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4-05-20 10:49:05
原標題:鄉村博物館怎么建,如何用好?看這幾個山東樣板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鄉村博物館怎么建,如何用好?看這幾個山東樣板
來源:大眾日報
□新華社發 5月17日,游客在青州博物館參觀展品。
一座鄉村,幾多鄉愁。隨著文博熱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以往只有城市中才有的博物館,如今也開始扎根鄉村,各種類型的博物館在鄉村地區不斷涌現,成為傳承鄉村文脈、促進文旅融合、振興鄉村經濟的重要載體。作為全國三個鄉村博物館建設試點省份之一,山東有很多獨具特色的鄉村博物館。
上周末,青島市城陽區城陽村社區村史博物館迎來了一群社區小學生,他們手拿蒲扇、盤腿上炕,興奮地在村史展區體驗祖輩們生活的場景。
“村史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個展示空間,更是一個寶貴的精神家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博物館復原了老民居的生活場景,館里的很多文物、老物件也都是村民自發捐贈的,人們從這里找到了兒時的回憶,記住了這方土地的鄉愁。”
城陽村社區團委書記袁勛說,打造博物館的初衷就是為了以物尋根,不忘來處,守護好城陽村的歷史文化根脈。鄉村博物館的建設,既讓面臨消失的鄉村文化留存下來,也讓居民們得以再次觸摸歷史,在對鄉土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中,激發出創造新生活的動力。
于2018年8月份投入使用的三澗溪博物館,由三澗溪村鄉村振興展館和村史館組成。展館內不僅有重要文物,還有承載鄉村記憶的生產、生活物件。如今,這些被保護起來的鄉村根脈和鄉土記憶,成為人們來此旅游、研學必看的一站。
三澗溪村黨委委員王立麗表示,自建館開始,已經有超40萬人前來打卡。在村民大多搬進樓房的今天,三澗溪博物館成為村民尤其是青少年回望歷史、了解過去老一輩奮斗生活的重要窗口,潛移默化中增強了村民的文化自信,豐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游客的增多也讓村民不斷提高主人翁意識,自覺充當三澗溪村“形象代言人”,村莊的文明程度整體提高。
鄉村博物館建起來容易,如何活態發展實現“長紅”,卻不是簡單的事情。這也是聶鵬一直思考的事。今年34歲的聶鵬是高密市姜莊鎮聶家莊西村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聶家莊泥塑項目的第22代傳承人、泥塑藝術館的負責人。
“藝術館就是一張對外的名片,既要好看還要中用。”聶鵬說,鄉村博物館要想有旺盛的生命力,不能僅僅滿足于展示鄉土文化,還要大膽創新積極融入時代發展,融入村民生活和鄉村發展,讓村民共享博物館帶來的紅利。在傳承和發展非遺技藝的同時,聶鵬積極將藝術館打造成集研學體驗、地域文創開發、線上營銷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空間。目前,聶家村“研學+鄉村旅游”風生水起,上個月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藝術史論教研室副主任、民俗學博士毛曉帥說,在城市中,大多數展覽都是宏大敘事的“大歷史”,而村里的博物館顯然對當地人意義重大,鄉村博物館的存在,可以讓村民回歸對自身文化“寶藏”的發掘,重新審視本地文化脈絡,自覺地參與文化保護和傳承。
毛曉帥認為,民俗文化是有地方性的,打造鄉村博物館,應該去主動發掘鄉村賡續的標志性文化,避免同質化。同時,加強與專業機構、高校等的合作,為鄉村博物館注入新思路、新力量,創新展陳設計呈現,發掘非遺、民俗、藝術等文化IP的更多可能性。
(記者 鮑福玉 宮小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