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24-03-14 10:39:03
原標題:濟南都市圈,讓人想起了明清濟南府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濟南都市圈,讓人想起了明清濟南府
來源:大眾日報
□ 周學澤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離不開歷史的借鑒和經驗的傳承。
3月8日,濟南都市圈“露真容”,當天,山東省政府網站公布《濟南都市圈發展規劃(2024-2030年)》。濟南都市圈以濟南市為中心,與聯系緊密的淄博市、泰安市、德州市、聊城市、濱州市共同組成,6市25縣區第一次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濟南都市圈范圍和古代的“濟南府”,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并為專家學者研究和重視。濟南都市圈范圍和康熙年間《濟南府志》所轄區域具有重要的比較價值。
2020年6月,濟南市委、市政府為濟南歷史上的第一部府志——清康熙《濟南府志》出版發行舉辦新聞發布會,這部《濟南府志》所轄區域4州26縣,和今天濟南都市圈6市25縣區范圍,在數量上極為接近。在發布會上,市委黨史研究院的同志表示,康熙《濟南府志》“對于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借鑒和現實實踐意義。”一語道破濟南都市圈和康熙年間濟南府之間的歷史聯系。當年開發布會的時候,濟南都市圈還沒有最終確定范圍,但山東半島城市群歷經幾次規劃研究,濟南都市圈的范圍已有基本輪廓。
在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濟南都市圈規劃建設過程中,專家學者都很注重古今城市變遷和傳承的研究。20多年前,山東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開展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的決策,以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教授周一星為首的課題組,于2004年8月出版《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書中梳理了山東半島明清時期傳統城市體系的確立過程,其中包括明代設置山東布政司,治所設在濟南,結束了益都(青州)在山東半島區域守衛城市的歷史。對此,書中解釋,水陸交通路線是影響明清時期山東地區城鎮體系分布與調整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所謂“西則自運道(京杭運河)而來,東則由海(東部沿海)而下”,東西之間則靠陸路聯系,明代魯西運河區取代青、登、萊三府的地位,成為全省經濟中心,這是明代山東政治中心西遷至濟南的原因。
今天,我們規劃建設城市群和都市群,交通在其中依然起著重要的基礎性決定作用,歷史和現實就是這樣密不可分。
但對比來看,明代和清初濟南府的行政區域和今天濟南都市群范圍,有重疊之處,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一是縣區名稱有了變化,區劃也有所變化。清康熙年間《濟南府志》中的一些古縣名稱,如德平、海豐、蒲臺、齊東、長山、新城、青城等,今天已不用,但通過縣志查詢,仍能找到這些古縣的對應所在。
齊東縣城在今天鄒平市臺子鎮境內,北臨大清河,1956年齊東縣、高青縣合并為齊東縣(駐地高青縣田鎮),1958年撤銷齊東縣。海豐縣即今天濱州市無棣縣。蒲臺縣在山東省北部,1956年撤銷,并入博興縣,后部分地區又從博興縣改劃歸廣饒縣。新城縣即今桓臺縣,明清屬濟南府,1914年因境內有齊桓公戲馬臺,改稱桓臺縣。德平縣,1956年4月撤銷建制,原屬德平縣的德平、理合兩個區劃入臨邑縣;糜鎮、劉集兩個區劃入陵縣;東北角的奎臺區一部分劃入商河縣,一部分(孔鎮一帶)劃入樂陵市。青城縣,是今天高青縣的重要組成部分,治所在今山東高青縣高城鎮駐地田鎮西12公里。長山縣位于今鄒平市區東部和淄博市區西北部。
二是明和清初濟南府是臨海的,現在的濟南都市圈是“內陸型”的都市圈,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同。
明和清初濟南府包括利津、海豐(無棣)、沾化區等渤海邊上的縣,是臨海的。今天的濟南都市圈范圍是“內陸型”的,都市圈主要沿濟淄發展軸、濟泰發展軸和沿黃發展軸“三軸”發展,即沿著膠濟線、京滬高鐵、黃河發育。
三是明和清初濟南府和今天的濟南都市圈在范圍上,重合的區域比較大,但“四至”上有一些變化。比如,在東向上,明和清初濟南府最東到淄川和桓臺一帶,但現在濟南都市圈東邊延伸到淄博臨淄區。值得一提的是,清初文壇領袖王世貞就出生在新城(桓臺),常被人稱作濟南人,就是因為當時新城屬于濟南府。西向上,明和清初濟南府最西是長清,今天濟南都市圈最西到了茌平。北向上,明和清初濟南府最北是樂陵和海豐(無棣),今天濟南都市圈最北是臨邑。南向上,明和清初濟南府最南是新泰、徂徠山一帶,今天濟南都市圈最南是岱岳區。
有傳承,有變遷,每一座城市,都是從遙遠的歷史中走來。今天濟南都市圈和青島都市群一起,是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基本支撐和主要帶動力量,決定著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的能量與質量,但我們仍然需要記住的是,它有著明清時濟南府的“影子”。
