動特別大。回到林區,他一直在思考,作為一名伐木工人,怎樣實現林區的青山常在呢?
1982年秋天,馬永順退休了。此時,由于連續多年的過量采伐,曾經最高年產木材八九十萬立方米的鐵力林業局,已經出現了資源危機。幾番思考過后,當了半輩子伐木工的馬永順,把愧對大山的情感變成了向大山“還賬”的決心。
馬永順的兒子馬春青回憶說:“我父親大約是伐了三萬六千多棵樹。他對場長說,我伐的這些樹是對大山的欠賬,在我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把它還上。”
“行動起來,嘿!植樹造林,嘿!”從1983年春天開始,馬永順唱著新編的植樹號子,扛著植樹鎬,開始植樹護林。從伐木工變成植樹人,變的是勞動方式,不變的是扛在肩上的那份沉甸甸的責任。1991年勞動節前,馬永順算了一下,要還的植樹賬還剩下不到2000棵。親朋好友都來幫馬永順完成這個心愿。
栽完三萬六千多棵“欠賬樹”,馬永順和他的家人在此后的8年里,又累計義務植樹五萬多棵。2000年2月10日,馬永順逝世。8天后,國家有關部門追授他“林業英雄”稱號。幾十年來,馬永順的事跡感動和激勵著一批又一批林業工作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放在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地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然沁入民心。
在甘肅,以“六老漢”為代表的八步沙林場三代職工,38年治沙造林21.7萬畝,讓沙漠變林海;
在湖南,“林業英雄”余錦柱堅守深山,確保了3200多平方公里的尖子嶺森林41年無火災;
在內蒙,退休干部蘇和和妻子11年種植幾十萬株梭梭,治理荒漠3500畝;
在山東,原山林場場長孫建博身殘志堅,帶領職工扎根荒山,營造出5萬畝綠色海洋;
從東北大小興安嶺,到西南的橫斷山脈,從西北的沙漠戈壁,到東南的綿長海岸……新時代,中國正以每年造林1億畝的速度,成為全世界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一幅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畫卷正在繪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