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5日訊 (山東經濟廣播實習記者路暢)
“如果兩個箱包的外觀設計在整體上給消費者帶來相似的視覺感受,就可能構成侵權”“正品運動鞋通常也配有高質量的鞋盒,假鞋的鞋盒往往質量較差,標簽信息模糊不完整”“從授權專賣店或正規的零售商處購買,會大大降低買到假貨的風險”……臨近年關,許多市民喜歡趕大集買年貨,如何避免買到假冒偽劣的商品?近期,在山東省市場監管局、濟南市市場監管局、章丘區市場監管局聯合開展的知識產權執法行動中,執法人員向經營業戶與消費者現場傳授辨別侵權假冒產品的妙招兒。
春節將至,為凈化節前知識產權市場環境,營造規范有序的知識產權保護氛圍,本次檢查聚焦農村集貿市場銷售的日常生活用品,對刁鎮大集的服裝鞋帽、節日禮品等商品商標使用情況進行知識產權執法檢查,重點核查商家經營主體資質、商品進貨憑證等證明材料,督促經營者加強自律意識、落實主體責任,避免出現知識產權侵權違法行為。檢查過程中,執法人員結合集市上售賣的各類日常商品,提醒消費者在選購時要仔細觀察商品細節,留意商品包裝與標識,遠離價格異常低廉且來源不明的商品,擦亮識別假冒偽劣產品的“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