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5-12 14:41:05
原標題:山東“新農人”:以青春為誓 許鄉村一個美好的明天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山東“新農人”:以青春為誓 許鄉村一個美好的明天
來源:海報新聞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近年來,山東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統籌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新農人”在山東的田野間大顯身手,把“藍圖規劃”逐步變為“現實畫卷”,繪就了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產業振興:創新三產融合 拓寬富民新路徑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發展現代鄉村產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
2022年,聊城東阿鎮衙前村依托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建設5個食用菌空調大棚,與淄博七河生物公司達成合作協議,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香菇種植訂單農業。作為村里唯一一個回鄉創業的90后“新農人”,蘇樹盛對香菇種植的技術服務、合作供應、日常管理以及訂單銷售等事宜非常在行,也十分熱愛。菌菇產業發展起來之后,他憑借著年輕懂技術的優勢帶領著家鄉的香菇產業一步步走向省內外市場。目前,香菇初加工車間初具規模,下一步還將探索預制菜發展方向。
蘇樹盛在查看出菇情況。
談到成為農民一年以來的感受,蘇樹盛說,農業區別于其他行業主要是“靠天吃飯”,還有就是一定要勤快。一根小小的菌棒年產量大約為十斤,如今基地的年產值達到40多萬,作為一名新農人,能在創業之初有這樣的好成績,除了好學肯干,更多的是勤勞致富的結果。
人才振興: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要求“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物質基礎”。
碩士來種田,在德州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平原魯望“碩士夫妻”何石寶、徐幸夫婦就是其中之一。通過科學種田和探索“211”模式,何石寶這位“新農人”在2022年交出了麥季畝產819.17公斤,玉米季畝產867公斤的優秀答卷,獲得了平原縣的“糧王”的稱號。
“90后”王偉是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街道辛王順豐家庭農場負責人,人送外號“農機具發明家”。王偉在從事農業生產時發現,市面上的農機具價格高昂,有的不適合地情,有的用起來不順手,決心自己造農機具。他將二手混凝土攪拌機當作化肥攪拌機用,把消防噴頭安裝在噴灌機上使噴水更均勻,還發明了既能自動翻糧又防雨防鼠的立體風干糧倉……如今,王偉已獲得“中級農藝師”職稱,還被評為“齊魯鄉村之星”。經過多年實踐,王偉探索出一整套適合當地氣候和地質條件的耕作種植技術,幾年下來他的農田比周圍農田增產10%—15%,極大地帶動了周邊農民科學種田的積極性。
黝黑的皮膚,臉上寫滿了滄桑,很難想象王偉是一名“90后”。
文化振興:尋詩何必遠方 打造家門口的網紅
2019年,青島祝茲侯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緒彬在龍庵村流轉土地600余畝、投資6000萬元,建設祝茲侯生態農業園,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打造祝茲侯系列產品,推出祝茲侯旱稻、祝茲侯黑麥粉、祝茲古陶、祝茲古劍等系列產品。當年,僅該項目就為龍庵格村實現村集體增收10萬元以上,為村民增加土地流轉收入近37萬元,同時帶動了村民家門口就業,實現了增收。
陳緒彬(左)在展示陶藝文化作品。
龍庵村所在地域為西漢祝茲古城舊址,祝茲漢文化和陶瓷文化底蘊深厚,陳緒彬作為祝茲漢文化和陶瓷文化傳承人,以發掘和振興地域文化為己任,以青島祝茲侯陶藝民俗文化村建設為切入點,精心打造鄉村文化小院,全力培植陶花源文化部落,以文化振興帶動鄉村經濟振興。如今,祝茲侯陶藝民俗文化村變成了眾多游客體驗漢陶文化的網紅“打卡”地,也讓六汪鎮和龍庵村在“民宿圈”和“漢陶圈”里小有名氣。
生態振興:荒蕪之地變身國家4A級景區
淄博高青蓑衣樊村的“天鵝湖國際慢城”原是黃河沉砂池,一片荒蕪之地。歷經4年艱苦卓絕的自然生態治理,2019年在國內近百個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黃河流域第一個國際慢城,2020年被納入“山東省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2021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泛舟蓑衣樊村濕地。閆立軍攝(人民視覺)
“前些年,我當過村黨支部書記、主任,還考上了常家鎮政府副鎮長,但看到家鄉越變越美,我毅然辭去公職,選擇回村種地。”蓑衣樊村的新農人劉樹海說,“我不后悔自己的選擇,現在,農村天地大有作為!”
回村后,劉樹海用新思維、新視野、新作為振興鄉村,建起了“大蘆湖農莊”,探索實施稻漁綜合種養,將紅船、古窗等紅色文化和鄉村元素融入稻田、荷塘,增加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吸引廣大游客進村尋找鄉憶、鄉愁、鄉味,為家鄉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產業振興注入了強勁活力。
組織振興:扎根基層,讓夢想回歸故土
1992年出生的李呈龍,是日照西湖鎮瞻埠潭村作為優秀人才引進的“娃娃書記”,更是想要憑借孤掌之力讓家鄉破題發展的“夢想家”。
2020年,李呈龍(左)作為優秀人才被招引回村。
回村任職以后,李呈龍決定從挖掘村內旅游資源入手,讓老村“返老還童”。他先是邀請多位專家到村指導居住環境改善,打造水庫邊上的世外桃源,使得村子成功創建為市級美麗鄉村。又將村里的老屋重新規整裝修,發展新型民宿,并朝著“鄉村近郊游”方面努力,將村里打造成集露營、婚紗攝影、寫生等目的地于一體的“樣本村”。
李呈龍告訴記者:“希望更多人回到家鄉發展,如此,我們這個老村才獲得了一種可持續的生命力,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愛學新知識,敢用新技術,有規劃有門路……如今,越來越多的“新農人”活躍在山東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中,為呵護年輕的夢想,山東實施農業實用人才培養計劃,并在全國率先建立新型職業農民職稱制度,有效激勵“田秀才”“土專家”脫穎而出,目前全省已有9063人獲得“新型職業農民”職稱。下一步,將引導城市專業技術人才入鄉兼職兼薪和離崗創業,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返鄉回鄉下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新技術、新理念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交通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新農人”返鄉創業的機遇和空間會越來越廣闊,鄉村振興的藍圖也會更加絢麗多姿。
(海報新聞編輯 曲欣萍 綜合整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