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9-28 10:11:09
原標題:聚焦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丨互學互鑒 交流交融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聚焦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丨互學互鑒 交流交融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外籍教師、加納人伊薩克·奧多——
“我將中國視為家鄉”
加納人伊薩克·奧多,中文名叫“艾克”,現在東營英華園學校任英語教師。2011年,奧多被東營市政府授予“黃河口友誼獎”;2013年,被山東省政府授予“齊魯友誼獎”。
作為中國與加納文化交流的使者,奧多滿懷熱情地來到中國。他發現幼兒園初學英語的小朋友剛開始怎么也坐不住。他決定變換教學方式:及時獎勵,適時積累,孩子們回答正確一個問題可以得一個小貼畫,積累五個小貼畫換一個小徽章,慢慢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奧多還與英華園學校的老師們一起編著了校本教材《英華英語》。
奧多熱心公益活動,看望福利院兒童和孤寡老人;義務為農村孩子送上英語課;與聾啞學校兒童一起歡度節日……日常生活中,奧多會隨時向身邊的人學習漢語,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
“轉眼間來中國已將近15個年頭了,我愛中國,這里是我的第二個家。”奧多說。他的妻子也在英華園學校教學,他的三個兒子都出生在東營,現在都在英華園學校就讀。
“我將中國視為家鄉,視中國人為親人。我會全心全意投入到中國的教育事業中,澆灌中國與加納的友誼之花!”奧多說。
(□記者 戴玉亮 通訊員 于朋朋 報道)
澳大利亞墨爾本某信息科技類公司IT經理侯明輝——
在異國他鄉營造中國節的氛圍
恍惚旦夕之間,僑居澳洲已二十年。“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此間鄉愁,無時不縈繞腦際,生活環境的不同更加重了我的思鄉之情。
來澳洲的第二年,我便萌生了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想法。我廣結澳洲朋友以及在澳華人華僑,和他們講中國故事、中國歷史、中國國學,教他們學寫“方塊字”、臨摹書法、背誦中國詩詞……一些澳洲當地的朋友還專門組團到中國游學,這令我倍感驕傲和自豪。我的一雙活潑可愛的兒女牙牙學語時,我便注重“雙語”教育,從小讓他們知道雖生在異國卻根在華夏。我利用閑暇時間,集結朋友以及他們的孩子,辦起了“中國文化家庭班”,用不拘一格、喜聞樂見的形式,將中國文化融入他們的生活。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游子的情結。餃子、春聯、爆竹……這些普通的節日元素,足以讓海外游子熱淚盈眶。近10年來,我與在澳華人朋友一道,以家庭聚會、文藝演出等形式舉辦傳統節日慶祝活動,在異國他鄉努力營造中國節、中國年的濃厚氛圍,也為中澳文化的融合發揮了積極作用。
(□侯明輝 自述 記者 戴玉亮 通訊員 秦樺 整理)
德州學院馬來西亞拉曼大學孔子學院理事長尤芳達——
努力為中馬教育交流作出貢獻
尤芳達,馬來西亞拉曼大學校長,德州學院馬來西亞拉曼大學孔子學院理事長,2023年“山東省人民友好使者”獲得者。
尤芳達是出生在馬來西亞檳城州的華裔,從小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教導,積極地學習中文。他接觸了不少中華經典詩詞,學習了孔孟儒學、諸子百家言論。
“中華文化的思想精髓與名言,常常指導和鼓勵我,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奮發。”尤芳達說,譬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常常激勵他向上向善,提升自己幫助別人。
今年,馬來西亞拉曼大學與德州學院共建山東省在馬來西亞的第一所孔子學院。“我們將與德州學院共同策劃、推行好孔子學院的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學習中文與中華文化。”尤芳達表示。
如今,拉曼大學已與山東1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我們將長期推動學生游學與交換、老師互訪、課程交流等活動,努力為中馬教育交流作出貢獻。”尤芳達說。
(□記者 戴玉亮 通訊員 于朋朋 報道)
塞爾維亞中醫藥協會會長薄秀花——
以醫為媒架起中塞兩國友誼橋梁
在塞爾維亞這些年,我用所學的中醫知識,治療幫助了許多塞爾維亞患者,治愈了不少疑難雜癥。通過我的努力,來自中國的針灸、按摩、拔罐等治療手段,也逐漸成為當地人治療疾病的一種選擇,并且越來越受歡迎,慕名前來就診的患者日漸增多,包括很多當地的社會名流。
不忘初心當好“民間大使”。算起來,我來到塞爾維亞已經18年了。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希臘、波黑等國多家媒體采訪過我,報道了中醫對疾病的神奇療效。
2011年,《塞爾維亞33位年度名人榜》一書出版,我有幸成為這33人中的一個。入選這本書的名人,都是在塞各個領域最具影響力且作出突出貢獻的精英和高科技人才。
我將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為加深中塞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為將中國醫學推向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薄秀花 自述 記者 戴玉亮 通訊員 秦樺 整理)