□ 周學澤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離不開歷史的借鑒和經驗的傳承。
3月8日,濟南都市圈“露真容”,當天,山東省政府網站公布《濟南都市圈發展規劃(2024-2030年)》。濟南都市圈以濟南市為中心,與聯系緊密的淄博市、泰安市、德州市、聊城市、濱州市共同組成,6市25縣區第一次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濟南都市圈范圍和古代的“濟南府”,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并為專家學者研究和重視。濟南都市圈范圍和康熙年間《濟南府志》所轄區域具有重要的比較價值。
2020年6月,濟南市委、市政府為濟南歷史上的第一部府志——清康熙《濟南府志》出版發行舉辦新聞發布會,這部《濟南府志》所轄區域4州26縣,和今天濟南都市圈6市25縣區范圍,在數量上極為接近。在發布會上,市委黨史研究院的同志表示,康熙《濟南府志》“對于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借鑒和現實實踐意義。”一語道破濟南都市圈和康熙年間濟南府之間的歷史聯系。當年開發布會的時候,濟南都市圈還沒有最終確定范圍,但山東半島城市群歷經幾次規劃研究,濟南都市圈的范圍已有基本輪廓。
在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濟南都市圈規劃建設過程中,專家學者都很注重古今城市變遷和傳承的研究。20多年前,山東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開展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的決策,以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教授周一星為首的課題組,于2004年8月出版《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書中梳理了山東半島明清時期傳統城市體系的確立過程,其中包括明代設置山東布政司,治所設在濟南,結束了益都(青州)在山東半島區域守衛城市的歷史。對此,書中解釋,水陸交通路線是影響明清時期山東地區城鎮體系分布與調整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所謂“西則自運道(京杭運河)而來,東則由海(東部沿海)而下”,東西之間則靠陸路聯系,明代魯西運河區取代青、登、萊三府的地位,成為全省經濟中心,這是明代山東政治中心西遷至濟南的原因。
今天,我們規劃建設城市群和都市群,交通在其中依然起著重要的基礎性決定作用,歷史和現實就是這樣密不可分。
但對比來看,明代和清初濟南府的行政區域和今天濟南都市群范圍,有重疊之處,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一是縣區名稱有了變化,區劃也有所變化。清康熙年間《濟南府志》中的一些古縣名稱,如德平、海豐、蒲臺、齊東、長山、新城、青城等,今天已不用,但通過縣志查詢,仍能找到這些古縣的對應所在。
齊東縣城在今天鄒平市臺子鎮境內,北臨大清河,1956年齊東縣、高青縣合并為齊東縣(駐地高青縣田鎮),1958年撤銷齊東縣。海豐縣即今天濱州市無棣縣。蒲臺縣在山東省北部,1956年撤銷,并入博興縣,后部分地區又從博興縣改劃歸廣饒縣。新城縣即今桓臺縣,明清屬濟南府,1914年因境內有齊桓公戲馬臺,改稱桓臺縣。德平縣,1956年4月撤銷建制,原屬德平縣的德平、理合兩個區劃入臨邑縣;糜鎮、劉集兩個區劃入陵縣;東北角的奎臺區一部分劃入商河縣,一部分(孔鎮一帶)劃入樂陵市。青城縣,是今天高青縣的重要組成部分,治所在今山東高青縣高城鎮駐地田鎮西12公里。長山縣位于今鄒平市區東部和淄博市區西北部。
二是明和清初濟南府是臨海的,現在的濟南都市圈是“內陸型”的都市圈,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同。
明和清初濟南府包括利津、海豐(無棣)、沾化區等渤海邊上的縣,是臨海的。今天的濟南都市圈范圍是“內陸型”的,都市圈主要沿濟淄發展軸、濟泰發展軸和沿黃發展軸“三軸”發展,即沿著膠濟線、京滬高鐵、黃河發育。
三是明和清初濟南府和今天的濟南都市圈在范圍上,重合的區域比較大,但“四至”上有一些變化。比如,在東向上,明和清初濟南府最東到淄川和桓臺一帶,但現在濟南都市圈東邊延伸到淄博臨淄區。值得一提的是,清初文壇領袖王世貞就出生在新城(桓臺),常被人稱作濟南人,就是因為當時新城屬于濟南府。西向上,明和清初濟南府最西是長清,今天濟南都市圈最西到了茌平。北向上,明和清初濟南府最北是樂陵和海豐(無棣),今天濟南都市圈最北是臨邑。南向上,明和清初濟南府最南是新泰、徂徠山一帶,今天濟南都市圈最南是岱岳區。
有傳承,有變遷,每一座城市,都是從遙遠的歷史中走來。今天濟南都市圈和青島都市群一起,是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基本支撐和主要帶動力量,決定著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的能量與質量,但我們仍然需要記住的是,它有著明清時濟南府的“影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