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山東頻道
2024-12-02 10:18:12
原標題:改革賦能,青島國企勇當創新發展排頭兵
來源:青島日報
原標題:改革賦能,青島國企勇當創新發展排頭兵
來源:青島日報
從階段數據中觀“形”察“勢”,一場全新的生產力變革之潮,正在青島國資國企澎湃涌動——
市國資委發揮國有資本預算資金引導作用,支持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近三年年均撥付資金5億元。今年1至10月份,市直企業研發投入增長13.6%。
各級國企加大自主創新、開放創新力度,僅市直企業就擁有各類研發機構130多個,圍繞產業關鍵技術卡點堵點,與高校、科研院所加強合作,去年合作項目達197項。
青島國資發揮穩增長政策落實“杠桿”力量,圍繞科技創新攻關等“國之所需”擔綱“領投”,目前市直企業管理基金中有23支基金投資33億元,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市場主體發展壯大提供資本支撐。
國資國企,心懷“國之大者”,要構筑城市能級躍遷新支點,當好“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需要體系化、系統化提升國資國企科技創新工作水平。
11月30日召開的青島市市直企業科技創新工作會議上,通報了《青島市國資委關于深入推動市直企業加快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行動計劃(2024-2028年)》起草情況。《行動計劃》明確了五個目標、七項重點任務和四項保障措施,將以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為賦能,進一步強化市直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青島國資國企錨定目標,勇當創新發展排頭兵,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在全市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科技強市戰略部署中走在前、作表率。
發揮創新主體作用,攻堅聚力
掌握科技創新主動權,是企業走在時代前列的關鍵所在。國有企業更要“走在前、挑大梁”,尊重前沿技術發展規律,不斷推進技術迭代和應用,以實打實的技術創新、生產實踐彰顯創新主體地位。
青啤集團依托釀酒行業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引領技術進步,在菌種研究、風味調控、低碳釀造和產品創新等方面持續深耕,行業唯一四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集團投資6億元打造生物發酵領域國際一流研究中心,近期將投入使用,進一步提升釀酒領域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的研發和成果產業化能力。
青啤對創新的探索不止于此。“綠色智造”理念已貫穿產業全鏈條。擁有121年歷史的青島啤酒一廠,點亮全球首家食品飲料行業“可持續燈塔工廠”;以智能制造為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通過3大采購平臺及8個數字化項目,青啤集團“鏈動”上游54類物料的460家供應商,實現全過程無人化操作,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
當前,數字技術在推動傳統產業提升改造、加快技術創新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澳柯瑪集團實施“互聯網+全冷鏈”戰略,推動全產業鏈數實融合,對內打通研、產、采、銷、服全流程數字化,形成整體協同高效運營模式,供應鏈業務整體提效30%,流程效率提升50%以上;對外以客戶體驗為中心,以應用場景為核心進行數字化賦能,推出“冷鏈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鏈接客戶1000余家,為有溫度需求的客戶提供數智化解決方案。
城發集團在重慶路快速路建設中運用數字孿生等技術,工作效率提升30%以上,壓縮工期近6個月,該案例榮獲全國工程建設行業BIM大賽特等獎。
華通集團強化自主創新,在數據要素市場化領域上不斷突破,完成7省16地市38家企業數據資源入表工作。
青島地鐵集團在6號線建成全國首條自主運行系統線路,故障率降低15%,年節約成本超8700萬元。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
海信集團通過對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基于自有的千萬級別高質量圖文數據自主研發了“星海”大模型,通過基座模型賦能智能家電、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公安、智慧醫療等諸多領域,加快形成面向未來發展的增長引擎。
推動創新要素聚集,激發活力
于國企而言,科技創新不僅是發展所需,也是生存所需,要以科技創新的突破,提升服務國家戰略、匹配城市發展戰略的功能價值。
頭頂是汪洋大海,周圍是復雜的水文地質環境……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建設面臨著一系列世界級挑戰。為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青島國信集團加強與國際隧協,挪威、日本等隧道強國的交流溝通,整合聯動國內頂尖專家資源,建立了隧道領域國家、省、市實驗室和研究中心,青島市領軍人才團隊及青島市博士后創新基地等機構,實現了產學研用縱深融合。
