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1年全國兩會即將開幕,又是一場共赴新春的“約會”。建言察實情,履職在路上。過去一年,住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心系百姓群眾,積極擔當履職,交出亮眼履職答卷。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齊魯網、閃電新聞客戶端推出“蹲點看履職”融媒體報道專欄,以記者蹲點采訪的形式,走近住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傾聽他們的履職故事。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日訊 趙瓦村位于淄博市淄川區北部,現有住戶1263戶,人口4383人,村黨委下設5個黨支部,現有黨員113名。2015年,趙瓦被評為第四屆“全國文明村”。走進趙瓦村,房屋整齊劃一、街道纖塵不染,幼兒園、小學、銀行一應俱全,觀景木橋、田園風車、旋轉水車以及人工湖相互交融,繪就了一幅美麗村居畫卷。
在這個富麗秀美、樂業安居的村莊,有一位遠近聞名的“6點半書記”。他就是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雙楊鎮趙瓦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李久存。
早上6:30,李久存摸著黑打開了村委會的門,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六點半就上班,是20年前初任村書記時,李久存給自己立的“規矩”,堅持6點半之前趕到村代辦點,開啟“早六點半聽民意”的工作模式,為的是聽取村民的意見建議、糾紛矛盾。那時的一間小屋、一張沙發,成了村民們暢所欲言、化解矛盾的心之所向之地。20年后,曾經的“散亂村”發展成為現在遠近聞名的“典范村”。而這個習慣卻長在了李久存的身上,村民私下還給他起了個外號——“六點半書記”。
2001年年底,李久存臨危受命,接過了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接力棒。李久存上任后,以黨建為引領,以富民強村為目標,抓班子帶隊伍,立規章強制度,謀發展惠民生,走出了一條精神文明建設引領新農村陣地的特色發展道路。2002年以來,為解決負債和經濟滑坡,村“兩委”深入了解企業發展現狀,凝心聚力與企業共謀發展,通過拍賣、破產、引進項目等方式,改建及新建企業25家,盤活了1.26億元資產,全村經濟重新走上正軌。
“發展到現在一直在重點突出壯大集體經濟。對一個村而言的話,沒有集體經濟是不行的。”李久存說,趙瓦村能有今天的容貌,秘訣就是村集體的力量。新型農業打造休閑園區、配套設施帶動服務體系、高新科技領跑食藥產業,他帶領趙瓦村走出了一條“重商興企”的路子。
整合全村土地資源,制定“公司+合作社”的農業發展模式,延伸農產品產業鏈,目前實現年銷售收入800余萬元,帶動周邊居民就業110余人;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抓住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機遇,先后引進汽車4S店,主營汽車銷售、汽車配件、美容裝具、維修保養等業務,還配套建設了倉儲中心,同時引進多家物流企業,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充分利用建陶企業搬遷土地、騰籠換鳥。年前,山東德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到村投資建廠,總投資超1億元。
李久存明白,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肩上的責任不能只挑著一村一戶,而是要考慮到千家萬戶。今年的全國兩會,李久存打算圍繞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建言獻策。“一方面要通過土地流轉實現合作化經營,另一方面是引進高端技術產業。”李久存表示:“我們村和其他地方最大的區別,就是保留了產權制度改革中土地量化給個人的部分,產權制度改革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不能一刀切,這也是我一直堅持的建議。”
走在趙瓦村大街上,時不時就能聽到歡慶的鑼鼓聲,是村里老百姓對富足生活的慶祝。李久存心里清楚,要想暖村民的心,就要精準對接他們生活的難點痛點,從村民切身利益出發,切實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質量。近年來,趙瓦村建設趙瓦村甲級衛生室,不斷強化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等工作,全村醫療保險覆蓋率達100%;完善趙瓦村小學、幼兒園等基礎設施建設,村集體定期為50周歲以上村民發放生活必需品,為60周歲以上老人發放老年補助金,實現了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閃電新聞記者 李靜怡 王淥 淄博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