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3-09-13 09:14:09
原標題:山東奶爸和5歲半女兒的“瘋狂之旅”
來源:齊魯晚報
原標題:山東奶爸和5歲半女兒的“瘋狂之旅”
來源:齊魯晚報
在然烏湖,置身藍色冰川之中;在米拉山,看盛夏綿延雪山;在318國道“川藏線”,重走長征路;女兒在夏天打雪仗,喂到了心心念念的土撥鼠……剛剛過去的2023年暑假,山東棗莊奶爸張坤經歷了一段“瘋狂”旅程,他帶著5歲半女兒一路騎行到了西藏。
張坤是一名老師,也是騎行愛好者,學生時代就萌生了騎行西藏的熱血想法,然而這一想法卻一直沒實現。一晃過去多年,曾經的張同學成了張老師,結婚生子,有了女兒糖糖。2023年,5歲半的女兒幼兒園畢業,張坤決定和她一起完成期待已久的騎行夢。
2023年7月16日,父女二人從棗莊出發,經河南、陜西、四川等地,抵達西藏,用40天左右的時間,完成4000公里的騎行之旅。
記者 楊璐 實習生 史繼超
開始準備
困難是從出發前就開始的
“上學時,我是自行車協會的會長,以學校為中心,騎行范圍經常達到50公里。金沙江、怒江、雅魯藏布江、南迦巴瓦、珠穆朗瑪峰都在西藏,我向往了很久,產生了騎行西藏的想法。”張坤有著長期鍛煉帶來的稍黑膚色與強壯體格。
想法是熱烈的,但還沒邁出家門,張坤已經感受到壓力。“我提出帶女兒騎行去西藏的想法時,幾乎遭到所有人的不理解。”張坤說,老一輩隔代親,爺爺奶奶堅決反對,擔心路途遙遠、水土不服。糖糖媽和身邊朋友也不看好此次行程。孩子沒出過遠門,第一次帶她去幾千公里外的藏區,張坤心里也沒底。
張坤開始準備攻略,完善計劃。張坤向記者展示了幾份出發前的攻略表,上面清晰地標明當地情況、騎行路線、幾點出發走多少路、吃住怎么安排、突發情況怎么辦……同時他還購置了補胎工具、雨具、應急藥品等物資,并自學了自行車維修。
面對年齡小、還不明白很多事的“參賽選手”糖糖,張坤選擇“畫大餅”與講道理結合的方式跟她說:“這一路上會看到大山大水,到了西藏還能看到這邊看不到的牦牛、土撥鼠。”
張坤告訴女兒:人生就像一條項鏈,一些美好的經歷就是項鏈上的寶石,如果能完成這次西藏之旅,項鏈上就會多一顆璀璨的明珠,但是這顆寶石需要堅持才能得到。幾千公里的路需要一個好身體才能走下去。張坤一直注重對女兒糖糖身體素質的培養:攀巖墻訓練、日常騎行,糖糖的身體素質不錯,這讓他安心不少。
出發第一站
女兒崩潰大哭“要媽媽”
2023年7月16日,父女二人從家鄉棗莊出發,踏上了騎行西藏的旅程。按照計劃要用40天左右的時間,橫跨河南,進入陜西后向南折翻秦嶺,入四川、走成都,最終到達拉薩。
“出發第一站是單縣,全程130公里,糖糖以為很快就能到,但實際上在路上的時間接近10個小時,離家久加上旅途勞累,這段路糖糖是哭著走完的,從剛開始小聲哭,到最后崩潰大哭要媽媽,再到哭著睡著。”張坤說,最初幾天,女兒始終在“想媽媽”模式和騎行狀態不斷切換,這是旅程遇到的第一個大難題。
“我也想家,但已經上路不能回去了,給她媽媽打電話,我們一起畫畫。”張坤說,每次女兒哭鬧,他會通過這些辦法安慰,附以雪糕、巧克力的小誘惑。他希望這次旅途能讓女兒更加獨立。
終于,到達成都時,糖糖的戀家狀態結束了,當張坤再問女兒:“要不咱不騎了,掉頭回家?”糖糖回答:“你確定嗎?咱都走到這兒了。”
旅途,讓女兒在慢慢改變。
進入“川藏線”
降雨、低溫、高反相伴
“川藏線第11天,午餐點是大山中的一個藏族小賣部,有煮不透的水餃、泡面和八寶粥,充饑后騎行沒多久天氣突變開始下雨,原本以為雨很快會停,結果在雨中騎了三個小時。”
“川藏線第13天,烈日、狂風、暴雨、冰雹無一不摧殘鞭打著我……海拔到了4925米的時候,雖然能夠清晰看到埡口,但感覺實在是沒有力氣前行,缺氧、乏力、失溫……今天的住宿點實打實得震撼,竟然有電梯、獨衛、熱水……”
旅途的每一天,張坤都會在朋友圈分享騎行日志。攜帶物資騎行,還要騎車帶著女兒,川藏線的復雜地形與氣候帶來不小的困難,每天睜眼就在路上,父女倆經常累到倒頭就睡。
張坤笑著回憶,當時父女倆仿佛患上了“爬坡恐懼癥”:“山一個連著一個,有時坡度大于7度,有時單日提升海拔1000米,別說糖糖了,我知道明天要爬坡,腿都發抖,但是沒有辦法,只能去爬,這是每天的必修課。”
進入川藏線后,幾乎每天都會下雨,甚至翻山途中,會遇到反復穿脫雨衣的情況。
