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国产美女露脸口爆吞精

全部

青島公益團隊歷時一年完成百幅英烈畫像,畫作展示活動下個月舉辦

來源:青島新聞網

作者:

2022-08-22 10:31:08

原標題:青島公益團隊歷時一年完成百幅英烈畫像,畫作展示活動下個月舉辦

來源:觀海新聞/青島早報

公益團隊歷時一年完成百幅英烈畫像 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將舉辦畫作展示活動

每一張畫像重溫鐵血榮光

去年9月27日,青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與青島早報聯手發起成立“為烈士畫像”公益團隊,“招募令”發出,島城眾多畫家紛紛報名,有大學教授、專職畫家、繪畫愛好者,還有在校大學生,他們用畫筆描繪出心目中英烈的光輝形象。經過近一年的全力創作,“為烈士畫像”公益團隊已經完成百幅英烈畫像。今年9月,青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將舉辦“為烈士尋親讓忠魂歸根”2022年“繪憶英烈”百幅畫作大型展示活動。公益團隊在這一年當中是如何創作的?期間發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觀海新聞/青島早報推出特別報道。

烈屬懷抱著英烈畫像

01 緣起

聯手尋親讓忠魂歸根

青島是一座擁有光榮革命歷史的城市,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有23000余名烈士為國捐軀,其中有6000多人是無名烈士。為了賡續紅色基因,傳承英烈精神,去年9月17日上午,“為烈士尋親·讓忠魂歸根”專項活動啟動儀式在青島市革命烈士紀念館山河魂廣場隆重舉行。我市14家單位建立烈士尋親聯動合作機制,成立烈士尋親專項活動領導小組和志愿者兩支尋親隊伍。儀式上,青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發布了首批100位尋親烈士名錄。

專項活動分為兩個階段,即日起到今年9月為集中尋親階段,今年10月開始轉為常態化工作階段。青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成立機構專門負責專項行動有關工作,定期向全社會發布烈士尋親信息,接受咨詢電話、信件等,廣泛宣傳發動,動員社會各界共同尋找烈士親屬,挖掘烈士事跡。尋親志愿者隊伍由各級組織、黨史專家、參戰老兵和各界愛心人士組成。青島早報也加入為烈士尋親志愿者隊伍中。

“繪憶英烈”公益團隊在研討畫像創作

02 傳承

畫張肖像為烈屬圓夢

“我二哥門官德的墓終于找到了!我盼了72年呀!”去年9月27日,棲霞市觀里鎮觀里村74歲的門翠萍老人激動萬分。門官德是青島市開展“為烈士尋親·讓忠魂歸根”專項活動以來,尋親成功的第二位烈士。

“我們家里兄弟姊妹5人,我是老小,門官德是我二哥,在1949年犧牲了。”門翠萍講述了二哥參軍的故事,“父親曾到部隊上找過二哥,想讓他回家,可二哥說,他手下還有很多士兵,還要繼續戰斗,不能回家。父母在去世前一直有個夙愿,就是想找到二哥的墳,給他上一炷香。”門翠萍說,“我還想請懂繪畫的好心人幫我二哥畫張像,我想好好地看看他。”門翠萍先后向青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為烈士尋親專班”和早報記者表達了這個心愿。

去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1周年紀念日。看了電影《長津湖》后,市民楊廷利大媽給早報熱線打來電話,“我父親楊培諾也參加了抗美援朝,1951年犧牲在戰場上。我和姐姐也想請人給父親畫張肖像。”楊大媽告訴早報記者,她的父親楊培諾出生在牟平玉林店公社后楊家莊大隊,是村里民兵團的團長,1947年帶頭報名參軍,當時母親正懷著她。后來,父親參加了抗美援朝,負責采購軍需用品。1951年5月8日,父親在美軍飛機轟炸中犧牲。“我從沒見過父親,母親在我上初中時去世了。為父親畫張肖像是我和姐姐的最大心愿。”楊廷利大媽告訴記者。在戰爭年代,很多烈士沒有留下影像資料,給追憶和祭掃烈士造成了一定困難。為了彌補烈士沒有影像資料的缺憾,同時幫助烈士家屬圓夢,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與青島早報決定發起成立“為烈士畫像”公益團隊。消息刊發后,許多熱心市民紛紛報名參與活動,并為活動出謀劃策。

