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11-08 15:49:11
齊魯網濟南11月8日訊 “跟爸爸親一個!”在回家的公交車上,記者方翔每天都會和女兒視頻通話,這是他一天最放松的時候。方翔是山東廣播電視臺《農科直播間》的制片人,17年間他奔走在田間地頭,為鄉村發展支招獻策,成為老百姓最熟悉的記者。
足跡遍布鄉間地頭 搭建300多助農微信群
2002年,方翔開始跑農村新聞,如今是第17個年頭,用他自己的話說,“山東的鄉鎮幾乎跑遍了,村里的大爺大媽都能叫上來我的名字”。
為了更及時、準確地幫助農民解決問題,2012年,他籌備的一檔新節目《農科直播間》開播,觀眾通過電話、短信、QQ發來問題咨詢專家,50分鐘的直播,一般要解決30個問題,節奏非常緊張,節目播出后得到了廣大農民朋友的一致好評。節目火爆時,很多觀眾留言反應,電話根本打不進來。隨后,方翔又推出了線下活動“山東農聯”站長大會,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以及基層農業人才成為大會會員,站長大會采用總站長統籌,分站長帶頭的幫扶興農方式。方翔作為聯絡站的總站長,還為這些站長制定了一個考核標準,那就是以分享惠農信息的數量,以及在線下做了哪些示范活動來衡量站長是否稱職。
擔任總站長后,方翔往村里跑的次數就更多了,東家看看,西家瞧瞧,帶領專家給老百姓解決一些農業難題。村民們一看到方翔,就圍著他就問個不停,還有人熱情得邀請方翔嘗一嘗自己家種植的農作物。
方翔告訴記者,有一次他們去到村里,聽到老百姓不是山東口音,就問他們來自哪。“我們從安徽過來的!”,因為站長下鄉幫不少人解決了實際問題,十里八鄉傳遍了,有一些農民從江蘇、河南、安徽趕來,現場請求指導幫助。
《農科直播間》的開設幫助很大一部分人解決了實際問題,也改變了過去錄播節目信息滯后的難點。但是在種植過程中,問題不斷出現,通過直播節目解難就比較局限。有很多農民朋友加上微信、打來電話咨詢,方翔便把他們分類拉進微信群,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實時對接。慢慢的竟然建了300多個微信群,這些群另一方面還用于農科頻道基層聯絡站的溝通交流,每個分站的站長、專家可以在群里交流科技扶貧信息、致富經驗,定期分享心得體會。
“方站長,您好,我想種火龍果,您覺得怎么樣?”記者采訪時,有人給方翔發來私信,他趕緊回復“先做好市場調查,別盲目種植。”
由方翔擔任總站長的“山東農聯”站長大會直接影響優質農村人數達到十幾萬,為山東農村經濟創新發展加了一把力。”現在是鄉村振興時代,我們是希望這些人在這個鄉村這些產業興旺當中,把自己的產業做好,做成樣板田,這樣才能夠去影響和帶動當地的農戶。”
農民的好朋友不是個合格的丈夫和父親
方翔是安徽安慶人,大學畢業便在濟南工作,與妻子劉蕾生了兩個孩子,大女兒6歲,小女兒剛14個月。因為長期在外,家里的好多事情都指望不上他,老家的父母因為無法適應也沒法過來照顧孩子。自從添了小女兒,妻子劉蕾更忙不過來了。方翔只能每周日將母子三人送到岳母家,下周五晚上再接回來,一家四口團聚兩天。
編導出身的劉蕾非常理解老公,“他做農科節目的,可不就得往老百姓堆兒里跑!”媒體人工作起來沒有下班時間,劉蕾便帶著孩子成了“候鳥”。雖是不常見面,方翔每天都會和妻子視頻,除了聊聊工作,也是和兩個女兒多一點互動。
面對手機里不停招呼的爸爸,剛剛一歲的小女兒擺弄著玩具,并不接茬。“孩子現在還小,生疏感是難免的,等長大就好了。”方翔在喊了幾句之后,有些尷尬的對記者說,“天天在外面跑,白天在村里挺熱鬧,晚上回家一個人確實有點難熬”。
一天三頓在食堂 偶爾還能加個菜
“一方面是工作忙,另外一方面是一個人做飯也不值當”,方翔一天三頓在食堂吃飯,成為單位食堂最忠實的顧客。
“時間長了,大家都認識我了,有時候,打飯的同志還能給我加個大蝦,”方翔拿著剛剛打來的飯菜告訴記者,“食堂二樓的高經理,也是我們節目的觀眾,以前我還給他解決過老家田里的技術問題呢。”匆匆就餐之后,方翔返回了辦公室。
打開辦公電腦,方翔指著桌面上孩子的照片,“這就是我的小女兒!”
“等周末,就可以見到老婆孩子了!”望著窗外萬家燈火,方翔咕噥了一句,繼續修改起明天的拍攝腳本。
夜晚,燈火璀璨,萬家通明,11月的濟南寒風蕭瑟,秋雨泠泠,方翔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筆直的身軀,在人群中格外顯眼,親和的笑容、堅毅的目光一如他17年來走街串巷傳播科技,公益助農的熱情。越出發,越精神,方翔一邊奔波在采訪的路上,一邊在盡自己的努力推動農業科技的傳播,他走在田野地頭,走在農民中間,也走進了農民的心里。
閃電新聞記者 穆廣輝 劉桂秋 濟南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