青島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城市。青島水務集團積極推進淡化海水作為增量水源,參編國家標準,首次提出我國海水淡化工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形成全國首個可復制推廣的海水淡化運維管理體系,同時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海水淡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無論是加強技術攻關,還是促進產學研合作,都需要用好政策、用活資金、用力協作。眼下,市國資委正以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為賦能,通過一系列改革舉措,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有效激發企業創新動力。
完善激勵體系。市國資委綜合運用利潤加回、獎勵加分、考核晉級、精神激勵等方式,打好政策組合拳,能給盡給、能用盡用,引導企業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實施科研人員分紅不受工資總額限制、科研攻關團隊工資總額單列等系列激勵政策,引導企業薪酬分配向科技人員、科技型企業傾斜,提高國企對人才的吸引力,部分重點企業的研發人員占比超過7%。
強化資金保障。發揮預算保障作用,將研發投入資金納入年初企業預算,剛性保障研發投入增幅不低于營業收入增幅。發揮國有資本預算資金引導作用,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專項列支科技創新資金,支持集成電路、養殖工船、高端化工等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近三年年均撥付資金5億元。1至10月份,市直企業研發投入增長13.6%。
加強部門協同。注重與市行業主管部門協同聯動,凝聚力量促進央地合作,成功舉辦“企地共建·走進青島”“青島市央地合作(北京)推介會”,為深化青島與央企、省企創新合作搭建平臺;促進國企民企合作,組織多場國企走進民企、民企走進國企對接會,“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青島國企行”對接活動等,在產交所設立市屬企業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發布專區,為國企民企合作搭建多樣化平臺;促進產學研合作,組織市直企業走進駐青高校和科研機構專題調研,深化雙方合作,去年全年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項目達197項。
推動城市產業煥新,形成合力
科技創新需要“長期資本”“耐心資本”的支持。國有資本肩負著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目標的使命,理應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中發揮引領作用。
國企“領銜”,打造創新要素聚集平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海發集團建設5G高新視頻創新創業共同體,實施12項關鍵技術攻關,32項產品實現市場化推廣,在省財政廳對共同體2023年工作評估中獲得“優秀”評價。國實集團聯合海大等30余家單位組建海洋物聯網科技成果轉化聯合體,加快培育“海洋物聯網”科技領軍“鏈主”企業和特色產業集群。
國企“逐新”,建設運營專業園區,引進產業鏈創新鏈龍頭企業。城投集團投資6億元建設集成電路先進裝備園,首期引進半導體裝備制造領域頭部企業,儲備產業鏈上下游企業16家。海發集團投資16.4億元建設海創中心,引進京東方(青島)創新中心、國星宇航衛星智造中心等產業項目,助力數字經濟產業發展。
國資“領投”,發起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目前市直企業管理的基金中有23支基金投資33億元,支持思銳智能、以薩科技等60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高成長性企業,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市場主體發展壯大。
當前,國資國企科技創新工作仍處于探索階段,諸如如何提升研發投入強度、如何吸引高層次人才等問題亟待解決。為體系化系統化提升國資國企科技創新工作水平,市國資委起草了《青島市國資委關于深入推動市直企業加快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行動計劃(2024-2028年)(征求意見稿)》,《行動計劃》明確五個目標、七項重點任務和四項保障措施。
其中,到2028年,在五個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力爭在加大研發投入強度上取得明顯成效,到2028年,重點制造類市直企業研發強度力爭達到全國同行業優秀水平;爭取在研發平臺建設上取得明顯成效,省級以上研發平臺數量力爭超過60家;爭取在創新型人才和團隊培育引進上取得明顯成效,2025年重點行業研發人員占比達到7%,2028年重點行業研發人員占比超過10%;爭取在產學研深度融合上取得明顯成效,打造1-2家科技創新聯合體示范樣板,培育儲備10家以上科技創新聯合體;爭取在培育具有創新活力的市場主體上取得明顯成效,擁有或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科技型企業數量超過200家。
體系化建設、系統化提升、清單化推進、做好容錯管理……青島國資國企將在一系列改革舉措的聚力落實中,推動科技創新從“有形”到“有效”,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疾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