03 銘記

美術志愿者“繪憶英烈”

“為英雄親人圓夢、幫先烈留下畫像,是我作為美術人的責任與擔當。這更是一次非常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機會,我想帶著我的學生們參與其中,讓他們感受革命先烈的愛國情懷,并把這份情感融匯到作品創作中。”青島大學美術學院督學、碩士生導師竇鳳至帶著學生們前來報名。

“我們嘉木美術館也想加入隊伍,后期還可以舉辦相關展覽。”嘉木美術館館長薛城說。

“我出生在安徽大別山,老家就是革命老區,從小就有紅色情結,后期我將投入更多的情懷來創作。”志愿者黃巍動情地說。黃巍是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油畫教研室主任,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了解到“繪憶英烈”活動后,放下手中的創作,迅速組織學院的8位師生,連夜聯系專班工作人員,參與到活動中來。

田樂軍老師在創作烈士畫像

市公安局的專職模擬畫像專家崔娟、市生態環境局市北分局高級工藝美術師田樂軍、市南區科普油畫協會莊桂慶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朱文松、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高杰、山東省創意江湖文化傳播公司負責人沈樑以及劉新銘、裴德剛等來自各個行業的美術工作者在看到“繪憶英烈”的“招募令”后,也紛紛放下手中工作,加入到畫像隊伍中來。如今,這支公益團隊成員已經超過80人。

去年12月13日,由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青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等16個部門主辦,青島早報等單位承辦的“繪憶英烈”公益活動舉行啟動儀式,活動現場展示了楊培諾、孫春林、門官德、黃玉芹、李涌等5幅烈士畫像。“這次我們通過故事肖像畫來呈現紅色文化,后期還將舉辦成果匯展,通過出版圖書、拍攝電視短片等,告慰、尊崇、緬懷革命英雄,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也將激勵我們堅守初心使命,把為群眾辦實事推深走實。”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說。

|新聞幕后 |

用心與英烈“對話”

青島大學美術學院督學、碩士生導師竇鳳至教授所帶領公益團隊參與了為烈士畫像活動。“我們團隊用心與英烈‘對話’,想用畫筆描繪出他們的英雄氣概。他們的事跡除了用黑白線條來呈現,還可用油畫、水彩、水粉甚至連環畫的形式來展示,他們的事跡值得我們用心描繪。”竇鳳至說。

“很多烈士都沒有照片,很多人留下的事跡材料也有限,這給畫像創作增加了不小的難度。但從另一個層面講,這也給予了我們更大的創作空間。”青島大學美術學院馬君弟老師介紹,與繪制素描肖像不同,這次他們創作的是帶有情節性的半身畫像,意在講述畫家心中的英雄故事。

“在這次活動中,我有幸能幫門官德烈士創作畫像,完成烈士親屬的心愿。”青島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畫家趙鵬告訴記者,門官德烈士的畫像由他和青島大學美術學院水彩專業研究生張大蔚共同繪制完成的。“繪制門官德烈士的肖像時,我們參考了大量的歷史文獻,深度還原當年的歷史背景、戰爭場景,包括對當年的軍裝都進行了研究。”趙鵬說,由于門官德烈士沒有留下照片,他們參考烈士親屬的照片完成了烈士的畫像。

參照烈屬照片創作

“為了畫好楊培諾烈士的畫像,我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根據楊培諾烈士兩個女兒的照片以及她們的描述,花了半個月時間,十易其稿才完成。”中國工藝美協會員、劉新銘老師說。“為英雄畫像,就要把英雄的形象與內在精神畫出來。因為沒有楊培諾烈士的照片,我仔細了解他的事跡后,根據自己的想象創作了一幅畫像。烈屬們提出了一些建議,并提供了楊培諾烈士哥哥和外甥的黑白照片,我參照著這些照片重新創作,十易其稿。”劉新銘說。經過創作,方臉、濃眉、硬朗的楊培諾烈士英雄形象躍然紙上,烈士的兩個女兒看了之后很滿意。

|新聞延伸 |

記者從青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為烈士尋親專班”了解到,我市先后3次向全社會發布烈士尋親信息,目前已經為73名烈士尋親成功。后期,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為烈士尋親專班”將圍繞“六個一”工作綱領,策劃一次尋親成果集中展示活動,建立一個尋親工作平臺,形成一套完整的尋親工作機制,建立一支尋親工作隊伍,繼續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為烈士尋親,同時歡迎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努力讓更多烈士找到親人,讓忠魂回歸故里。想要加入公益團隊的市民,可以撥打“為烈士尋親”熱線83862100、82888000報名。(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陳勇 通訊員 劉朋朋 劉建軍)