聊城大學教授桑托什·庫馬爾——
太極拳讓我著迷
聊城大學物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桑托什·庫馬爾博士,在山東已經生活了5年。
庫馬爾發現,中國人對尊重長輩、家庭價值觀以及社交禮儀非常重視。春節、中秋節和端午節等傳統節日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個讓我著迷的是中國的書法和繪畫藝術。我曾學習過一些基礎的書法技巧,這讓我明白,中國書法不僅是文字的書寫,更是一種表達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庫馬爾說。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不斷提升,思維方式也更加靈活。”庫馬爾表示,中國的家庭觀也讓他更加珍視家庭和親情關系,中國文化中的節儉和效率觀念讓他學會更加合理地利用資源和安排時間。
太極拳是庫馬爾特別喜愛的一項運動。“它不僅是一種鍛煉身體的運動,更是一種內心冥思的方式。通過緩慢而流暢的動作,我能夠增強身體的柔韌性和力量。”
“5年的山東生活經歷,使我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段寶貴的經歷將繼續影響我的職業生涯和個人生活。”庫馬爾表示,不同文化的交流能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記者 戴玉亮 通訊員 于朋朋 報道)
埃及《中國周報》創辦人馬強——
用中阿雙語講好中國故事
在埃及,有一份阿拉伯語報紙,名為《中國周報》。這是中東地區唯一一份由中國人辦的有正式刊號并公開發行的報紙。如今,這份報紙已經發展成一個全媒體矩陣,許多埃及民眾通過這扇窗戶,進一步了解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馬強就是《中國周報》的創辦人。
2000年,馬強赴埃及留學,走在路上,許多人將他誤認為日本人或韓國人,許多埃及人對中國并不了解。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在當地辦一份報紙,讓埃及民眾了解真實的中國。
2012年,馬強創辦《中國周報》。辦報初期,團隊只有3人。如今,他的團隊規模不斷擴大,自主開發的“中東頭條”阿拉伯語版手機客戶端,下載用戶量約2500萬;海外社交媒體賬戶粉絲量也達上千萬。“我們的受眾不再局限于埃及,而是擴展到中東海灣地區,甚至一些生活在歐洲國家的阿拉伯人也成為我們的讀者。”馬強說。
這些年,埃及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建造”,當地民眾對中國的好評度、喜愛度日益提升,馬強做好中阿雙語媒體矩陣的勁頭更足了。“我將繼續盡己所能,用中阿雙語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中國面貌。”
(□記者 戴玉亮 通訊員 邱文鍇 報道)
烏克蘭留學生娜斯佳——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獨特的味道
我叫娜斯佳,今年18歲,是烏克蘭人,現在在棗莊學習。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擁有獨特的文化和許多有趣的城市,成為最受留學生歡迎的目的地之一。
在許多行業,中文知識和專業技能日益成為寶貴的財富。中文是世界上最復雜的語言之一。大量的漢字,不同的組合會有不同的含義。要想學好中文,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事實證明,沉浸在語言環境中對語言學習有積極作用。我來中國的時間不長,但在這段時間里,我學到了很多關于這個國家的知識,包括文化、語言、飲食、名勝古跡、教育等。
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的熱鬧,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讓我更好地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
中國人對外國人很友好。我去過不少中國的城市,如果你有什么需要(比如迷路了、需要換錢),他們總會熱心幫助你。
中國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我的生活每天都有新的發現。
(□娜斯佳 自述 記者 戴玉亮 整理)
英國一品食府創始人胡王云——
讓外國人通過中餐了解中國文化
籍貫山東日照嵐山的胡王云女士,在英國工作生活多年。秉承通過中國美食講好中國故事的理想,胡王云在英格蘭創建“一品食府”。精選中國大江南北最具特色的菜品,從辛辣勁爽的川菜到食不厭精的魯菜,從鮮而不俗的粵菜到豪邁醇厚的東北菜,一品食府受到英國雷丁大學周邊留學生及越來越多英國人的歡迎。
前些年受疫情影響,英國的許多餐飲娛樂場所按下了暫停鍵,胡王云及她的一品食府卻另辟蹊徑。她帶領團隊,以嚴格的衛生條件和嫻熟的烹飪技術為保證,為周邊華人及英國友人提供送餐服務。越來越多的旅英中國人和當地居民,知道了一品食府和胡王云的名字。
胡王云還把家鄉的日照綠茶帶去英國,大力宣傳綠茶的抗衰老、抗菌、降血脂等功效。不僅讓在英的中國人嘗到了久違的茶香,就連愛吃甜食和烤肉的英國人也逐漸愛上綠茶。
胡王云還有更大的目標:讓更多的英國民眾通過中餐了解中國文化,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國人的勤勞淳樸以及山東人的熱情好客。
(□記者 戴玉亮 通訊員 秦樺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