“爬覺巴山的時候,看到前面電閃雷鳴,趕緊穿雨衣,結果一直不下雨,悶熱難受,但剛脫下來,就開始下雨。出了四川界,往芒康方向走的時候,慢慢下起了小雨,起初不在意,但雨越下越大,斷斷續續下了三個小時,我們就在雨中騎行三個小時,海拔爬升到4000多米,翻過宗拉山時雨雖然停了,但是下坡的時候風很冷。等到了賓館,抓緊把電熱毯打開,喝著老板熬的姜茶,一兩個小時之后才緩過來。”張坤回憶說。
食宿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戰。煮不熟的水餃、一頓接一頓的方便面……這些食品在父女兩人的胃中循環。在西藏波密,張坤發現了許久沒喝到的水果茶,還特別發了朋友圈留念。從成都到拉薩,隨著海拔持續升高,父女二人基本是在村里過夜。“最差的時候,只有兩張床,雖然有電熱毯,但是電壓不穩,僅供照明,晚上又很冷,就找了好多礦泉水瓶子,裝滿熱水,放到被窩里,半夜還要起來再換一次熱水。”
318國道“川藏線”巨大的溫差變化、高強度的紫外線,讓本就缺氧還需要負重騎行的張坤苦不堪言,好在女兒沒有出現高反情況,讓他欣慰不少。
“翻東達山的時候,是一條筆直向上的道路,很遠很遠的時候就能看到埡口的標志,但總感覺騎不到盡頭,還有200米就能到埡口了,缺氧和頭疼的高原反應,讓自己一點力氣也沒有,在原地站了20分鐘才緩過勁兒來。”張坤回憶。
一路“撿”臨時隊友
途中遇到很多暖心事兒
這一路上,父女二人有了很多新鮮體驗,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
在然烏湖,和女兒置身于藍色的冰川之中;在米拉山,看到了獨具特色的夏季雪山;在318川藏線,他們重走長征路。沿途,女兒能在夏天打雪仗,喂到了心心念念的土撥鼠,還發現土撥鼠愛吃雪餅。
路上,父女二人會遇到藏民熱情地向他們打招呼“扎西德勒”;反向歸來的騎友會大聲喊“加油”鼓勵他們。
“一路上,隊友全靠撿”,一群臨時隊友給父女倆幫了不少忙。遇到非常復雜的路況,張坤會把女兒交給順路的汽車載行,自己則單獨騎行好幾個小時。女兒愛吃零食,進入川藏線第12天,幾位來自重慶的游客硬塞給他們一大袋零食。
進入山區地段,張坤父女遇到幾次自然險情,總能碰上好心人。“一次泥石流堵了很久,我們只能跟著車流一點點走,當時執勤的武警戰士說前方隧道塌方,暫緩通過,等通車后讓我們先走。沒想到隧道另一頭的武警戰士已經接到消息,引導我們通行。非常感謝他們,隧道塌方路面變得狹窄,如果我們與車流一起走,很危險。”
路上走的每一步都會
成為孩子成長的一部分
現在,張坤和女兒已經返回棗莊家中。爸爸到學校上班,女兒則在不想寫作業的嘟囔中繼續上學,看似一切歸于平淡。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張坤用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中的話形容這次旅程,40天的騎行旅途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
女兒在旅途中發生了明顯變化,出發前“白白凈凈的戀家大王”,途中皮膚逐漸黝黑,性格變得堅韌,適應能力更強,也更樂于助人。一次陡坡途中,女兒看到一位殘疾騎手會主動上前幫忙推車。在四川劍閣縣遇到非常陡的上坡,女兒會主動下車幫助爸爸推行。
這也是一次難得的親子旅行。張坤平時一心撲在學校,女兒幼兒園沒有假期,周末還要上興趣班,父女兩人單獨接觸的時間不多。“形影不離互相陪伴了40天,我更全面地了解女兒,自己也克服了容易急躁的毛病,親子關系更融洽了。”張坤跟記者說。
在張坤看來,這次旅程對孩子是一次難得的教育:“現在小孩子沒有吃苦的機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么事情都是家長給準備好。旅程中經歷的苦和罪,可以化為成長的養分。多數人可能記不清上周吃過什么,但是那些食物已經化為身體的能量,路上走的每一步都會成為孩子成長的一部分。”
如今,張坤依然保持騎行的愛好,當問及女兒要不要再去騎行,小姑娘嘴上說著再也不騎自行車了,卻在回家后主動推出自己的自行車,擦拭起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