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2-08-23 11:19:08
原標題:實施“十大工程”,加快威海新時代現代體育強市建設02
來源:齊魯晚報
記者 連寧燕
8月22日下午,威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威海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姜進軍,威海市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劉萬強,介紹《威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新時代現代體育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8月17日,威海市政府印發了《威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新時代現體育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
《意見》提出了2025年、2035年兩個階段性目標。其中,2025年目標與《威海市“十四五“體育事業發展規劃》保持一致:到2025年,努力將威海打造成國際休閑運動之都,現代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精致化、特色化、高效化、智慧化水平明顯提高,城市社區10分鐘健身圈進一步豐富完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8平方米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比例達到7‰以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9%以上,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率達到92.5%以上;競技體育體制機制更加適應新時代需求,實現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和水平提升;體育產業政策體系力爭成為全省領頭羊,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00億元,增加值占威海市GDP的比重進一步增加,加快成為國民經濟增長新動能;體育宣傳平臺豐富拓展,體育文創作品更加繁榮,體育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體育文化傳播影響力進一步增強;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體育”發展格局作用更加顯著,體育法治建設和監督監管力量進一步增強,防范化解風險體制機制初步健全。
到2035年,形成政府主導有力、社會規范有序、市場充滿活力、人民積極參與、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公共服務精致完善、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體育發展新格局,建成布局合理、設施完善、組織健全、活動豐富、服務優質、群眾滿意的現代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4.2平方米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比例達到10‰以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51%以上,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率達到92.8%以上;繼續鞏固競技體育綜合實力第二集團位次,力爭實現奧運獎牌零突破;體育產業走在全省前列,成為國民經濟增長新動能;形成旗幟鮮明、內涵豐富、文化繁榮、傳播廣泛的體育文化建設傳播新格局,體育文化感召力、影響力、凝聚力不斷提高;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
在重點任務上,提出建設新時代現代體育強市建設要堅持全民健身、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傳播和體育社會治理“五環”引領、“環環相扣”、協調發展,并突出解決每一環的短板弱項,提出了十大工程:
實施全民健身補短強基工程。突出解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短板問題,從制度機制、建設布局、開放運營、維修維護等方面提出要求。重點推進市縣兩級體育公園、山體公園、口袋公園、全民健身中心、體育服務綜合體、健身步道及足球、冰雪等項目運動場地建設,落實居住區體育設施配建、驗收要求。同時,對做精做活屆次賽事、節慶活動,加快普及大眾運動項目、發展時尚運動項目、傳承民俗特色項目,促進重點人群健身活動開展等提出要求。
實施精致體育服務提升工程。主要對體育組織建設、體育指導服務、智慧體育發展提出具體要求。重點開展社會體育俱樂部星級服務品牌創建,指導體育行業協會完善行業規范標準,引導在社區內活動的符合條件的基層體育組織依法向縣級行政審批部門申請登記社會組織,推動精致健身服務“六進”。
實施競技體育人才突破工程。突出基地建設、項目布局、教練培養、體育科研、體校建設、社會資源等提出具體要求。重點鞏固提升重競技、游泳、自行車等優勢項目,培育凸顯網球、排球等潛優項目,突破冰雪項目等短板。
實施體教深度融合發展工程。聚焦學校體育培養、體育后備人才選拔、體育教師隊伍建設等提出具體要求。重點保證學生掌握1-2項體育技能,逐步提高體育考試分值占比,支持普通學校培養、引進專業體育教師和設置專(兼)職教練崗位,探索實施普通學校之間、普通學校與體校之間體育教師和文化教師交流機制。
實施體育智造集聚發展工程。針對體育產業集群規劃、體育企業科技創新、體育會展推介、優勢企業培育等提出具體要求。重點規劃建設威海市體育產業園區,鼓勵各類園區設置體育產業板塊“園中園”,支持企業聯合科研院所建立體育領域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各類平臺,研發碳纖維等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技術含量較高的體育產品,培育體育領域“專精特新”“瞪羚”“單項冠軍”企業合計至少3個。
實施休閑運動強市建設工程。聚焦品牌賽事打造、體育基地爭創、水上休閑運動發展等提出具體要求。重點打造體育賽事名城、水上休閑運動之城,支持打造冰雪、乒乓球、棒壘球、水上運動、戶外運動等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制定威海市海岸帶保護規劃,劃定海上休閑活動區域,規劃建設威海市水上運動中心,統籌帆船游艇碼頭和公共船塢建設,2035年建成運營固定標準泊位3000個以上、臨時泊位500個以上、公共船塢船道5個以上,中心城區37英尺以上帆船游艇保有量達到200條。
實施體育文化繁榮發展工程。包括體育志愿服務、體育文化載體、體育文化傳承、體育精神錘煉、體育道德教育等內容。重點構建體育全媒體傳播新格局,支持體育新聞、文學、攝影、音樂、動漫、收藏、微視頻、微電影、文創設計等具有體育內涵、時代特色和文化底蘊的體育文化作品創作,鼓勵南海新區中國國家乒乓球隊歷史博物館、鐵人三項主題博物館等體育博物館、文化傳承中心建設。
實施體育交流合作深化工程。重點深化與俄羅斯索契市冰雪等項目交流合作,加大與日韓棒壘球、高爾夫、帆船帆板、戶外運動等項目交流合作力度,辦好中英(威海)武術文化論壇等活動,用好膠東經濟圈體育協同發展聯盟及足球、網球、國際象棋、帆船、數字體育聯盟等平臺,共同構建區域體育發展共同體。實施“大體育”協同發展工程。提出加快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體育”發展格局,促進體育與教育、衛生健康、文化旅游、鄉村振興、大數據等各行業深度融合發展。
實施體育治理能力提升工程。重點促進體育融入地方立法,加快體育領域信用分級分類監管體系建設,健全體育行業安全制度體系和風險防控機制,妥善處理登山與防火的關系,強化社會體育俱樂部的協同監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