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3-03-13 10:55:03
原標題:2023濟南文促會社區(qū)書法學院第一講?? 徐行健分享中國書畫的“筆精墨妙”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2023濟南文促會社區(qū)書法學院第一講?? 徐行健分享中國書畫的“筆精墨妙”
來源:海報新聞
三月春風暖,陌上花正開。3月上旬,一堂生動的“如何讀懂中國書畫”的主題講座在濟南市歷城區(qū)洪家樓街道辦舉行。
山東省第九、十屆政協(xié)委員,山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高級美術設計師徐行健,圍繞“從‘通感論’到‘三要素’”“線條魅力何在”“毛筆的表現(xiàn)力”“線條的‘三感’”“力度與節(jié)奏”等角度,生動講述中國書畫的“筆精墨妙”,轄區(qū)近50名書畫愛好者前來現(xiàn)場聆聽,近距離感受延綿千年的中國書畫藝術魅力。本次活動由濟南中華文化促進會副秘書長徐從芬主持。
本次活動由濟南中華文化促進會社區(qū)書法學院、濟南市歷城區(qū)文化和旅游局、洪家樓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主辦,山東軌道交通勘察設計院承辦。
年近80歲高齡的徐行健先生是泰安人,高級美術設計師、研究員、畫家、書法家、中國家紡產品設計中心主任、總設計師、瑞典NCS大自然色彩協(xié)會中國地區(qū)特約設計師、濟南大學等多所研究院校客座教授、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編委、濟南美術家協(xié)會顧問。系山東省第七屆人大代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山東省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他以濃厚的學識修養(yǎng),撰寫美術評論、設計論文數(shù)十篇,發(fā)表于各種學刊、核心期刊,并著有專著《在限制中顯示才能》等。
近二十年來,他專注于書法、國畫研究。堅守“中國畫是線的藝術”,從理論到實踐刻苦鉆研“書法入畫”,在繼承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出大量線寫意作品,參加各種書畫展覽并獲好評。其獨特風格,受到業(yè)內人士高度贊揚,至今已有數(shù)十家媒體報道。著名學者、教授宋遂良稱贊其畫“高雅、素凈、簡潔,有一種貴族氣和悲劇美。”著名作家、《大眾日報》“豐收”副刊原主編趙鶴翔評價稱“清峻通脫,骨鯁磷殉、孤傲高潔。”著名文學評論家、教授袁忠岳則稱其“人和牡丹,傲然而默。詩情畫意,筆如刀刻。”
書畫同源
作品美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真正讀懂中國書畫需要長期修煉,期待我的講座能為各位打開大門,從一開始就明白中國書畫是什么。”講座伊始,徐行健先生以平和、溫厚的語調,循循善誘地講述和分享。
他認為,書法、繪畫和文學是相通的。按錢鐘書先生的“通感論”來講,人們在形容書畫、音樂和文學時常常用同樣的形容詞,這充分說明三者是能夠融合在一起的。如果說語言是文學的藝術,中國書畫則是線條的藝術。具體來講,中國書畫是毛筆線條的藝術。很多人因對這個問題不明確,對中國書畫的優(yōu)劣就看不清楚,因為他找不到書畫的核心。線條是最最重要的,是鑒別書畫作品好壞的一個標準。可以說,中國書畫在世界藝術之林中有別于其他藝術的最大特點就是線條。西畫特別是油畫講究色彩,是用面、明暗來塑造形體,而中國書畫從4000至6000年前書畫文化起源時,最初就是線條。
中國畫來源于中國書法,沒有中國書法就沒有中國畫,所謂書畫同源,即來源于此。“中國畫畫好了,落款都用寫,如齊白石落款‘白石老人寫’,黃賓虹落款‘賓虹寫’。中國畫是用中國書法的線條寫出來的。”
徐行健先生認為,中國書畫的源頭是儒家、釋家、道家三家。這是哲學范疇的,是中國哲學的精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至圣先師”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認為“悠悠萬事,唯此為大”,終其一生目標是復周朝的禮制;道家來源于老子道德經,在修身養(yǎng)性方面主張不要自我,要悟,感悟這個世界;佛家智慧是冥想、冥思、面壁,從印度傳到中國,受道家思想成為禪,慧能。
