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4-05-10 08:41:05
原標題:“新興”“專業”園區:產業蝶變的青島引力場
來源:青島日報
原標題:“新興”“專業”園區:產業蝶變的青島引力場
來源:青島日報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光
項目集聚
截至2024年3月底,8個新興產業專業園區集聚了一批大項目,在建項目50個、計劃總投資1351.4億元,已簽約待開工項目13個、計劃總投資337.9億元,爭取8個園區年營業收入突破1300億元
資本集聚
帶動社會資本向“專業”方向進行“長期主義”投資。截至目前,全市8個已掛牌新興產業專業園區共配套設立20支基金,總規模為172.6億元,實繳117.8億元,對外投資106.8億元
創新集聚
目前青島8個新興產業專業園區擁有省級以上創新平臺25個,下一步將力爭每個園區引進1家科研院所,集聚一批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搭建中試服務、成果轉化等公共服務平臺,打造開放式創新合作網絡
龍頭集聚
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園運營首年聚集人工智能企業200余家,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家;青島市新型顯示產業園已集聚京東方、海信視像、融合光電、萬達光電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產業龍頭;“2023年中國集成電路園區綜合實力TOP30”榜單日前揭曉,青島市集成電路產業園所在的西海岸新區首次入圍就名列第14位
在展廳與記者交流完企業的近況之后,青島中微創芯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厚強步履匆匆地趕往會議室,準備與一家慕名而來的下游企業洽談。自從去年9月中微創芯在青島市集成電路產業園落地的智能功率模塊(IPM)項目投產通線以來,馬不停蹄地忙碌是孫厚強的常態。
“以往我們設計的芯片需要去外地封測。”孫厚強表示,“如今在園區,我的鄰居就是行業領先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依托這些資源和自有的封裝和測試產線,我們可以在本地進行自研智能功率模塊的設計、制造,并提供系統應用解決方案,大幅提高了產品的穩定性和企業的競爭力,不僅能更好地匹配青島智能家電產業的發展需求,也吸引了更多新的合作伙伴。”
青島市集成電路產業園區,是青島已掛牌(過會)的8個新興產業專業園區之一。作為產業聚集的載體,人們常用“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產業園就是產業鏈”來勾勒園區的理想狀態。如今,在青島的新興產業專業園區,這樣的集聚生態已經初具規模。
新興產業專業園區,顧名思義,“新興”和“專業”是關鍵詞。“新興”定位著園區的產業導向,而“專業”則指向園區的集聚度。在創新的要素配置模式下,青島的新興產業專業園區一派“新”潮涌動的景象,成為新質生產力培育的平臺載體——市發展改革委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底,8個園區集聚了一批大項目,在建項目50個、計劃總投資1351.4億元,已簽約待開工項目13個、計劃總投資337.9億元,爭取8個新興產業專業園區年營業收入突破1300億元。各新興產業專業園區正深化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力爭打造更多城市經濟增長極。
奔赴“新興”賽道
迎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新興產業經常以顛覆性技術來實現生產力的突破,讓產業鏈分解與重塑的速度前所未有地加快。誰能抓住新興產業,就能抓住以產業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的發展主動權。
穿行在青島的新興產業專業園區,可以感受到與創新最前沿接軌的“律動”。
在青島市集成電路產業園,四方思銳聚焦半導體前道工藝設備,實現晶圓原子層沉積鍍膜設備(ALD)及離子注入(IMP)設備細分領域的技術領跑,以自主技術賦能集成電路、第三代半導體、新能源、光學、零部件鍍膜等諸多高精尖領域。中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C919國產大飛機,和諧號高速動車組……一系列“國之重器”的背后,都有來自青島市精密儀器儀表產業園的海克斯康的技術來提供“精度”的保障。
發展新興產業,并不是盲目地追“高”逐“新”,而是要結合城市稟賦,選擇匹配構建未來競爭力的賽道。把8個園區“一園一業”所聚焦的產業賽道置于青島的產業發展進程來看,就不難理解這座城市布局新興產業專業園區的內在邏輯。
集成電路、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新型顯示,是數字經濟浪潮下迅速成長的機會賽道,青島以智能家電為引領的底蘊深厚的制造業也為這些新興賽道的裂變提供了相當體量的產業市場和試驗場景。背靠青島在海洋科研、智能裝備、高端化工等領域的產業優勢,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精密儀器儀表、綠色低碳新材料、氫能與儲能等園區以產業龍頭企業為“鏈主”,“鏈”動產業資源并向園區導入,形成更加密實的產業“群落”。
“群落”不僅強調高集聚度,更強調園區的生態性,意味著園區里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各個環節之間的高活躍度的互動。
在位于青島市新型顯示產業園的萬達光電(青島)智造生產基地,一片片空白電路板經過貼條、印刷、SPI檢測、貼片、回焊、AOI檢測、測試等多道工序,成功下線,打包入箱。它們的下一段“旅程”將奔赴不到一公里之外的京東方青島生產基地。毗鄰的區位,讓萬達光電可以實現對“鏈主”京東方青島生產基地的隨時供應。產業鏈資源的加速補齊,推動京東方產能加速爬坡,預計滿產后,可具備年產中小尺寸液晶顯示模組1.5億片的能力。
“卡位入鏈”僅僅是新興產業專業園區里企業間互動的最基本的形式。在一批適配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公共服務平臺的加速構建中,更大的創新能量正在被激活。