用心搜集信息、反復與家屬溝通修改……為烈士畫像志愿者講述創作心路

每一次下筆懷揣無比崇敬

為讓烈屬清晰地看到親人往日容貌,心靈得到撫慰,青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與青島日報社(集團)聯合成立“繪憶英烈”公益團隊,繪制英烈畫像,講述英烈事跡,傳承紅色文化,讓英烈精神成為時代印記。

19日下午3時,“繪憶英烈”為烈士畫像專題創作現場會在嘉木美術館嶗山分館舉行。面對極少的線索,如何繪制還原英烈形象?幕后又有哪些故事?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現場采訪了公益團隊的幾名愛心志愿者。

01

志愿者竇鳳至

師徒齊上陣還原英雄本色

現場會當天,為烈士畫像志愿者,青島大學美術學院督學、碩士生導師竇鳳至創作了英雄飛行員王昆的水彩畫像。畫面上的王昆身穿飛行服英姿勃發,高大威武,背景是硝煙彌漫的天空。

王昆烈士,吉林省舒蘭縣人。1947年參軍入伍,1950年成為空軍飛行員。在抗美援朝和國土防空作戰中,他先后擊落擊傷敵機5架,榮立戰功6次,并榮獲朝鮮二級戰士榮譽勛章。

“王昆是我們的英雄飛行員,在抗美援朝空戰中,他以劣勢裝備與優勢裝備的美國空軍老牌飛行員作戰,擊落、擊傷號稱世界一流的戰斗機,打破了美國空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首開‘海空雄鷹團’空戰紀錄。”竇鳳至說,1955年6月27日,國民黨4架F-84雷電式轟炸機進犯。在空戰中,王昆從2000米高空一直打到距海面70米的距離,最終擊中敵機,創造了噴氣式戰斗機超低空殲敵的奇跡。同年12月13日在福瑤島空戰中,王昆又率領殲擊機中隊擊落敵機1架,創造了首次在大陸上空擊落F-86飛機的紀錄。1958年10月21日,時任海空雄鷹團副團長的王昆,在福建前線執行飛行戰斗任務時以身殉職,時年27歲,安葬在嶗山革命烈士陵園。“搏擊長空耀千秋,叱咤海天化彩虹。英雄王昆用他年輕的生命,書寫了大寫的無悔人生。”竇鳳至深有感觸地說。

“作為從教20多年的美術教育工作者,為英雄圓夢,幫先烈留下畫像,也是我作為美術人的責任與擔當。這更是一次非常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機會,我想帶著我的學生們參與其中,讓他們感受激情燃燒的歲月,感受革命先烈們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懷,更要感受當下的幸福來之不易,要把這份情感融匯到作品創作中。”竇鳳至說。

在畫像創作過程中,志愿團隊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戰。因為有的烈士家屬只能提供一些模糊的記憶、印象,現存的影像資料很少,寥寥幾筆文字記載,親屬模糊的照片,就是為烈士畫像的全部線索。

在創作中,志愿者們查閱英烈的事跡,然后用電腦合成大致輪廓,之后再畫出草圖,定稿后再上色,一般一幅水彩畫要花費一周時間才能完成。“我的學生大多是90后,借助參加這次活動,他們可以更好地學習英烈事跡,這對于他們提升自己的繪畫素養非常重要。我們這種‘師徒組合’正好可以取長補短,也是一種老少配合,在創作中不斷碰撞靈感,彼此都能收獲很多。”竇鳳至說。

