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11-26 11:21:11
齊魯網11月26日訊 11月25日,“勇立潮頭 走在前列”——山東省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攝影展在山東書城開展以來,引起眾多市民和媒體的關注。
影展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分為七大部分。其中在“從嚴治黨 不忘初心”部分中,影展展出了改革開放以來山東涌現出的全國道德模范、時代楷模人物。通過他們的影像,感受40年來改革開放中的這些人,那些事兒。
張海迪是山東文登人,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但她通過自身努力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學習,最終成為了享譽國內外的殘疾人作家,代表作品有《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1983年,張海迪被團中央授予“優秀共青團員”的光榮稱號,并在同年掀起了向張海迪同志學習的決定,被譽為“八十年代新雷鋒”和“當代保爾”。
1979年,孔繁森響應國家號召主動抽調到西藏工作,曾任拉薩市副市長、阿里地委書記等職。在西藏工作期間孔繁森始終將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與藏族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94年孔繁森在帶領工作組赴新疆塔城地區考察時,不幸發生車禍,時年50歲,同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稱號,并被追授為“模范共產黨員”、“優秀領導干部”。
王樂義是壽光孫家集街道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1989年,他帶領村民率先在壽光試驗成功了日光溫室蔬菜種植生產技術,掀起了一場“菜籃子革命”,結束了冬季北方人只能吃白菜蘿卜的歷史,并無私的將先進經驗推廣到全國,為廣大農民開創了一條致富路。
1974年許振超進入青島港工作,只有初中學歷的他通過自身的不斷摸索,苦練技術,練就了“一鉤準”、“無聲響操作”等絕活,他帶領團隊按照“泊位、船時、單機”三大效率的標準要求先后六次打破集裝箱裝卸世界紀錄,創造了震驚世界的“振超效率”。
朱彥夫曾任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原黨支部書記。他沒有四肢,沒有左眼,沒上過學,但參加過上百次戰斗,三次立功,十次負傷,是一位動過47次手術的特等傷殘軍人。退伍后,他拖著殘軀帶領鄉親建設家園,并將自己的經歷體會寫成小說,用堅強意志和為民情懷書寫著自己的“極限人生”。
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主任的李登海,作為農民發明家,被稱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30多年間,先后選育玉米高產新品種80多個,6次開創和刷新了中國夏玉米的高產紀錄。他主持選育的“掖單”系列玉米新品種,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他又育成“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種,成為中國跨世紀的主推品種。
張楠生前系武警臨沂市支隊直屬大隊一中隊班長,上士警銜。2015年7月26日,在擔負我國駐索馬里大使館安全警衛任務中遭遇恐怖襲擊壯烈犧牲,用28歲的生命譜寫了一曲英雄壯歌,他表現出來的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和道德情懷展示了新時期年輕軍人的英雄本色,并被山東總隊追認為革命烈士,武警部隊追授“中國武警忠誠衛士”獎章,共青團山東省委追授“山東青年五四獎章”。
趙志全2014年因病去世,生前任魯南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總經理。他從2萬元貸款起步,用27年的時間把一個凈資產不足20萬元的小廠建設成為凈資產60億元、具有國家競爭力的現代化制藥集團公司,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作出了突出貢獻,用生命書寫了一位民營企業家的擔當與追求。
王傳喜是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社區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自1999年走上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以來,他盡心竭力,把一個人心散、村風亂、人均負債1000多元的落后村莊,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莊,在帶領黨員干部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取得了優異成績。
閃電新聞記者 尹承謙 實習記者 李靖 濟南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