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2-09-23 09:32:09
原標題:華崗在山東大學
來源:齊魯晚報
原標題:華崗在山東大學
來源:齊魯晚報
□韓凌軒
1972年5月17日,華崗校長在濟南逝世,至今整整50年了。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與歷史學家、新中國無產階級新型大學——山東大學的掌門人華崗早逝,是山東大學無法彌補的重大損失!50年后的今天,山大人憶起此事,仍然心痛不已!
華崗任山東大學校長實屬偶然。原來,1948年3月,華崗與何其芳從延安騎馬前往中央工委所在地河北省西柏坡的途中,不慎從馬上摔下來,摔成腦出血,經中央批準,他先在上海治療,待病情有所好轉后,想到在上海工委撤退前兩個月組織曾決定讓他在香港工作一事,便設法攜家人秘密乘船前往香港。1949年9月病情基本好轉后,華崗一家乘“科隆號”前往上海,準備從上海乘火車去北京,出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長。因國民黨轟炸吳淞口,上海不能靠岸,輪船只好駛往青島登陸。到青島后,華崗一邊養病,一邊等待上級分配工作。
“1950年春經青島市軍管會批準,華崗同志被選為山大校務委員會主任,相當于臨時校長。次年3月,山大與華東大學合并,華崗同志由政務院委任為新山大的第一任校長兼黨委書記。”此前,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向中共中央報告,請求任命華崗主持山東大學的工作。“周恩來同志打電話詢問正在青島養病的華崗本人的意見,華崗馬上并愉快地接受了這個新的任務。”至1955年8月,華崗校長在山東大學主持工作將近六年。
華崗校長雖然在山大主政時間不長,但是,他對山東大學的發展所做出的杰出貢獻,卻永遠彪炳山大史冊,令山大人久久不能忘懷。
開設政治大課
華崗出任山東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與新中國成立后山東大學第一任校長的時候,正是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向新民主主義社會全面大轉型的時候。在這個文化大轉型中,大學,既有自己被新文化型鑄,同時又身負推動國家文化大轉型的雙重任務。華崗對于建設新型大學、推動國家文化轉型的雙重歷史重任,有著高度的自覺與自信。華崗認為,要建設無產階級新型大學,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舊社會留下來的大學教授們與新參加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師們進行思想改造,幫助他們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與人生觀。這是建設無產階級新型大學的關鍵所在,也是設立政治大課的目的所在。
政治大課由劉禹軒、陳碩、向陽三人組成工作組,主講人是華崗校長,也間有其他校領導講課。講課場地在學習館、文學館后面的廣播站廣場。講課時,工作組三人在講桌前面擔任記錄。課后整理成文,由華崗校長過目后,登在《山大生活》報上(后來改為《新山大》報),《山大生活》報名就是華崗校長題的。政治大課還設一位秘書,由校長辦公室副主任孫思白擔任,職責是講課前發布通知、場地安排與課后收集討論的意見。
政治大課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50年1月到1952年9月,主要講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與《社會發展史》等,偏重于政治理論、世界觀、立場觀點方面。第二階段從1952年到1955年,主要講唯物辯證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偏重于思想教育與認識論、方法論方面。政治課秘書孫思白回憶當時的情形說:“聽課的人,不僅有本校師生,也有外單位的人結隊而來,校園里常常擠滿了車輛和人群。開始在小禮堂,后來大多數在文學館后一個廣場上,每次聽眾總有三四千人,真是極一時之盛……華崗講課,理論的闡發與現實思想結合得好,再加上他那流暢的口才,確實娓娓動聽,引人入勝。他所講的一切,我不敢說無半點失誤,但就當時渴望學習的人說,都感到滿足,對剛剛邁入新時代的師生的覺悟提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延攬優秀人才
華崗在職期間,盡力大量延攬優秀人才與著名教授,加強學科建設,創建以“文史見長”的山東大學第二個黃金時代。華崗校長認為:“著名的大學主要關鍵是靠有一批學識深厚的著名教授”,這是華崗高等教育思想的核心觀念,也與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1931年11月就職演說中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高等教育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1951年春,山大文史系分為中文系與歷史系。歷史系楊向奎向華崗校長“建議聘請顧頡剛、童書業、趙儷生等人任教授,顧因為交通困難以及其他原因沒有到校,童、趙兩位在開學前都來了。華崗校長還先后請了黃紹湘、黃云眉、吳大琨等人任教授,再加上從齊魯大學合過來的張維華、莫東寅等人,歷史系教授最多時有15人。當時歷史系的師資力量不但在山大各院系中是最強的,就是在同類院系中也是排在前列的”。筆者1956年8月考入山東大學歷史系時,復旦大學歷史系還請我系王仲犖教授去講魏晉南北朝史課,足見山東大學歷史系在全國重點綜合大學中的地位之高。
當時,中文系“陸、馮、高、蕭”四大著名教授中的陸侃如、馮沅君夫婦都是一級教授,1947年加盟山東大學。高亨教授是先秦典籍研究權威,1953年加盟山東大學。蕭滌非教授是全國首屈一指的杜甫研究權威。
著名學者、《文史哲》現任主編王學典說:“大學校長最主要的職責當然是延聘人才,特別是一流人才。華崗主持校務時的山東大學,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已經做到了這一點,那時文史兩系堪稱名士如林,大家濟濟。其中陸侃如、高亨、蕭滌非、馮沅君、殷孟倫、丁山、楊向奎、童書業、張維華、鄭鶴聲、王仲犖、趙儷生、黃云眉等都是當時中國學術界的精英,他們共同托起讓后人艷羨的山大文史研究的‘黃金時代’。”
