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煙臺日報
2024-07-05 10:27:07
原標題:我和煙臺有個約定
來源:煙臺日報
原標題:我和煙臺有個約定
來源:煙臺日報
張昌倫
2001年,兒子考上了煙臺大學。在陪他辦完入學手續后,我們便去看了朝思暮想的大海。
啊!能容納百川的遼闊和后浪推前浪的進取精神一下撼服了我——我對大海一見鐘情!
兒子也一臉驚喜,他一定是被大海迷住了!兒子說,大海就在學校旁邊,以后有時間看。您不是說從沒見過飛機場嗎?要不咱借這個機會去看看。
我倏地有些感動。兒子要圓我這個夢,我便笑著點點頭。可是去機場怎么走?兒子說,去附近停車場問問吧,當地人熟悉。所幸的是,司機看我們是外地人,竟執意要免費帶我們去,說他正要去辦點事,順路捎著我們。見我倆猶豫,他立馬掏出自己的身份證遞給我:“大哥,我不是騙子!這個押給你,放心了吧!”我臉一紅,抱歉地說:“我不是這意思,只是你得收錢!”他這才笑了,說:“你算趕巧了,捎著你們對我來說也沒損失。”說著,他就打開了車門。我和兒子對視了一下,便在感動中上了車。路上,他給我們講煙臺的歷史、煙臺的景點和名吃,不知不覺到了機場外圍。他和我們一起下了車,說:“就在這里看吧,里面進不去,看完我再把你倆送回去。”
我一愣:“你不是去辦事嗎?”
“咳,就是送你倆嘛!”他眨眨眼,笑了。
“不行不行,那你一定得收費!”我懇切地說,“不說工夫,車還得燒油呢!”
“那好,你們先看吧!”他應著。
回到海邊停車場,我掏出一百元錢給他。他笑著嚷嚷:“收錢就讓你們打的了!我學回雷鋒還不行嗎?”
一句話引來幾個中年男子,他們聽了司機的敘述,都說:“幫個小忙還不應該嗎?收什么錢!”
“要是真過意不去,”司機瞅著兒子,“小伙兒,你畢業后就留在煙臺,幫助我們搞建設,好嗎?”
“對對對!”幾個中年男子齊聲附和。
“你們看海吧!”司機看著我,拍拍其中一個中年男子的肩膀,說,“俺去洗海澡,再見!”說著,他們就在我和兒子的注目中走了。
感動!我再一次受到感動——默默地,我在心中萌生一個念頭:煙臺,你這座美麗好客的濱海城市,就是我晚年最值得托付的地方,就是我將來的家!
自此,為了這個既定目標,我一直在努力著——
趕巧,第二年,剛晉升三級士官的女婿從棗莊調到煙臺金溝寨解放軍療養院服役。退伍時,我竭力說服他不回原籍安排工作,就在煙臺自謀職業。然后,又說服在老家鎮政府上班的女兒,主動分流帶孩子來煙臺定居。兒子畢業后,當然也在煙臺成家立業。這為我和老伴來煙臺安度晚年提供了有利條件。
可問題偏偏出在老伴身上。無論咋說,她就是不同意來煙臺安家。她說,老家是我出生的地方,窮家難舍,故土難移,我走不得。我便再三勸她:小時候,父母在的地方是家;年老了,兒女在的地方是家。不管咋說,她就是一根筋。對于這么個“老頑固”,我只好感嘆道:那就采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慢慢轉化吧!
老伴退休那年,正好趕上兒媳生孩子,她只好“卸了這套上那套”。
乍來到煙臺,她感到百樣的不順:出門就爬坡,累;小區人來自山南海北,不合群;吃飯時,聞著海鮮味就想吐。她曾說,度日如年啊!
我和兒子商量對策:用煙臺的美景、美食打動她!于是,一有空閑時間,兒子和女兒就帶她在市里轉悠:游養馬島、漁人碼頭、煙臺山、芝罘灣廣場、棧橋、月亮灣、東西炮臺、蓬萊閣等景點,吃煙臺燜子、蓬萊小面、鲅魚水餃、魚鍋片片、韭菜炒海腸、鹵驢肉、福山拉面、杠子頭火燒、盤絲餅、海菜包子、丹桂粉腸、芙蓉干貝等美食,品葡萄美酒。慢慢地,她對煙臺接納了,親熱了,喜歡了!她說,想不到這煙臺的美景百看不厭,怪不得連秦始皇和八仙都迷戀;這美食,真是越吃越想吃;還有那葡萄酒,越喝越上癮!
