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下午,“媒體的語文教育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山東衛視《超級語文課》研討會”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北京大學中文系長聘副教授陸胤在會上作分享交流。本文根據陸胤在研討會上的發言內容整理而成。
非常榮幸有機會來參加《超級語文課》的研討會。其實這可能是我第一次來參加新聞傳播方面的會議,確實大開眼界。各位領導、專家和制作方的很多分享,讓我受益匪淺。
廣義上說,我也是一個語文老師,我們北大有一門特色的課叫大學國文,其實就是原來的大學語文。現在語文教學當中有很多的問題,一個非常明顯的感受就是現在大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在下降。為什么呢?其中之一,就是新媒體環境的影響。孩子們在電子媒介的影響之下,他們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跟我們是不一樣的。要怎么回應這樣的挑戰呢?就非常需要像《超級語文課》這樣的媒體內容的幫助。總結下來,這個節目有四個好處。
第一,《超級語文課》選拔的對象是老師,老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他們要去跟學生們互動、討論,這是節目最大的創新之處。
第二,《超級語文課》中傳統文化的課程在總課程中占到了60%以上,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新課標中的古詩文內容如何去學?怎么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超級語文課》提供了高效的解決方法,比如老師們采用的桌游、說唱等形式,都能非常好的活化我們的傳統文化。
第三,《超級語文課》“評課員”的設置讓我非常受益。我們現在經常講的“翻轉課堂”,不僅僅是需要學生,也需要專家們的參與。我自己在北大給學生上課中的很多問題,是從節目里評課員的建議當中感受到的。
第四,《超級語文課》里“行走的語文課”是可以大力發展的一個方向。我們已經有了多條研學的路線,其實可以走更多的地方,因為語文課堂是在生活中的,不僅僅是在教室里的。
對于《超級語文課》,有幾點建議。一是,過多的講大語文,把思政的、自然的、科學的、歷史的、地理的內容都納入到語文當中,雖然非常充實,但是會不會淡化語文在語言文字訓練方面的功能,這可能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二是,我在自己的課上,強調學生要有三個表達能力,即表達的精確性、敏感性和分寸感。所以《超級語文課》除了講授、鑒賞課文之外,能不能設置一些寫作、理解與表達的環節,比如如何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三是示范性和可學性能不能結合起來。好的授課示范學生怎么學?能不能學得來,學得到?孔子有句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超級語文課》應該再開拓一些更多從學生角度來考慮的教學示范。
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祥地,《論語》里有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超級語文課》肩負著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育深度融合的重任,大眾對《超級語文課》也有非常大的期待,希望節目越做越大,越做越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