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客戶端
2023-04-26 15:44:04
原標題:山東能源新疆能化:重組整合托舉美好未來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山東能源新疆能化:重組整合托舉美好未來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在祖國的西部邊陲新疆,歷經十幾個春秋,見證了荒漠變“花園”的山東能源人發展之旅。
從2004年開始,原兗礦集團、原山東能源集團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號召,深入烏魯木齊硫磺溝、伊寧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霍城縣……用十余年的不負重托扎根邊疆、產業援疆,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山東國企人的壯美詩篇。
2020年原兗礦集團、原山東能源集團重組整合,以“建設清潔能源供應商和世界一流企業”為愿景的山東能源集團應運而生。
2021年新疆基地拉開重組整合大幕,負責山東能源集團所有在疆產業項目開發建設和生產經營的山東能源新疆能化站上了舞臺中央。披星追月,新疆基地迅速重組整合、不斷優化提升,2022年新疆能化運營的“三礦兩廠”生產項目首次實現全部達產,主要經營業績指標均創開發建設最高水平,前途一片光明。
肩負山能外部開發重要的產業接續、效益支撐和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建設的重任,新疆能化開啟了新一輪開發建設的新征程……
凝聚人心
提振員工的“精氣神”
新疆能化伊犁一礦井田范圍內,有一棵柳樹,是礦井建設之初唯一的地標性植物,一到冬天漫山遍野白雪茫茫,當時進行踏勘工作的建設者,就是靠著這棵樹找到自己的工作地點。
后來伊犁一礦項目建成了,這棵見證了伊犁一礦建設歷程的大樹,也長得枝繁葉茂。
“我們把這棵樹取名為‘守望樹’,寓意‘守望初心、守望相助’”,新疆能化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許海表示,“以此延伸了‘守望樹’關心關愛品牌文化,我們的工會工作者就是這個和諧和美家園的‘守望者’”。
事業成敗,關鍵在人。要想重組整合變得順暢、有凝聚力,如何提振員工精氣神是頭等大事。
2021年11月,山東能源對新疆區域實施重組整合,原兗礦集團和原山東能源集團在疆產業全部由新疆能化管理,其后,新疆能化迅速完成組織機構調整和區域公司本部股權變更,管理融合、思想融合、文化融合縱深推進。
在其中,圍繞人這一關鍵因素,新疆能化堅持“以文化融合助推產業融合”,在貫徹落實山東能源集團主體企業文化基礎上,構建了以“和諧和美 潤澤潤心”為核心理念的“和·潤”企業文化體系,“守望樹”關心關愛正是該體系的特色品牌。
并且自區域整合以后,新疆能化健全完善幫扶體系,走訪、慰問長病和困難職工,發放慰問金,并持續開展“我為職工辦實事”活動——提高職工食堂飯菜質量,提升了職工舌尖上的“幸福指數”;推動硫磺溝煤礦昌吉職工生活基地建設,解決了職工心坎上的“現實難題”;開展歌唱比賽、安全生產趣味運動會、籃球賽等文化活動,增強團隊協作能力,促進了職工全面健康發展。
以“守望樹”為代表,新疆能化陸續打造了“天山雪蓮”黨員先鋒、“小白楊”青年發展、“石榴籽”民族團結等特色品牌,企業影響力、職工凝聚力、隊伍攻堅力顯著提升。
尤其是針對創新的主力,新疆能化引進TRIZ理論創新方法,在青年技術人員中開展“創新促發展、方法添活力”創新方法推廣應用活動。
“我們團隊的口號是:年輕沒有失敗,青春綻放光彩!”去年5月17日,剛成立不久的“完煤”創新團隊組團亮相山東能源集團新疆能化官微,響亮地喊出團隊口號,對外發布團隊理念和目標。
“職工創新、組團進行”,這是結合TRIZ理論創新方法,新疆能化工會組織和共青團組織聯合生產技術部門共同行動,探索職工創新發展、激活青年發展活力的新嘗試。
“我們將根據公司黨委對職工創新工作的部署,密切跟蹤每支創新示范團隊的活動進展情況,適時聘請專家進行一對一創新項目輔導,舉辦創新方法大賽和技術項目評選等活動進行表彰激勵”,許海表示,“努力培養出一批能夠滿足企業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涌現出一批能夠解決企業實際難題的職工創新成果,助推新疆煤化一體綜合發展基地建設發展”。
得益于前期的努力,如今新疆能化職工創新成果頻現、創新的意識不斷提高——在中國創新方法大賽新疆賽區,新疆能化取得了1個二等獎、4個三等獎的好成績,并榮獲優秀組織單位,且自重組整合以來已有289項職工創新項目被自治區評為“優秀創新成果”。
文化能凝聚人心,但就調動員工積極性而言,文化所能起到的作用還需要一些“硬”基礎來支撐。
“讓員工享受到企業發展帶來的紅利”,談及重組整合之后如何調動員工積極性,新疆能化伊新煤業黨委書記劉長春表示提高員工的收入、待遇必不可少。
“去年,我們員工收入有20%左右的提升,今年還會繼續提升,不僅如此,我們還將改造員工宿舍,并申請開通班車”,今年伊新煤業為提高員工幸福感規劃并實施了諸多民生實事。
