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5-02-10 16:12:02
原標題:跨越時光 承載歲月記憶 記煙臺牟平區的一次新發現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跨越時光 承載歲月記憶 記煙臺牟平區的一次新發現
來源:海報新聞
膠東的深秋,寒風料峭得已有些刺骨。那是去年秋冬的一個早晨,煙臺市牟平區第四次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的隊員們,一如既往地按照每天的集結號令按點集合,準時出發。那天,我們要去的是高陵鎮唐家夼村。因為前一天偶然得知一線索,說在高陵鎮唐家夼村附近有一古橋保存較好,于是,我們臨時調整普查路線,決定去一探究竟、一睹芳容。
初升的太陽給人一種無盡的希望和力量。我們行駛在路上,期待著今天的第一份收獲。唐家夼村依山傍水,泉水自村南的山上順流而下,匯成一河,穿村而過,給村莊增添了些靈氣和愜意。我們的車行駛到村南路口,見到村里向導。向導告訴我們:“沿著眼前這條路一直往前走就到了,但山路不好走,車也不好掉頭,隊伍可以走著過去?!避娙顺錾淼睦稀叭铡比思嫠緳C唐所長說:“走著來回少說得一個多小時,今天的目標可能完不成。只要有路就能開過去。走,上車。”
我們在崎嶇狹窄的山路上顛簸了十多分鐘,眼看著前面的路實在過不去了,大家只好下車,帶著裝備步行。直到寬寬的丈八溝出現在眼前,撥開雜草我才覓得那座傳說中的古橋。
初見古橋,只見她古韻中飽含滄桑,穩健中又稍顯寂寥和落寞。古橋東西走向,整座橋為磚石結構,橋身用自然形狀大小不一的石塊砌筑,接近橋面部分平鋪有近七八層的青磚,橋面兩側的護欄,已損毀不存。橋拱拱圈上半部分也用青磚砌筑,底部則用大小不一的石條和石塊支撐。整座橋沒有過多的裝飾,古樸又不乏堅固和美觀,足見工匠們精湛的工藝和智慧。此橋因處于“丈八溝”上而得名“丈八溝橋”。
橋體底部南面東側有一塊砌筑在橋體中的石碑,碑文最上面刻有“寧海州”三個大字。寧海州,是金朝始設的牟平行政區劃名稱,建制歷時731年。碑文大部分字體已經模糊不清。通過可辨的字跡,得知碑文大致意思是:丈八溝橋原修建于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歷經風雨侵蝕現已損毀,為讓過往的行人免于險阻之苦,眾議會決定重修,重修后立碑鐫刻修建者姓名。修建者的姓名大部分已不可辨認。碑文落款時間為萬歷四十八年(公元1620),可知古橋已歷經四百余年,是迄今牟平境內發現的修建較早,保存較好的古橋。
通過“眾議會重修”字眼,推測此橋應是當時地方鄉紳倡議并組織重修。明代的鄉紳,既是鄉村管理者,又是道德教化的實施者。他們參與鄉村公益事業,如修建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丈八溝橋應該就是牟平地方鄉紳參與公益事業的產物。
為真實記錄古橋現狀,我們按照四普要求進行了信息數字化采集。用數碼相機拍攝了古橋的全貌和細節照片;用RTK打點測量文物本體邊界和中心點的經緯度;用無人機航拍古橋所處的自然環境并手繪平面圖等,保證了普查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
據向村民了解,唐家夼明初建村,村里最早的住戶是唐姓和宋姓,后來王、孔、趙等相繼遷來?,F在村里有王、孔、趙、楊、宮、張、曲、史等十幾個姓氏。丈八溝橋的背后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故事,被當地的人們口口相傳,更被記載在1985年《山東省牟平縣地名志》中:“丈八溝位于高陵鎮西北部,唐家夼村東。溝長1600米,寬600米。相傳有一盲人過此溝,在溝上弄下一塊石頭。9年后,他又過此溝,發覺石頭在溝底,誤認為石頭滾了9年,溝深莫測,驚報皇帝,派一人量,才一丈八尺深,因得名丈八溝;另有一說,有一京官出差,回朝誤期,上報因山東有一丈八溝,路難走,丟個石頭滾9秋。后皇帝撥款修了橋梁?!?/p>
兩個故事背后都體現了丈八溝的兇險和渡溝的艱難,也印證了碑文中的“險阻之苦”??梢?,又長又寬的丈八溝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丈八溝橋的修建,如雪中送炭,切實解決了當時人們的出行難題。
如今,歷經四百多個春秋的丈八溝橋,在唐家夼的青山綠水間,低調地回憶著獨屬于自己的過往。也許,它已經不記得有多少人在它身上走過,也不記得目睹過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但她身上的每一塊磚、每一塊石,都像是歷史的書頁,記載并守望著她所跨越的時光,也讓我感受到歲月的荏苒、追尋的惆悵與堅定。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丈八溝橋,跨越的不僅僅是那10米多寬的溝渠,承載的也不只是行人聚散離合的故事,而是工匠們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智慧和技藝,還有中國人骨子里那為國為家的情懷。
文/牟平區博物館 王春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