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3-22 12:06:03
齊魯網3月22日訊 “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在漫漫歷史進程中,男耕女織,是我國農民常態化的生活方式。曾幾何時,家家戶戶會紡線,自己染布做衣服,而如今,紡線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會紡線的人越來越少了。青州古街上的紡車旁,經常圍滿游客,駐足觀看。
這位紡線的非遺傳承人叫傅清會,今年66歲,她不僅會紡線,還會和游客一起唱《蒙山情》、《沂蒙頌》等紅色歌曲。
“小的時候我奶奶紡線,紡線就織成布,我家里人很多,做被子做褥子,自己用了,剩下的還支援前線,我跟著我奶奶學紡線學會了,我奶奶會唱紅歌,我也學會了,來了游客我就唱給她們聽。”傅清會說道。
傅清會說,她操作的這件紡車已經傳承100多年了,每天都要紡一紡,紡的線多了,她就做成健身球,給過往游客留作紀念。
傅清會五天紡一斤棉花,一天紡二兩,早晨起來紡,紡到晚上,紡八個小時,做二十個這樣的穗子,五斤線就織一塊布,一塊布就做兩床被子。
手工技藝,慢工出細活,大多年輕人耐不下性子,都不愿學,但是傅清會盼望著能在古街上碰到有緣人,將手藝傳承下去。
“我還希望有來學的我教教,傳承下去,有來愿意來學的我免費教,把這個紡線來傳承下去。”傅清會說道。
閃電新聞 記者 青州臺 王振環 編輯 李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