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濰坊晚報
2022-12-28 10:14:12
原標題:講好濰坊故事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來源:濰坊晚報
原標題:講好濰坊故事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來源:濰坊晚報
文化是一個城市發展的自信。12月27日,參加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的部分委員圍繞非遺人才培養、愛國文化傳承平臺等方面展開討論,講好濰坊故事,傳播好濰坊聲音,不斷提升我市文化軟實力。
┬文/圖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燕 黃萬勇 馬宇琪
王永訓委員
加強非遺人才培養
與隊伍建設
觀點:如今,越來越多非遺文化項目進入課堂、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生活。但是,非遺教學在校園的全面鋪開,單憑非遺傳承人的力量很難實現,如何將非遺技藝有效地轉化成教學行為,有一定的難度。
建議:學校可借助專業技術力量,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非遺傳承人進校園,進行座談交流,普及優秀非遺項目的藝術起源與發展等。可邀請非遺項目傳承人對美術學科教師進行非遺知識和非遺技藝的全面培訓。所有進入教師培訓的非遺項目需要經過精挑細選,除了要具備文化特色,更要具有實操性,適合進入中小學校美術課堂,同時易復制,才能由點及面,更好推廣開。此外,還可以把進校園培訓教師的模式,用于社區、鄉村非遺人才隊伍建設上,搭建平臺,讓人人參與文化傳承,文化成果人人共享。
張洪升委員
成立愛國文化傳承平臺
觀點:我市紅色文化資源豐富,近年來,各區縣紛紛將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推動全市文化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探索出了一條條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道路。紅色文化是深厚的寶藏,要加強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
建議:由組織或宣傳部門牽頭,挖掘當地紅色事跡、人物等,宣傳紅色旅游景點文化,促進旅游業務的開展。組建紅色文化宣講團,吸收具有愛國熱情及講演能力的各界人士作為宣講團成員,利用業余時間開展宣傳活動。充分利用街道、社區作為宣傳平臺,定期宣講,既開展了愛國主義教育,又可以作為不同群體的“思政課”,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素養和政治覺悟。
朱邦輝委員
挖掘保護紅色
“渤海走廊”文化遺產帶
觀點:紅色“渤海走廊”作為1941年—1943年抗日戰爭最艱難時期,我黨在濰坊沿海地帶開辟的一條秘密交通線,肩負著從招遠金礦向魯中和中央運送黃金的重任,架起了膠東根據地和延安往來的“紅色生命線”。紅色“渤海走廊”是革命先烈留給濰坊人民的一筆紅色財富。
建議:深化革命文物系統研究,依托黨史館、文博場館等機構,開展革命紅色文化研究、闡釋,促進革命文物“用”起來,“活”起來。搭建平臺促進利用,形成特色鮮明的革命文物展示利用體系,采取共建共享、因地制宜的方式打造一批紅色展館,形成各具特色的革命文物展示平臺。成立濰坊市紅色“渤海走廊”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示范區建設的綜合協調、統籌調度。發揮文物保護委員會各成員單位、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制和相關縣區職責,全面開展創建工作。
梁景宏委員
樹立濰坊國際新形象
觀點:今年我市成功創建為“東亞文化之都”。這一重要成果為我市增添了一張含金量十足的世界級文化名片。我市應該把“東亞文化之都”作為事關濰坊發展的長遠戰略,講好中國故事“濰坊篇”,帶動濰坊國際影響力全面提升。
建議:將“東亞文化之都”建設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重點工作,作為推動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保持強力推進態勢。將濰坊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廣泛運用到城市建設與更新,豐富“東亞文化之都”建設內涵。以“東亞文化之都”為載體,發揮濰坊作為世界風箏都、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等城市文化品牌優勢,策劃組織各類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主題文化交流活動。加力做好“文化+”的大文章,把優質文化資源轉化為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載體。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