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wǎng)
2019-07-11 16:18:07
齊魯網(wǎng)上海7月11日訊 7月1號,被稱為“史上最嚴”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垃圾強制措施四分類,干垃圾、濕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一旦被發(fā)現(xiàn)混投,個人將面臨最高200元的罰款。企業(yè)單位將面臨最高5萬元的罰款。從7月1號到今天,上海市城管部門已經(jīng)開出了199張罰單。
從上海開始籌備垃圾分類開始,網(wǎng)絡上就隨之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段子,這些段子或是調(diào)侃,或是抱怨,那么實際生活中,上海人是如何看待垃圾分類的?
“以前垃圾咣咣,全倒在一起,以前沒有這個概念的。”袁阿姨是上海市普陀區(qū)的一位居民,67歲的她在逐漸適應垃圾分類帶來的變化。家里空間小,袁阿姨就在廚房墻上掛了2個塑料袋,分別放干垃圾和可回收物,原有的垃圾桶放濕垃圾。而更多人選擇的是多買幾個垃圾桶,廚房放3個,臥室放一個,客廳放一個,有的陽臺還要放一個,干垃圾找最近的垃圾桶,至于濕垃圾和可回收物,那就要多走幾步到廚房了。所以最近上海的垃圾桶斷貨了。
“凡是豬好吃的,那就是濕垃圾,那些有害的,動物怎么能吃呢?”大骨頭是干垃圾,小碎骨是濕垃圾,濕巾紙不管多濕都是干垃圾,瓜子殼不管多干也是濕垃圾,這樣類似繞口令的垃圾分類標準,遭到網(wǎng)友調(diào)侃,也讓上海市民難以適應。袁阿姨采用了“豬”的段子,以豬能吃不能吃做為分類標準,而有的人在做題,大人做微信小程序里的題,學生則是上課學,考試考。即便這樣,現(xiàn)在的上海人大多還是手里拿著垃圾,心里想著這是啥,然后在一個個垃圾桶尋找同類項。這樣的狀態(tài)估計上海市民還要堅持,再堅持,直到變成生活中的習慣。
“20天之內(nèi)沒有倒垃圾,是什么原因?他們家的垃圾的到底倒哪兒了,是不是隨便亂丟了。”上海人現(xiàn)在對于倒垃圾是嚴防死守,定時定點投放,投放點有志愿者指導、監(jiān)督,按時投放有積分獎勵,不按時投放,那只能明天趕早,敢隨地亂扔,小區(qū)里有巡邏的志愿者,有監(jiān)控,分分鐘把垃圾還給你。長時間不扔垃圾的那就更引人注意了,志愿者會上門來問個清楚。
垃圾分類,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上海人在適應。下一步它或許就會來到我們身邊,我們又能適應嗎?
閃電新聞記者 山東衛(wèi)視《調(diào)查》記者程玉濤 上海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