華崗校長在主政山大不到六年的短短時間里,創造了山東大學發展史上第二個黃金時代,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貢獻。華崗創造了山大發展史上一個時代,影響深遠。人們一提到山大,就會想起文史見長,這幾乎成了山大的一張名片,風行了幾十年。
培育特色學科
華崗校長在主政山大期間,還培育了特色學科,這是他振興山大、澤被后世的又一杰出貢獻。華崗認為“一個學校的綜合實力和規模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從實際出發,辦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華崗校長與兩位副校長等一起構建山大發展的藍圖。他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提出‘文史見長,加強理科,發展生物,開拓海洋’,奠定了山東大學的學科基礎。”
華崗任山東大學校長后,堅持邀請原山大生物系教授、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童第周辭去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的職務,任山東大學的副校長”。“童第周任副校長期間,以自己極高的學術水平與廣泛的社會聯系,為山東大學招聘、培養了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特別是利用自己兼職中科院海洋所的機會,擴大了兩單位之間的人員與學術交流,提高了原山東大學海洋生物專業的學術水平,為形成山大的海洋特色作出了突出貢獻。”
1958年10月,山東大學從青島遷濟南后,以原山東大學的海洋生物系、海洋系、水產系為基礎,在原山東大學青島校園建立了山東海洋學院,后發展成為與山東大學同為國家教育部直屬的國家重點大學的中國海洋大學。這是華崗校長大學建設要有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學說結出的豐碩果實,也是對中國高等教育作出的杰出貢獻。
批準創刊《文史哲》
華崗是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對于把中國資產階級舊學術轉變為無產階級新學術有著高度自覺,所以當歷史系主任楊向奎教授提出創辦《文史哲》的建議后,華崗校長當即就批準了。
楊向奎先生從自身的經歷中深知學術刊物對培養人才極其重要的作用。他曾參與顧頡剛主編的著名刊物《禹貢》的工作,并在上面發表論文,因而成名。楊先生曾經不止一次地給筆者說:“編輯是最有意義的工作,他可以培養人才,發現人才,對于中國的四化建設,作出直接的貢獻。編輯是伯樂,千里馬有待于他們的培養和發現。”他還說:“社會科學的刊物好像自然科學的實驗室,沒有刊物的學校與研究機關,研究成果無處發表,得不到學術界的評價與支持,這種成果也就永遠得不到檢驗的機會,結果會枯萎了。可以說刊物是培養學術的泥土,沒有刊物,就不會有學術。”《文史哲》創刊后,華崗任《文史哲》雜志社社長。“每期文章他都親自審定,通讀一遍。每次開常務編委會前,都聽取我們對稿件初審的匯報,同時也對送審的稿件提出修改意見;為了趕上出版時間,他往往連夜突擊改稿。”他通過《文史哲》的工作,鼓勵老教授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批判資產階級唯心史觀,聯系自己的學術思想,重新研究中國古代文化遺產。均為一級教授的馮沅君、陸侃如夫婦,“從1955年開始,對30年代出版的《中國文學史簡編》進行了逐章逐節的審閱修改,作了大幅度的剪裁、增補、改寫。修改稿曾以《中國文學史稿》的題目在《文史哲》上連載了十八期,后又整理成《中國文學史簡編》修訂稿,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全國杜甫研究權威蕭滌非教授的名著《杜甫研究》也在《文史哲》1955年第4—7期連載4期,《文史哲》1957年第5期發表蕭滌非教授的《〈杜甫研究〉下卷引言》,《杜甫研究》被稱為學術史上的一座豐碑。
華崗還非常重視《文史哲》對學術界年輕人才的培養,他“提出一個編輯原則:盡量使每一期刊物出現一個新作者。他不僅親自動手給一些不熟悉馬列主義的老專家出主意、改文章,而且積極鼓勵青年人寫作。”“盡量使每一期刊物出現一個新作者”,這對《文史哲》的編輯來說,等于說每一期都發現一個新人才,是很難做到的。但是華崗校長重視培養學術新秀、支持小人物的教導,《文史哲》創刊以來的歷代編輯們牢記在心,并且形成《文史哲》一以貫之的一個傳統。正是因為《文史哲》始終不忘老校長支持小人物的教導,創刊初期,從《文史哲》走出來老一輩的一流學者李澤厚、龐樸、湯志鈞、李希凡等。后來,又走出一代又一代的學者名流。2021年第一期《文史哲》扉頁,新時期全新的編委名單亮相,其中不乏近三四十年來從《文史哲》走出來的學界新秀。
《文史哲》1980年第1期發表了我任責編的河南大學歷史系李振宏的《封建時代的農民是“革命民主主義者”嗎?》一文,與著名宋史專家漆俠商榷。后來,我看到他出版的專著《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一書的《后記》,才知道他發表這篇處女作的時候,只是大學二年級學生。《文史哲》1986年第4期,又發表了他的《關于史學理論與史學概論的初步意見》,而且安排在首篇。我還將他的《封建時代的農民是“革命民主主義者”嗎?》一文的論點摘要投給《光明日報》史學版發表。如今,李振宏先生儼然名流大家,名列《文史哲》編委金榜。可是,我至今仍未與他謀面。
《文史哲》創刊后,組織了中國古史分期與《紅樓夢》評價的全國性大討論,推動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文科學的繁榮發展。把山東大學歷史系與中文系推到全國人文學術的中心與學術前沿,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兩個學科。時任上海市市長的陳毅這樣評價《文史哲》的創刊:“大學就是要通過教學和研究,為國家多培養合格而又對路的有用人才。而學報正是檢驗這種成就的標尺。山東大學創辦的《文史哲》,是開風氣之先,繼續下去,一定可以引起全國各大學的重視,群起仿效。”(作者為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原主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