真正促使老伴在煙臺安家的動因還有“三次丟物”。
五年前,辦了退休手續的我剛來煙臺,老伴就讓我給外孫、孫子們買換季的衣服。買好后,我倆坐公交車去女兒家。轉了幾次車,來到女兒家盤點新衣時,竟發現少了一包,正是給兩個外孫買的,價值一千多元。老伴心疼得倒在沙發上直抹淚。我一時沒招,只好不停地勸慰她:沒事的,可以找回來。不料,她大喝一聲:“你厲害!人家拾了給你送來?”隨后便捂緊耳朵。
怎么辦?我抱著一線希望,撥打了《煙臺晚報》的民生熱線。對方問清我在什么時段坐的幾路車、包里都有什么衣服,然后又記了我的手機號,讓我等候回音。我躲在外面,心里忐忑不安,怕老伴吵我,不敢回女兒家。哪想沒用半個小時,就接到了回音:82路車乘客撿到后交給了司機,請到旅游大世界場站去取。當時我那個激動啊,簡直樂成了三歲的毛孩子!
到女兒家跟老伴一說,她撇嘴不信,說我騙她。后來,女兒陪著我們去取,在實事面前,老伴終于服氣了:“這煙臺人真好!”
不久,我和老伴領著6歲的小孫女出去游玩。由于是周末,公交車上人擠人。待我們擠下車時,小孫女竟大哭著說她的帽子沒了。眼瞅著開走的公交車,老伴直吵:“這是兒媳婦剛從網上買的,一百多塊錢呢!”她眼剜著我:“看咱倆吧,真沒用!”
“別急別急!”我悄悄對老伴說,“我打個電話找找。”
“還想吃那饃?沒門!”老伴白著我。
不想,電話打過去,很快有了回音:46路車司機在清車時撿到,請到康和新城場站去取。
老伴聽了,樂得直拍巴掌:“這煙臺人啊,可真叫我服了!”
“大妹子,你說啥?”一位古稀老人湊過來,不解地問。
待老伴述說了緣由,老人眼一瞪,挺認真地說:“你可知道,煙臺是連續多年的全國文明城市!”
第三次丟物發生在前年夏天。我和老伴從北京游玩回來,在煙臺火車站附近吃飯時,把裝有手機、身份證和乘車卡的小包忘在了那里。待我們走到站點乘車時,她一下驚愣了:“小包忘在飯店里了!”我倆趕忙跑回去,老板離老遠就喊:“正找你們呢!”
老伴感激地直說:“謝謝了!謝謝了!”
老板笑笑說:“不用謝!忘在我這里的東西,我都會收起來,單等失主來找。這也是我應該做的!”
“三次丟物”徹底改變了老伴最初的觀點,她對我說:“還是你的想法對,咱在煙臺買房吧!”
買哪里呢?兒子說:“媽,您好趕集,咱就買靠近城鄉接合部的黃務吧!那里市場多,離煙臺南站近,以后可能還要建地鐵站和大型商場,是城市發展的‘潛力股’。”
老伴更樂了:“就是兒子圓滑,學會拍媽的馬屁了!”
“哈,奶奶成馬了!”小孫女高興地拍著小手直跳。
買了房子,兒子又操心給裝修、購置家電,計劃去年“雙節”期間喜遷新居。
臨近“雙節”,兒子帶我們過去“驗收”。老伴一進門,簡直驚呆了:“兒子,你給爸媽整得太漂亮了,我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
“媽,瞧您樂不思蜀了!還想回老家嗎?”兒子趁機逗老伴。
“你這孩子,想攆老媽走?沒門!就粘你這里了!”說完,老伴高興地哈哈大笑。
“我說這煙臺啊,可真是個好地方!”老伴樂呵呵地說,“我從小好吃野菜,這里榆錢、槐花、香椿、婆婆丁、薺菜、馬蜂菜啥的,一年到頭不斷。這水果呢,草莓、櫻桃、桑葚、無花果、石榴、蘋果、梨、葡萄,從年頭吃到年尾!就連黃瓜,都比老家的甜脆!這里氣候好,水土好,養人!”
“瞧,媽在給煙臺做形象代言呢!”兒子笑著說。
“煙臺,我與你的約定終于實現了!”一旁,我默念著,一臉欣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