竇鳳至的學生許彩華執筆繪制了張克祥烈士的畫像。許彩華說,通過查詢資料得知,張克祥烈士21歲參軍,1951年4月犧牲于朝鮮。“我爺爺也是一名老兵,小時候經常聽他講紅色故事。能夠參與為烈士畫像活動,是我的驕傲。”許彩華說。

02

志愿者崔娟

專業模擬畫像師刻英烈忠魂

“畫這些人像的時候,仿佛先烈們就在我的眼前。”為烈士畫像志愿者,青島市公安局刑警支隊首席模擬畫像師、副高級工程師崔娟,是一名身懷模擬畫像絕技的女刑警。“真正成為模擬畫像高手,不僅要有扎實的素描功底,而且要懂得醫學解剖和犯罪心理學知識。”崔娟介紹,犯罪嫌疑人最明顯的形象特征、年齡、性別、臉型、五官是畫像的“五部曲”,把這5個要素弄清楚,犯罪嫌疑人的形象大致就能浮出水面。

在崔娟看來,她為烈士繪制的畫像,可能會跟多數畫家、繪畫愛好者的作品有所不同。繪畫需要臨摹或寫生,但刑事模擬畫像完全是默寫,不是默寫自己腦海中的形象,而是默寫別人腦中的形象,這一形象可能只是一閃而過的影子。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模擬畫像雖是畫人,更是畫心。“原因在于,作為專業的技術人員,依據的是多層次的資料、多層次的溝通,然后重點對遺傳學、解剖學進行系統分析,再結合我自己在刑偵一線20年的經驗,科學地繪制系統、多元、多維的畫像。”崔娟表示,比起單純的繪畫,她將更多地加入科學、遺傳學、解剖學、刑偵學以及實踐經驗等,繪制得更像一張照片。

為烈士畫像公益活動開始之初,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委托,市公安局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委派刑警支隊刑事畫像專家參與此項工作。崔娟本職工作也很忙碌,為了高效精準為烈士繪制好畫像,她有時加班完成修改。“我沒覺得畫像是一項工作,我在用自己的專長幫助烈士、烈屬們重新‘見面’,感到無比光榮跟榮幸。”崔娟說。

為了彌補影像資料的不足,崔娟只能通過大量的走訪來獲取素材。“烈士們雖然已經去世多年,但他們有親人和戰友在世,有的老人還記得烈士生前的容貌特征,有的烈士后代在相貌上也會和父輩、祖輩有相似的地方。”烈士們雖然離開了,但總歸有留存在世的證明。崔娟力求每幅畫像精準無誤,做到最大程度還原烈士容貌,“不同時期、不同年代,革命烈士的形象都不一樣,比如發型、服飾。我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力求準確,符合每一位革命烈士不同的年代。”她多次修改,不厭其煩,只為烈屬一聲滿意。有名80多歲的烈士家屬看到崔娟繪制的畫像,不禁老淚縱橫,因為她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的老父親。“這一切都值了。”崔娟說。

接觸的烈屬越多,崔娟也了解到了更多的烈士故事。崔娟覺得,這些為了保家衛國犧牲自己家庭的英雄,在人世間走了一回,卻連一張照片都沒能留下,實在遺憾。因此,她每次都飽含著深情為每一位烈士畫像,只為給烈士跟烈屬一個最滿意的交代。“希望能用我的畫筆,讓更多革命烈士的相貌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緬懷先烈、不忘歷史、繼往開來、砥礪前行。”截至目前,崔娟已完成10位烈士的畫像,這10幅畫像不光凝聚著她的辛勤與汗水,同時也圓了這些烈屬家庭的重聚夢,撫慰了烈士親屬們的心。

03

志愿者朱文松

反復溝通修改展現先烈風采

“其實畫一張像,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能依靠家屬的描述,或是參照家屬的長相,過程中困難也比想象的多。”為烈士畫像志愿者、青島致公書畫院常務副院長朱文松坦言,他在為烈士畫像時,不少烈屬年事已高,或者只會講方言,電話、微信溝通都比較難以得到有效信息,“畫像完成后,信息傳遞也有難度,所以我都是反復修改,直到追尋著家屬的記憶還原出他們最真實的樣子。”