“儒釋道有一條是一樣的,三家在美學的追求上,即在審美上是一致的,追求自然美,崇尚自然美學。孔子‘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逝者如斯夫’都是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道家主張上善若水,順其自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佛家對山,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有了文化修養(yǎng)以后,又不是山又不是水。中華民族文化百家爭鳴,唯一一致、崇尚的是自然美無限。自然美學,無論是文學、繪畫、音樂,還是其他藝術,最高境界是超凡入圣,天人合一。”徐行健說,書法美,是以自然美為要求,書法繪畫的美就是自然美,符合自然的美是最基本的審美。“符合自然美的因素,有很多種形式,如意象、具象、抽象的,再簡單點兒就是有夸張,有變形的,但是他們的根源都是來源于自然,真正好的抽象也是來源于自然。”
探尋中國書法藝術起源
明晰“書法是線條的藝術”
“從書法的源起追溯,我們都知道甘肅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彩陶上的旋渦紋、水紋等完全是用毛筆畫出來的,六七千年前可能是用其他工具的話,現(xiàn)在看有些是用中鋒,說明可能當時就有了毛筆,但是沒有實物發(fā)現(xiàn)證實,所以學界沒有定性。到甲骨文時期,3000年前是用錐子、刀和毛筆來畫,至此我們的象形文字就確立產生了。”徐行健說,我們的畫和文字一開始都是象形,所謂書畫同源,就是都來源于象形,甲骨文的誕生代表著中國漢字的誕生。
書法發(fā)展經歷了青銅時代、金文時代、漢隸時代,李斯創(chuàng)立了小篆,但是隨著時代發(fā)展,用篆書書寫公文傳送太慢,為了更有效率更實用,慢慢改造成隸書。隸書產生一段時期以后,為了追求美,“波折立,八分出”,有了蠶頭燕尾,有了波折后就產生了八分書,隸書的最后期就叫八分。
“現(xiàn)在很多人弄不清為什么隸書又叫八分書,八分是隸書的后期產生了波折。波折一立,八分書就出現(xiàn)了。”徐行健認為,這還不算是書法藝術,所謂藝術是拋去它的實用功能,高于實用。
真正出現(xiàn)書法藝術是在什么時期呢?徐行健表示,書法藝術產生于魏晉時期,王羲之把中國漢字真正提升為單純的、純粹的藝術品去欣賞。“王羲之為什么是‘書圣’,不僅因為他寫得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把中國書法創(chuàng)立成藝術。”
為什么說書法美學以自然美學為基礎?“形容一個字的好壞,王羲之的老師衛(wèi)夫人說,‘橫’如千里之陣云、‘點’似高山之墜石、‘撇’如陸斷犀象之角、‘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鈞弩發(fā)、‘鉤’如勁弩筋節(jié);梁武帝贊美王羲之書法‘龍?zhí)扉T,虎臥鳳闕’,書法筆力遒勁,字勢雄逸;蔡邕書法的秘訣有兩句非常重要,‘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都是說書法要符合大自然生命的規(guī)律,要像大自然生命一樣有生命力,作品才是好的。這就確立了中國書法要有筆力,線條要符合自然規(guī)律。”徐行健表示,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書法是線條的藝術。評價一個書法的好壞優(yōu)劣,就是看線條美不美。
三個標準評判線條之美
線條有力作品才有生命力
線條美不美有何評判標準?無論是中國書法還是繪畫,線條美不美主要有三個標準:一是力量感,沒有力量感就沒有精神,現(xiàn)在講筆墨精神,有了力量感才有筋骨:二是節(jié)奏感,也就是符合大自然的生長規(guī)律,如樹木生長冬藏春發(fā),像人走路有快有慢;三是立體感,就是中鋒,沒有中鋒就沒有力氣感。
徐行健現(xiàn)場展示執(zhí)筆方法,“執(zhí)筆方面按照蔡邕的說法,毛筆的筆鋒永遠在線條的中間走,現(xiàn)在很少有書法家能夠做到,側鋒盛行。在行筆過程中提按折轉筆尖都在中心,只有中鋒用筆,線條的力量才能均勻有力。繪畫勾線是中鋒,皴法和上色可以用側鋒。自然界所有的生命都是中鋒長起來的,一個點就是生命的起源,然后生長出橫和豎。”徐行健說,唐太宗贊美王羲之的書法就是贊美他的力量感,批判無力的書法,號召大家都學習王羲之的書法。
“現(xiàn)在的問題是沒有標準去評判書畫的好壞,啟功強調結體,是在特定時期提出的,但是結體好了線條無力,還是沒有生命力,空有其表,就像一個人穿的衣服再漂亮,自己體格不行,也不能撐起來。”徐行健以“人民的藝術家”——齊白石為例,認為他畫蝦,逼真、靈動的水墨效果外人很容易學會,最難學的是線條。“齊白石最好的東西是線條,有幾十年的功夫。有時我們欣賞的是表面、形式、結構上的東西,齊白石從小就是雕花木匠,然后拿毛筆,最后跟包括康有為、包世臣等很多名家都公認的清朝線條大師何紹基學習。“何紹基的書法融合了金石線條的特點和二王、顏真卿、米芾書寫的線條特點,把金石味和書寫味融合的很好,線條表現(xiàn)力在歷朝歷代我認為也是最高的。”徐行健說,何紹基作品融合了歷代書法繪畫中最好的線條,筆筆中鋒、筆筆有力、力透紙背。齊白石二十多歲時,最開始的老師都是何紹基的粉絲,所以齊白石受何紹基影響很深。