算力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能力。《2022—2023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顯示,計算力指數平均每提高1點,國家的數字經濟和GDP將分別增長3.6‰和1.7‰。抓住這一關鍵,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園內建立了全省首個人工智能“雙算力中心”——青島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和青島“海之心”計算中心,在滿足園區算力需求的基礎上,成為立足青島、輻射山東乃至長江以北區域的智算樞紐。目前已上線運營的青島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已與海爾、海信、以薩、中車四方等50多家企業在智慧海洋、平安城市、智慧交通、工業質檢、智能制造、智慧電力等領域合作,實現70個以上算法模型創新,孵化了100多個場景化解決方案。
同樣以提高創新效率為目的,在青島市綠色低碳新材料產業園,董家口新材料及綠色化工科創園中試基地項目正在加速建設。聚焦高分子新材料、先進金屬材料及高端裝備、氫能源、海洋生物醫藥等科研成果的中試轉化,項目建成后,將為入駐企業提供一流中試平臺及公用配套,滿足60余個研發成果的中試需求,打造園區科研創新、人才引進、成果轉化和產業應用平臺。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落地青島市虛擬現實產業園的國家虛擬現實創新中心(青島),是虛擬現實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青島市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園集聚康復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青島中醫藥科學院等一批院校科研資源。據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青島8個新興產業專業園區擁有省級以上創新平臺25個,下一步將力爭每個園區引進1家科研院所,集聚一批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搭建中試服務、成果轉化等公共服務平臺,打造開放式創新合作網絡。
鍛造“專業”內功
在新興產業專業園區的投棋布子中,這座城市的產業新格局正在逐漸顯現。
從區位布局來看,8個園區形成環膠州灣布局。其中,青島市虛擬現實產業園、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園位于嶗山區,創新、人才、金融等資源富集;青島市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園、青島市精密儀器儀表產業園位于青島高新區,青島市集成電路產業園位于青島自貿片區,青島市新型顯示產業園位于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布在城市開放創新第一線,享受高水平開放紅利;綠色低碳新材料、氫能產業園緊鄰世界一流港口董家口港區,港產城融合發展優勢明顯。
區位賦予了這些園區稟賦優勢,而要想更快速地成長為城市發展的新動力源,更需要“專業”的資源配置能力——既要專注,聚焦一個產業集中火力集聚產業和項目力量;亦要發散,在跨領域資源配置融合中拓展發展空間。
循鏈聚合的項目,為新興產業專業園區的垂直崛起落下一個個支撐點。
在張村河畔,一座巨型的“太空飛碟”正在向全面竣工沖刺。這是青島市虛擬現實產業園綜合配套區的核心支撐項目——虛擬現實創享中心。作為青島首個掛牌的新興產業專業園區,青島市虛擬現實產業園開園以來,園區一直保持“拔節生長”的狀態。園區首個開工、投用項目,虛擬現實整機和光學模組項目一期已安裝生產線22條;今年又吸引了京東方藝云、歡創科技、小派科技等一批優質項目集聚,力爭年內新引進產業優質項目不少于30個,產業規模力爭增長60%以上。
4月,青島市集成電路產業園捷報頻傳,園區在一周內集中簽約總投資6億元的合肥貝斯蘭濕法設備總部研發生產基地項目和總投資9億元的科新微電子芯片設計總部項目,同時迎來了山東省首家集成電路備件中心倉——五洲通達集成電路備件中心倉以及中科儀(南通)半導體設備有限責任公司青島分公司的先后落地。
在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園,中科曙光全球研發總部基地、一汽解放(青島)商用車研究院、泰科達數據中心等一批項目正在加快建設,預計2024年將有多個項目實現投產。
“在‘1個工作專班、1個發展規劃、1套綜合政策、1支專業招商隊伍、1支產業基金’推進機制的保障下,每個新興產業專業園區突出‘一園一業’,按照‘引入鏈主企業、集聚配套項目、構建產業鏈條、培育產業集群、形成產業生態’的發展模式,園區集群化發展態勢明顯。”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新興產業專業園區布局以來已然初步形成了“專業”的產業聚合能力,吸引了國橡中心、阿斯利康、氫楓氫能等一批具有產業影響力的標志性大項目落地。以青島市新型顯示產業園為例,通過“代建租賃”的模式創新,園區創造了“總投資50億元的翰博光電生產基地項目簽約10天即實現封頂”的項目落地“加速度”;在提高招商質效上,園區整合資源,與開投芯屏產業園、融安光電科技園、聯東U谷等“區中園”聯合招商,加速新型顯示項目集聚,為項目落地騰出更多的“增量空間”。
凸顯新興產業專業園區的“專業”特質,需要在更多領域鍛造更專業的資源配置能力。
以金融要素撬動產業創新,園區通過建設專門的產業基金,帶動社會資本向“專業”方向進行“長期主義”投資。截至目前,全市8個已掛牌新興產業專業園區共配套設立20支基金,總規模為172.6億元,實繳117.8億元,對外投資106.8億元。聚焦人才創新要素,青島市新型顯示產業園布局建設服務產業園區的人才市場;與黃海學院簽署協議共建新型顯示產教融合基地,設立新型顯示方向專項班;聯合復旦科技園、中國海洋大學等共同打造融合顯示研究院項目,進一步推動新型顯示領域產學研深度融合。
越來越多的創新資源“住”進園區,讓園區在多元要素的深度融合中獲得更高效地成長。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園運營首年聚集人工智能企業200余家,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家,2023年同比增長40%;青島市新型顯示產業園已集聚京東方、海信視像、融合光電、萬達光電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產業龍頭,2023年規上工業企業營收規模同比增長17%;在2024半導體投資年會上,“2023年中國集成電路園區綜合實力TOP30”榜單揭曉,青島市集成電路產業園所在的西海岸新區首次入圍就名列第14位……
可以想見,未來,隨著產業規模和資源要素的積累,青島的新興產業專業園區有望迎來更多“質變”的時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