從3月份至今,朱文松已經完成12位烈士的畫像。最值得一提的是,朱文松為兩位青島最年輕的“城市英雄”李貴讓、王同喜烈士繪制畫像。李貴讓、王同喜犧牲時均只有16歲,短暫一生有過哪些事跡?朱文松曾四處搜尋資料,還特地跑到平度古峴鎮32軍建軍舊址去尋找他們存在的蹤跡。這次為李貴讓、王同喜烈士畫像,難度頗大。他比對著烈屬們的形象,用畫筆在紙張上細致描摹,反復打磨眼神、眉梢、鼻梁等細節。畫像過程中,朱文松尤其著意畫出烈士的英雄氣概,“通過他的眼神,通過他的表情。像王同喜的畫像,除了一定要‘像’,另一個我加上了自己對他的感受‘英氣、稚氣、帥氣’,最后的成品效果也不錯。”

“根據我母親的回憶,李貴讓當時只有16歲,大體相貌為:圓臉、瘦骨面、小眼睛。”朱文松跟李貴讓的姐姐李桂英交流時,因對方年事過高,便請李桂英兒子來轉達老人印象中的弟弟。“圓臉”和“小眼睛”只是相對偏圓和偏小,“瘦骨面”指容貌比較清瘦,顴骨稍微突出。一處一處摳細節特征,大家陸陸續續交流,每次都持續一個多小時。每提到一點,朱文松就做相應的修改,“我肯定會盡力修改到家屬滿意為止。”反復修改3次、歷時半個月,最終一幅畫像栩栩如生地展現了李貴讓當年的風采。李桂英看到弟弟畫像的照片后不禁濕了眼眶,“就是他,一看就是他。”

“能通過為烈士畫像的方式,感受到烈士用鮮血換來的和平環境,與烈士完成初心對話,用圖像方式記錄一段歷史。”談起報名參加志愿活動的原因,朱文松向記者講述他的故事。2019年5月26日,一個偶然的機緣,朱文松看望并采訪了平度市白沙河街道山西村的劉子誥。老人20歲入伍,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戰功赫赫,卻在復員后扎根鄉村,默默無聞數十年。采訪的過程中,他被老英雄的奉獻精神所深深感動。于是,朱文松跟團隊向社會發出了“尋訪老英雄倡議書”,愿與社會各界朋友一道進行“畫英雄、寫英雄、歌唱英雄、為英雄留影存照”的活動,征集民間居住的老紅軍、老八路及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時期入伍戰士的線索,把“深藏功名,堅守初心,不改本色,在部隊,保家衛國;到地方,為民造福”的張富清式老英雄及時推出,以“弘揚奉獻精神,凝聚萬眾一心奮斗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烈屬拿到畫像,感覺很親切,于我而言,這也是一種寬慰。”朱文松不禁感慨。他先后采訪了62位老英雄,都是88歲至95歲高齡,他跟團隊為他們畫像、撰寫事跡,在2021年6月正式出版。“也可以說畫烈士就是種情懷,想想這些烈士,年紀輕輕,為了國家民族,為了人民,把自己的生命都獻了出去。為烈士畫像,實實在在去為烈士做一點自己能做的事情,是我們應該做的,這也是對紅色基因的傳承。”朱文松認為,這項工作盡管累一點苦一點,但值得。

04

志愿者孫吉全

把崇敬之情匯聚到一張畫像上

在現場,為烈士畫像志愿者、中國油畫學會會員、即墨區文化館館員孫吉全向記者展示了他新近創作的周浩然烈士的水彩畫像。孫吉全表示,這次他參與創作了4幅烈士畫像,其中最滿意的就是周浩然烈士的畫像,“周浩然烈士是我的老鄉,我從小就熟悉他的事跡,可以說,我把40多年來的崇敬之情,匯聚到一張畫像上了。”

畫中的周浩然身穿深藍色的學生裝,目光堅毅而自信地正視著前方,手中拿著一本書,背景是紅旗,還有罷工的場景,遠處是蒼茫大地,還有火紅的天空,在這種背景襯托下,周浩然顯得高大挺拔。孫吉全向記者講述了周浩然烈士的事跡。