文化的融合影響、收入待遇的提升,以伊新煤業為代表的伊犁礦區員工戰斗力隨之增強——煤炭產能持續釋放,伊犁一礦、伊新煤業2對礦井今年一季度煤炭產量477.65萬噸,同比增加23.61萬噸,基本具備年產2000萬噸能力。
乘著如此良好的勢頭,今年新疆能化將深入落實山東能源集團“31789”優秀年輕干部培養工程,建立“能上能下”機制、試點“璞玉計劃”、啟動外引人才、制定《“大學習、大培訓、大調研、大提升”活動方案》并實施,這無疑讓山東能源集團的新疆基地建設更穩固。
主業精強
產業鏈條不斷完善
區域重組整合不是簡單的機構和人員調整,而是從戰略高度提升企業整體功能,對區域企業進行優化組合。
換言之,新疆能化在前期的重組整合過程中,除了關注人這一關鍵因素,產業、資源的整合同樣至關重要。
關于這一點,在山東能源集團2022年工作會議上,山東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偉就強調,發揮區域公司總協調作用,以煤礦建設開采和煤炭產業鏈上下游為主,承擔投資、管理、關系協調、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做好資源獲取、兼并重組、科技研發等工作,“一家優秀的企業,擁有資源固然很重要,但整合資源的能力更重要”。
按照山東能源集團的整體要求和部署,新疆能化全力優化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產品結構和資產結構,實現主業精強發展的良好開局,并且抓好在產項目運營管理,加快新建項目建設投產,努力開啟新疆基地新一輪開發建設新征程。
前文提及的伊新煤業,2022年其兩次產能核增以及與新天煤化工高效聯動恰是新疆能化實現主業精強,產業由小到大的具體代表,也是新疆能化整合資源能力的體現。
伊新煤業于2009年6月開工建設,2018年11月轉為生產礦井,主采煤層剩余可采儲量為9.38億噸,為良好的動力用煤和煤化工用煤,設計生產能力600萬噸/年。
重組整合以來,伊新煤業積極落實上級決策部署,保持定力、擔當作為,搶抓自治區優質產能增產增供的歷史機遇,2022年6月9日取得750萬噸產能核增批復,2022年12月6日再次取得900萬噸產能核增批復,并且在2022年2安2撤1縮面的生產緊張局面下,實現原煤產量792萬噸,創建礦以來最高水平,有效保障了新天煤化工和當地民生用煤需求。
“相比之前設計的產能,如果伊新煤業能達到一年900萬噸產能,就相當于在沒有增加成本的基礎上,新增了一座300萬噸產能的礦井,這對提升伊新煤業影響力而言,意義深遠”,伊新煤業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黃其文表示,之所以伊新煤業能夠在2022年多次產能核增,除了保供等重要機遇,重組整合后,山東能源集團世界500強的品牌影響力在關鍵時候起到了作用。
煤礦建設開采工作的不斷向好,讓新疆能化在打造煤炭產業鏈上有了更多的資源選擇,并打造了“伊新煤業、伊犁一礦+新天煤化工”這一“煤炭+煤制氣”產業鏈。
2022年首次實現年度達產的新天煤化工2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是世界最大單體煤制天然氣項目。
“買方市場沒有同行”,提及之前的行業現狀,黃其文表示,新疆各個礦區生產的煤炭資源主要在當地市場銷售,因為產量較高且外運比較困難,所以各個礦區生產的煤炭基本上是互相攀比低價格,而新天煤化工項目的出現不僅讓伊新煤業所生產的煤炭資源有了固定的銷路,也延長了煤炭產業鏈條。
針對煤制氣所需的原料煤對成塊率有很大的要求,面對塊煤率的難題,新疆能化對煤炭開采運輸的所有環節進行梳理,從開拓布局到轉載再到皮帶運輸,每一個環節,都有工藝創新和系統革新,避免了煤炭在生產過程中的破碎,經過設計優化,讓塊煤率從43%提升到80%以上,攻克了制約塊煤率的難題,實現了保供煤從量變到質變的突破。
如今從伊新煤業、伊犁一礦運出去的煤炭資源在伊犁新天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清潔化轉換產生的潔凈天然氣源源不斷送往浙江,按達產量計算,去年輸送量約占該省年用氣量的10%左右。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今年3月23日,新疆能化舉行80萬噸/年煤制烯烴項目暨一期1000萬噸/年四號露天煤礦項目開工奠基儀式。
項目建成后對加快推進新疆能化“煤化一體綜合發展基地”建設,進一步釋放煤炭優質產能,保障能源穩定供應,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化發展,積極打造全國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能源企業,資源是發展根基,產業板塊的不斷壯大、資源的整合利用讓新疆能化在短時間內發展質量穩步提升,這一點可以通過數據得到驗證——2022年新疆能化主要經營指標實現“四升一降”,煤炭產量升至2046.53萬噸,化工產品產量升至106.71萬噸,營業收入升至68.74億元,利潤總額升至21.82億元,商品煤成本降至143.08元/噸,均創開發建設最好水平。
當前,新疆能化正從山東能源集團發展全局高度審視新疆基地工作,推進“存量優化、增量跨越”,隨著一批批重點項目相繼開工,一批批新到崗的員工加入新疆能化隊伍,新疆能化發展質量成色也越來越高。
