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4-12-19 09:05:12
原標題:漫談青島菜
來源:青島日報
原標題:漫談青島菜
來源:青島日報
民以食為天,飲食也是文化。
中國飲食史上,傳統菜系初分為魯菜、蘇菜、川菜、粵菜四大流派;時序更替,朝代迭變,至清末民初,浙菜、湘菜、徽菜、閩菜異軍突起,漸入佳境,世所公認的八大菜系格局,塵埃落定,維系至今。魯菜作為唯一入圍的實力派,以一己之力成為北方菜系中的中流砥柱。
眾所周知,魯菜肇始之初一直由濟南菜和膠東菜兩大菜系組成,分別代表著“魯菜”和“齊菜”,其地方特色小眾菜系支流亦多,如孔府菜、博山菜等。
從1891年青島開埠至辛亥革命前,青島的餐飲市場尚處于起步萌芽期,期間德國租占,中餐表現乏力,少有建樹。辛亥革命后大批京城的遺老遺少來青避居,達官貴人群體有錢有閑、有品位有需求,客觀上催發了青島餐飲業的啟動加速,如被稱為青島三大名樓之首的順興樓,于1912年開館于北京路13號,即是得前清遺老王垿幫襯而建。稍后,另一個餐飲名樓于1924年在即墨路12號開張,名號“聚福樓”。巧合的是順興樓和聚福樓所聘請的廚師皆來自膠東的福山,時稱“福山幫”,故兩家名樓所經營的乃是具有膠東菜系特色的北方菜,和開設于開埠之初天津路的春和樓一道,撐起了青島地方菜系的門面,這時,青島菜才有了最初的雛形。
青島菜迎來的第一次繁榮期是20世紀30年代,期間,國立山東大學在青島成立,一大批文人名流教授奔赴島城而來。這批文化達人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又屬高收入階層,客居之地,難免聚在一起觥籌交錯,消磨時光,時有“酒中八駿”之稱,其中即有聞名華人圈的美食家梁實秋先生,他把青島的美食記錄在《雅舍談吃》中,廣為流傳。
1933年,青島市肆中的一等餐館11家,二等餐館58家,一批有著青島特色的菜品經過融合打磨漸漸固定下來,被酒樓當作招牌菜推出,如高湯燕窩、紅燒魚翅、汆西施舌、燴烏魚蛋、香酥雞、油爆海螺、紅燒加吉魚以及銀絲卷、三鮮蒸餃、水餃、鍋貼等等。
1935年,駱金銘編著《青島風光》,對島上中菜館有如下描述:
“青島承襲德日遞嬗接管而來,舍酒排間御料理外,中菜館首推順興樓、春和樓、東華旅社、三陽樓、英記樓等數家,在德日管理時代,已有相當顧客,日人中餐,咸樂于此,迄今三十余年,店號既老,因之營業不衰。”
青島菜的第二個發展高峰,是改革開放后的80年代,其時百業復興,國內國際客商往來頻繁,加之山東省對外貿易洽談會(小交會)每年定期在青島舉行,商賈云集,四方輻輳,客觀上促進了青島菜的第二次繁榮。這一時期,青島菜第一次出現了食“活海鮮”這個新名詞,并迅速流行開來,引為飲食之時尚。1987年,山東省第一屆魯菜大獎賽發出比武令,青島烹飪界名店名廚精心準備,取得佳績,蔥燒海參、扒原殼鮑魚、清蒸加吉魚、油爆海螺、鍋燒鴨等一批青島菜的代表菜在全省全國叫響,為青島菜的基本成型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的青島菜名菜還有:油爆烏魚花、干燒鯧魚、蝦段燉豆腐、蔥燒蝦蘑海、雞絲炒蜇頭、紙包三鮮、芙蓉鮮貝、蘆筍扒鮑魚、掛霜丸子、酸辣烏魚蛋湯等等。
新世紀以來,社會繁榮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物流通暢便捷,青島菜迎來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第三次繁榮期,其時,大酒店大飯店不再一枝獨秀,社會餐館、酒樓如雨后春筍,你方唱罷我登場。在以往多以大酒店菜為正統的陽春白雪青島菜的基礎上,通過融合、借鑒、打磨,總結提煉出一系列膾炙人口且價格親民的青島菜的普及版,如軟炸蝦仁、鮑魚燒土豆、螺片炒大頭菜、墨魚燒豆腐、清蒸一鹵鮮鲅魚帶餅子、手撕一鹵鮮寨花魚、春韭炒海腸、白菜燒大蝦、蔥燒蹄筋、墨魚汁炸肉、漁家四碗、魚水餃等,得到市民和游客的認可與好評。
青島菜筵席講究以大海鮮點睛,小海鮮鋪底,原則上要有一整條海捕魚,以示隆重。若要上檔次,可再加各客海參、或鮑魚、或對蝦等,基本算是常態。