周浩然烈士是集作家、詩人、革命者、抗日英雄于一身的上世紀30年代青島文化名人之一,他曾參加青島“左聯”活動,負責編輯文藝刊物《汽笛》,也曾任中共即墨縣委組織部長。周浩然1915年出生于即墨縣瓦戈莊村。1933年夏,周浩然等人發起創辦青島“左聯”第一個革命文藝團體“汽笛文藝社”,同時《汽笛》創刊。1937年,周浩然回到即墨瓦戈莊村組織抗日武裝,成立國術練習所。1938年1月,周浩然以國術練習所學員為骨干,成立即墨縣抗日義勇軍游擊隊并擔任總負責人。3月9日,他帶領隊員在集旺疃村伏擊日軍,殲滅日軍10余人,擊毀汽車兩輛。1939年7月,周浩然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在西尖莊村開展工作時,由于叛匪出賣,周浩然不幸壯烈犧牲,年僅24歲。孫吉全說,“從小就聽說了他的事跡,這次為了創作肖像畫,我又專門去周浩然烈士紀念館瞻仰,藏于胸中40多年的崇敬之情,讓我在創作他的肖像畫時一氣呵成,只用了一個晚上就完成了。”

05

志愿者田樂軍

為英烈畫像先做兩門功課

“很多烈士的簡介材料有限,為了創作畫像,我們都要提前做好兩門功課,首先是要查閱烈士的事跡,其次是要跟烈屬反復溝通,盡可能多地了解相關信息。”為烈士畫像志愿者、青島市生態環境局市北分局工藝美術師田樂軍說,從早報上看到“繪憶英烈”公益團隊“招募令”后,他迅速報名參加。

為烈士畫像,讓烈士親屬圓夢。作為團隊中唯一來自生態環境系統成員,田樂軍說,“我愿意盡一點微薄之力,幫助烈士親屬圓夢。”田樂軍花費兩個月時間,完成了王盡美、劉寶富、劉經前等3位烈士的畫像。“王盡美烈士的事跡比較多,但是劉寶福、劉經前兩位烈士的事跡較少,我跟‘為烈士尋親專班’多次溝通,反復查閱資料。”

在溝通中,引出了劉經前烈士的一段尋親故事。劉經前1950年出生于膠州市膠萊鎮大回村,1974年7月在海南島軍訓時因公犧牲。膠州市烈士陵園在與劉經前的弟弟劉京順交流中得知,劉經前服役的地方在三亞,在近40年的找尋中,劉京順從哥哥生前戰友口中得知,哥哥犧牲后安葬在三亞市吉陽區。得知這一消息,膠州市烈士陵園決定“兩手抓”:一方面通過信函、電話、傳真聯系三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另一方面向部隊發信函。最后收到的反饋信息卻是沒有查到劉經前烈士的相關信息,部隊方面因“地址不詳”和“番號撤銷”退回信函,線索一度中斷。后來劉京順打聽到在三亞有一名膠州老鄉,是否能通過他找一找哥哥的原部隊或者烈士墓地?隨著進一步的溝通,反饋的消息是劉經前的原部隊已聯系到,最終在一處高草叢生的山坡上找到了劉經前烈士的墓地。今年7月,膠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烈士家屬到三亞祭掃了劉經前烈士。

孫吉全在創作劉文明烈士的畫像時,也是下了一番功夫,“原先獲知的劉文明烈士的事跡很少,我在跟烈士的哥哥溝通過程中了解了很多。劉文明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在1956年3月參軍,同年7月犧牲。著裝不可能為冬裝,應為春夏秋裝。我給烈士畫像創作的背景是黨旗飄揚,寓意血與火的歲月,不滅的英魂。”(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陳勇 徐小欽)

烈屬將收到的英烈畫像當成最寶貴的禮物擺放在家中最重要的位置

每一天相伴跨越時空團圓

曾經多少個日夜輾轉難眠,枕巾被淚水打濕;曾經埋藏心中數十年的心愿,苦于無法訴說;曾經被阻隔數十年的思念,遲遲無法抵達彼岸……這一切的一切,因為一幅畫像的到來,讓遺憾不再持續,讓“相見”得以實現。