以人為本
“智能”引領高質量發展
深入地下幾百米深的礦井,人員、車輛往來不斷,如何保持礦井的正常有序運轉?以前或許靠著各項規章制度來管理,現在智能礦山建設讓這項工作輕松了許多。
走進伊新煤業智慧礦山指揮中心,大屏幕上各項數據不停“跳動”,工作人員坐在操作臺前緊盯著大屏幕,時而輕點鼠標遠程操控,時而下達指令協調生產,助力井下生產。
借助智慧礦山智能控制中心,伊新煤業員工在井下可通過手持機錄入隱患、拍照取證,安全云平臺則自動將隱患下發至責任區隊,通過終端可隨時查看,確保隱患及時整改。
智能化煤礦代表了煤炭工業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代表著先進產能、先進工藝,是防范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也是新疆能化落實“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體現——減少了井下采掘人員數量,也減少了安全風險,同時提高了工作效率。
3月21日,山東能源智能化高效礦井建設現場推進會在新疆能化伊犁一礦召開。
“各級組織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以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少人無人,精簡井下作業人員,大幅消除安全隱患,從根本上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會上,山東能源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偉對伊犁一礦礦井智能化建設給予充分肯定,并要求全面建成“安全、綠色、智能、高效”四型礦井,圍繞“155、277、388”任務目標,搭建綜合管控平臺,開展五大系統智能化煤礦建設,做強六強支撐保障運行,找準主攻點、著力點,靶向發力,切實把智能化高效礦井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作為國家發改委在新疆地區核準的第一座年產千萬噸井工礦,伊犁一礦是山東能源5處智能化引領示范型礦井之一。
近年來,伊犁一礦圍繞“安全、綠色、智能、高效”礦山建設思想,堅持“重裝大型、智能高端”,全力建設一井、一面、年產千萬噸的單班百人礦井,在組織領導、裝備配套,工藝創新、隊伍建設等方面創造了良好的經驗。
伊犁一礦建成的“5G+可視化遠程控制”1503E智能綜放工作面,首創“12階段”自動跟機作業采煤工序,工作面實現了自動跟機移架、采煤機記憶截割、三角煤自動截割、刮板輸送機煤量預警及“兩硐一放”自動放煤等功能,日產突破4萬噸,單面即可年產1000萬噸。
同時,伊犁一礦還建成“UWB精準定位+智能終端”輔助運輸系統、搭建“按需供風+分析決策”通風系統、“數據共享+模型展示”地質保障系統,提升了礦井安全水平,通風、壓風、供電、排水等固定崗位實現無人值守、實時監測和遠程控制,累計減少崗位工55人。
以山東能源智能化高效礦井建設現場推進會為契機,伊犁一礦正加速從智能化引領示范型礦井邁向“155”引領型智能礦山。
“下一步,我們將在采煤機規劃截割、工作面自適應跟機、液壓支架支護狀態自適應調整、‘5G+AR遠程可視化采煤系統’等方面不斷探索實踐,打造‘自主割煤+無人跟機+智能決策’的高級智能化采煤模式”,該礦副總工程師、綜放工區區長齊殿新說。
目前,從伊犁一礦、伊新煤業到準東四號露天礦項目、80萬噸烯烴項目、硫磺溝煤礦瓦斯發電項目,智能化建設已在新疆能化在產項目、新建項目中廣泛布局,這不僅助力新疆能化安全高效生產,也拉升了新疆能化發展的未來,讓“十四五”發展目標——建設低碳綠色產業一體化綜合發展基地、山東能源集團外部開發重要的產業接續、效益支撐和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得以加快。
“重組整合后的新疆能化,2022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讓我們對‘十四五’末年產值達到500億元、煤炭產能突破5000萬噸的發展目標十分有信心”,作為新疆基地重組整合的重要親歷者,新疆能化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許海表示,“超340億噸的煤炭資源儲量、百年以上的服務年限,‘十五五’末年產值1000億元的預期,新疆基地未來可能是山東能源打造‘建設清潔能源供應商和世界一流企業’的最重要的基地之一”。
人生,最美的風景一直在路上,歷盡荒蕪迎來繁花似錦,經歷風雨迎來美好無限,這句話恰描繪著不遠萬里來到新疆建設的山東能源人。
截至2022年底,新疆能化擁有煤炭資源儲量343億噸,累計在疆投資380億元,資產總額193.35億元,從業人員超4500人,帶動當地產業鏈條就業超30000人,這是山東能源新疆建設者前期不懈奮斗取得的碩果,也預示著新疆基地在重組整合后有著更大的作為。
(大眾日報客戶端通訊員 馬磊 報道)
責任編輯: 李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