“書法是世界藝術中的高峰,雅俗共賞。有西方美學家說,中國人發(fā)現(xiàn)了世界萬物最本質的東西,總結了一個線,這個線是用毛筆畫出來的。毛筆是軟的,西方沒有軟筆所以無法產生書法藝術。”徐行健認為,中國毛筆是第五大發(fā)明,正是有了毛筆才有了中國書法線條的豐富表現(xiàn)力,如煙云難畫,只有毛筆才能畫出來。
“研究中國畫的線,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看中國書畫就是看線,研究線用什么樣的品格來呈現(xiàn),是否符合自然美,符合生命的本體意識,符合生命的規(guī)律、自然的運動。顏真卿《祭侄文稿》體現(xiàn)了生命的感悟,是情緒發(fā)泄,含憤怒惋惜,是中國書法最具有生命力的經典之作。”徐行健認為,宋代以后,有一兩百年間書法出現(xiàn)了落后,因為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是在繼承王羲之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后世都跟風創(chuàng)新,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審美,認為創(chuàng)新就是好的,忽視了沒有繼承哪有創(chuàng)新。所以宋四家以后書法的墜落都是因為過于創(chuàng)新,趙孟頫力挽狂瀾,運用官職撥亂反正,他要復古,復古到二王,挽救了中國書法而且把中國書法藝術推向了新的高度,“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用筆就是線條,用筆只能越來越好,不能減弱。
用筆體現(xiàn)的就是線條,用筆具體到技法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執(zhí)筆,執(zhí)筆一定要正確,不能亂來,執(zhí)筆可以根據(jù)個人情況稍加變化,但是最基本的是五指執(zhí)筆法“擫(yan)押鉤格抵”。(拓展:擫:用拇指的第一節(jié)指肚緊貼筆管內側,力量朝右上方,拇指關節(jié)捻動筆桿向外稍彎。押:用食指的第一關節(jié)緊貼筆桿的外側,與大拇指配合起來,將筆桿捉住。鉤:用中指的第一、第二節(jié)彎曲如鉤地鉤住筆桿的外側。格:用無名指的指甲根由內向外頂住筆桿的右外側,把中指鉤向內的筆桿擋住,而且向外推著。抵:小指緊貼無名指,依托在無名指的下面,不接觸筆桿。無名指力量小,不能單獨推著中指的鉤,還要小指托在下面,加一把勁。執(zhí)筆方法十分重要,怎么舒服怎么拿筆是寫不好字的。口訣:大指食指對著捏,中指向里頂勾天,無名指頭向外頂,小指幫忙不要歇。指實掌虛虎口開,腕平掌豎筆直立。)從二王到顏真卿,整個唐朝一直沿用下來。
二是用筆法,起筆、運筆,總結起來八個字“逆入平出,回峰轉向”(拓展:郭沫若以“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為學書執(zhí)筆8字要訣。)。逆入平出就是中鋒,太極筆法,體現(xiàn)的就是生命永遠生生不息,首尾相接,生命延續(xù),生命的律動就是要求回峰轉向。
結體則與個人、與時代息息相關,有個人風格、時代風格、時代精神。
講座中,徐行健為大家推薦了幾本書,有描述中國文化脈絡的李澤厚的《美的歷程》、 宗白華的《美學散步》、錢鐘書的《談藝錄》、熊秉明的《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何慕文的《如何讀中國畫》,書法和哲學聯(lián)系,可以再讀一下《美學史》。
“熊秉明在法國教了十幾年中國書法,他說中國書法是哲學中的哲學,中國書法包含了全部中國哲學中最高的意識,最高的境界。中國書法是‘核武庫’,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所有的藝術都能從中汲取能量,創(chuàng)造出新的藝術。”徐行健認為,中國書法在歷史上的繁榮是傳承與超越的合力之果,在當今時代的退步只是暫時的,應是一代超越一代,他對中國書法藝術未來的發(fā)展充滿信心。
講座最后,徐行健又打開電腦屏幕,從魏晉風骨到大唐楷書、宋明清書畫,列舉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懷素《自敘帖》、米芾《苕溪詩帖》、趙孟頫《膽巴碑》、晚清書法家何紹基作品、“當今草圣”林散之作品、齊白石篆書《花好月圓》等名家名作,一一分析得失,詳加點評。徐行健由淺入深、扣情引趣、寓樂品美,詳細解密中國書畫線條藝術,獲得了與會者一致好評和贊賞。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