青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與青島日報社(集團)聯合成立公益團隊,啟動青島市“繪憶英烈”公益活動,經過近一年的全力創作,“為烈士畫像”公益團隊已經完成近百幅英烈畫像。期間,先后向6位英烈的家人贈送了畫像。6個跨越時空的“相見”故事是怎樣的呢?收到畫像的英烈家屬又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作了一番探訪。

01

門官德烈士妹妹門翠萍

畫像放老家讓親人都能見到

去年12月13日上午,在“為烈士尋親·讓忠魂歸根”專項行動中,經過青島和棲霞兩地志愿者共同努力,時隔70多年,棲霞觀里村烈士門官德的妹妹門翠萍來到即墨烈士陵園祭拜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哥哥。

因為哥哥犧牲時門翠萍不到1歲,一直沒有見過哥哥年輕時的模樣,通過“繪憶英烈”公益活動圓了她的夢。門翠萍介紹,從小父親就經常講哥哥是一個英雄,她雖然對哥哥印象不深,但父親口中的英雄哥哥卻深深扎根在心里。

去年9月17日,青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公布百名烈士名單,正式展開幫烈士尋親活動,志愿者在煙臺棲霞市觀里鎮成功找到了門官德烈士的親屬。經棲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查證,在棲霞市觀里鎮觀里村有位烈士名為門官德,其侄子門樹果居住在本村,門官德烈士的親妹妹門翠萍居住在煙臺市。

即墨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通過查找烈士數據庫,在外地烈士名單中找到了門官德烈士的信息——1929年出生,籍貫為山東省棲霞縣觀里公社,1947年6月入伍,194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軍第32軍某部4連戰士。“門官德是我二哥。我小時候聽父親說起來,二哥當兵時,父親還去看過他幾次,想讓二哥回家。二哥那時是排長,跟父親說,‘我要走了,戰友們怎么辦?誰來解放青島呢?’二哥犧牲時年僅20歲。從那時起,我們就開始尋找他的安葬處,這次在青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及愛心志愿者的幫助下,終于找到了哥哥的安葬地。”門翠萍說。

獲贈哥哥的畫像,門翠萍顯得很激動。她告訴記者:“我一直想為哥哥畫幅像,方便后人紀念,也曾經向很多部門咨詢過,但因為種種原因始終未能如愿。在青島‘為烈士尋親’活動中,工作專班的工作人員給我打電話詢問我哥哥的情況,我順便把這個情況反映了,沒想到很快就得到回應。他們不光是為我,還為更多的烈屬圓夢,這種無私的大愛讓我深深感動。”

昨天,門翠萍告訴早報記者,獲贈畫像后,她把哥哥的畫像放在老家侄子門樹果家中,這樣老家里的親戚都能見到。“今年清明節,我專門回了趟老家,去祭奠了我二哥。”門翠萍說。

02

孫春林烈士之子孫永志

我要把父親的精神傳承下去

青島大學退休教授孫永志,是烈士孫春林的兒子。當記者昨天聯系到他時,今年已經81歲的老人說,他正忙著通過微信給同事免費教書法。孫永志在退休后,依然在教育事業上積極奉獻光與熱。他說,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父親的精神傳承下去。

孫春林曾是一位無名烈士,后來他的警衛員在無名烈士墓群中發現了寫有“孫指揮”名字的墓碑,才找到他。2014年,民政部公布首批300名全國著名抗日烈士個人與群體名錄,孫春林是青島地區唯一入選的英烈。201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青島有3位抗戰老兵及英烈子女受邀參加閱兵,孫永志就是其中之一。

父親孫春林犧牲時,孫永志才4個月大。在孫永志僅兩三個月大的時候,母親抱著他去看父親。那時,整個身心撲在戰事上的父親,見到自己的小兒子時感嘆了一聲,“可惜(太小)不能打仗。”除了孫春林,孫永志的二叔、四叔也都犧牲在了戰場上。孫永志說,“人逢困難志愈堅,這是父親常說的話。他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忠誠、不怕犧牲的錚錚誓言。”受父輩的影響,孫永志以及兒女后輩們也先后入了黨,秉承著信仰忠誠、守正不阿、本分做人、努力做事的家風,始終奮斗在建設祖國的第一線。

