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10-25 09:27:10
原標題:強信心 穩經濟 促發展丨塑強正向預期——當前經濟形勢觀察與思考之一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強信心 穩經濟 促發展丨塑強正向預期——當前經濟形勢觀察與思考之一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塑強正向預期
——當前經濟形勢觀察與思考之一
■編者按 近期,在全國三季度經濟數據公布后,各地三季度經濟數據陸續出爐。看山東,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主要指標好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運行呈現持續回升、鞏固向好的良好態勢。為助力全省上下認清形勢、把握大勢,主動擔當、積極作為,本報推出系列評論,以期更好堅定信心、穩定預期,全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 本報評論員
一段時間以來,隨著各項經濟數據的變化波動,各種各樣的聲音也是此起彼伏。政策該不該加碼,如何提振和擴大需求,怎樣挖掘新的增長潛能等等,不同視角往往作出不同解讀,樂觀者有之,謹慎者亦有之。但說來說去,都繞不過一個關鍵詞——預期。
預期是什么?是對外部環境的感知與反應,是對未來形勢的研判與預測。不得不承認,疫后經濟的復蘇,并未像一些人所預想的那樣,來一次迅速的V形反彈。盡管對未來抱有期待,但不少人也確實難辨前進方向。的確,掌握經濟短期的“形”不難,難就難在能否把握長期的“勢”,“見人之所未見”。此輪復蘇不同以往,受三年疫情沖擊,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均已發生深刻變化。供需兩端的恢復都需要一個過程,急是急不來的。正如年中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的那樣,“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從今年前三季度經濟修復曲線看,情況也確實如此。如果僅因復蘇一時不及預期,就悲觀失望,迷失方向,不僅會落入唱空者的圈套,更會影響干事創業的狀態。
市場經濟,根本上是信心經濟。經濟發展的預期,往往有著強烈的自我實現特征。它面向未來,卻反作用于當下。換句話說,經營主體對“明天”的預期,決定了“今天”的行動。正向的預期,往往帶來正向循環;負向的預期,則會帶來負面效果。這輪經濟復蘇中,為什么從中央到地方,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強信心、穩預期,為什么“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原因就在于預期與增長這種相互作用的關系,實實在在影響到了大到地方、小到個人的發展前景。看清了這一點,我們就不僅要旗幟鮮明地與各種唱空論調作斗爭,堅決阻斷經濟走弱和預期轉弱的負向循環,更要以實際行動為改善預期、提振信心創造條件。在這個意義上,實干本身就是創造一種積極向上氛圍,營造一種良好心理預期。一句話,塑強正向預期,要說更要干。
塑強正向預期,第一位的是認識規律、把握趨勢。波動起伏本來就是經濟固有的特征,不然也就不會有所謂階段、周期這樣的概念。本輪復蘇中,房地產市場欲振乏力,傳統基建投資邊際收益遞減,過去高速增長階段一抓就靈的老辦法,已經不大管用了。但當經濟工作的重心轉向高質量發展,向著價值鏈高端攀升所釋放的增長潛能卻一點也不小。數字經濟的“長尾效應”日漸顯現,不斷滿足多樣化多層次消費需求,加快推動服務消費持續擴大;出口快速增長的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產品,在助推外貿結構持續優化升級的同時,也不斷塑造產業發展新優勢。總的看,在長期的發展戰略和增長潛力面前,短期的經濟波動和起伏,從來都是可以熨平和克服的。以更為從容的心態,看清發展趨勢,把握當下機遇,把蘊藏在諸多“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找出來,我們就能為良好經濟預期的形成探尋路徑、提供支撐。
塑強正向預期,關鍵要塑強微觀主體預期。很多人一講預期,開口就是宏觀形勢,講到最后不知所云。再大的宏觀形勢,都是一個個小氣候烘托出來的,都是人們生產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塑造出來的。塑強正向預期,往往要從與微觀主體有著強聯系的變量入手。對企業來說,市場里的客戶才是真正的“宏觀”,不管風吹浪打,都要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對個人來講,信心來自就業和收入,好不好找工作,就決定一個人、一個家庭對未來的預期。像當前不少地方適時開發公益崗,托底安置就業困難群體,這樣的崗位多了,收入增長預期形成了,老百姓對未來的信心自然就會足起來。對一個地方發展而言,塑強正向預期就得從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生活環境入手,切實把影響經營主體預期的具體約束找出來,把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煩心事揪心事化解掉。如此,才能真正激發經濟復蘇的內生動力,才能贏得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和“前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