冷菜,在席中熱菜上桌間隔時,起調劑緩沖作用。以島城為例,青島菜經典冷盤中會有幾個必選項,分別是:凍菜涼粉、三絲拌凍粉、菠菜拌毛蛤蜊、白菜心拌海蜇皮、黃瓜拌海螺片、小蔥拌八帶、臘八蒜拌扇貝、五香熏鲅魚、海米拌馬家溝芹菜、脂渣拌圓蔥、流亭豬蹄等,最顯漁島地方特色。
青島菜中不乏有歷史、有文化的名菜。有一類海鮮,因其小眾和高端,難見于普通餐桌,卻在青島菜的美食江湖上,留有神話般的傳說。
烏魚蛋,海洋美食名品。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中有專門介紹的短篇《烏魚錢》,即是在青島所食。烏魚蛋是墨魚的纏卵腺。水發之烏魚蛋,外表似山雞蛋,其內呈薄片狀粘連在一起,費上功夫,將其一片片剝離,即可汆湯。漂浮在湯中的烏魚蛋薄片,如浮起之古錢,雅稱“烏魚錢”。烏魚蛋宜用高湯煲之,配料的秘籍,是優質的酸黃瓜和上乘的胡椒粉,解腥增鮮,缺一味道即失之于平淡。另佐有米醋、芫荽末等,用淀粉勾薄芡而成。其味酸辣適口,亦營養開胃。酸辣烏魚蛋湯,既是青島菜的經典名品,亦是國宴的首選湯菜之一。
“更有諸城來美味,西施舌進玉盤中”。這是清代鄭板橋在做濰縣縣令時所詠的《濰縣竹枝詞》。西施舌,是青島地區海鮮中的貴族。其形如大蛤,上尖下圓,光滑飽滿,肉質潔白軟韌,入口爽滑,鮮美無敵。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亦有談及。
《本草從新》記載,西施舌“補陰、益精、潤臟腑、止煩渴”。青島原膠南縣泊里鎮所產,品質上乘,秋季多產,以深冬所采挖者最為肥美。
1972年8月,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首次訪問青島,受到當地萬余群眾的夾道熱烈歡迎,盛況空前。此前,西哈努克親王曾到訪過上海、杭州、蘇州、濟南等地,他對中國美食非但相當諳熟,亦是位實打實的國際美食家。青島方面組織烹飪大師精心設計了歡迎宴會菜單,除傳統菜“通天燕菜”“鴛鴦魚翅”之外,一道地方名產“芙蓉西施舌”,受到見多識廣的親王的高度稱贊。余之“扒原殼鮑魚”“燴全蟹”等創新菜,也成為日后青島菜的優秀代表菜。
無獨有偶。事隔月余,日本首相田中角榮首次訪華,開啟中日邦交破冰之旅。來華前,田中角榮做足了各方面功課,包括美食。據說他查閱清宮食譜,發現名曰“西施舌”之食物,未曾見過,遂婉轉提出請托,欲來華一嘗為快。任務下達后,原膠南縣泊里鎮大嵐村的村民,連夜下海采挖,并趁鮮運往北京。此菜名曰“氽西施舌”,其最講究的吃法,是只選取西施舌大半個舌尖之肉,以高級清湯和原汁煨之,余之內臟等皆舍,方達味之極致。另佐以竹蓀、菜心點綴。汆西施舌也成為青島菜中的經典名菜,贏得來青訪問的中外元首、貴賓的高度稱贊。
說起來,西施舌并不算名貴食材,歸于小海鮮范疇,此物對生長水域、海灣、灘涂、水質要求極高,且產量稀少,不可養殖,遂物以稀為貴了。
青島菜脫胎于膠東菜,融合諸多菜系之長為己所用,逐漸自立門戶。其烹調方法以拌、熗、蒸、煮、汆、爆、炒、扒、燒、熬、煎、燜、燉居多,佐以炸、烤、熏、鹵等。講究清淡鮮嫩,少甜少辣,以鮮咸口為主,保持食材的本味。
定義青島菜,一是青島菜的原材料要盡量具備本土化的特點,別處不易復刻、模仿;二是青島菜的口味要遵循青島人的地域口味特點,既要傳統,又要創新;三是青島菜的傳承離不開餐飲老字號。有老字號就得有老廚師,有老廚師還得有老廚藝,有了老廚藝就有了老味道,老味道就是青島人鄉愁的味道——青島味道。
日前,國務院正式批復《青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青島的城市性質被確定為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現代海洋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核心功能定位為北方先進制造業基地,北方對外開放門戶,國際濱海旅游目的地。這無疑為青島餐飲和青島菜的叫響、出圈,提供了重大利好。
屬于青島菜的春天正在徐徐展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