“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需要我們銘記歷史,不斷前行。”孫永志說,“繪憶英烈”公益活動舉辦得非常有意義,“我的一些朋友看到了早報的報道后,都對這次活動豎起了大拇指。獲贈父親的畫像后,我把畫像擺在我的寢室里,這樣,每天我都能看到父親了。”

孫永志說,“我的名字叫‘永志’,寓意立志永遠不忘革命先輩、不忘保家衛國。”孫永志說,之前市南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聯系他,請他為青少年講解一些父親的英勇事跡,他欣然同意。“我是一名老黨員,我時刻恪守一名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不忘初心,在工作崗位兢兢業業,退休后繼續發揮余熱。”

03

楊培諾烈士小女兒楊廷利

有了畫像,我們的家團圓了

“我父親曾經寫過一封家書,鼓勵我們好好學習。我們寫了一封回信,但父親說因為要去抗美援朝,地址不固定,就不要給他回信了。這封回信,我們一直沒有寄出。今天,我把這封信帶來了,請讓我念給大家聽聽……”去年12月13日,楊培諾烈士的小女兒楊廷利受邀參加“繪憶英烈”公益活動啟動儀式,她在現場含淚讀完這封遲到70年的家書。

“爹,當年俺媽讓我給您寫信,信都寫好了。可您來信說,戰事緊張沒有固定的地址,暫不要回信,等您的地址……爹,最近天冷了,您那里冷不冷?保暖的衣服有沒有?馬上就要過年了,我們好想您!”現場,楊廷利流下了欣慰的眼淚,因為烈士畫像公益團隊為她畫了父親的畫像,她終于看到了父親的樣子,圓了自己74年的心愿。

楊廷利昨天告訴記者,“收到畫像當天,我就送到我姐姐家中了,姐姐看到畫像后當場就哭了。”楊廷利說,去年12月14日,她和姐姐在家中擺放起父親的畫像,祭拜了父親。“多虧了青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感謝尋親專班的工作人員,感謝青島早報,感謝愛心畫家們,讓我們的團圓心愿終于完成了。”楊廷利說。

“收到畫像后,姐姐把畫像擺在客廳最重要的位置,我把畫像放在臥室里,這樣每天都能‘見到’父親。每天起床,睜開眼就能看到父親的相貌,我的心情也格外舒暢。”75歲的楊廷利說,她姐姐已經84歲了,在耄耋之年能夠實現牽掛一輩子的心愿,已經非常知足了,“今年清明節,我們帶著孩子們一起祭拜了老父親。”

04

李涌烈士女兒李圣

畫像是最好的思念寄托

2021年10月3日凌晨,那位曾說“愿為群眾生命安全保駕護航”“在崗位上總要有些擔當”的“最美交警”走了,從警16年、年僅55歲的李涌犧牲在國慶值班崗位上。如今,擺放在家中客廳桌上的“繪憶英烈”李涌畫像,是女兒李圣與父親隔空對話的寄托,也是李圣對父親精神代代傳承的見證,更將在展出后讓更多人追憶和敬仰。

李涌是一名退役老兵,19年軍旅生涯成就了他堅毅的性格、一身的正氣。為黨盡責、為國執紀、為民解憂,李涌將畢生熱血揮灑在平安青島建設的最前沿,書寫了人民警察的使命擔當。去年,青島市“繪憶英烈”公益活動正式啟動后,公益團隊之一的島城畫家滕鳳鳴第一時間連夜為李涌創作了一幅烙畫,并在現場贈送給了李圣,李圣至今難忘。“特別感謝‘繪憶英烈’公益活動,讓我對父親的愛和想念有了很多寄托,更讓父親的形象、事跡和精神得以被更多人追憶和傳承。”看著畫像,李圣表達著感謝。她說,自己常常夢見父親。“在夢里,您還是像以前一樣地陽光,像以前一樣地愛笑,像以前一樣地愛我。請爸爸放心,你沒有完成的約定,我來替你完成。以后的日子,我會照顧好奶奶和媽媽,我會帶著她們去看遍你們想看的風景……”李圣對著“父親”說。

“傳承好父親的精神,離不開躬身實踐、砥礪前行。”李圣常常站在父親畫像前,看著畫像中那堅定的眼神就仿佛聽到了父親的教誨。如今她也親身投入到父親一生鐘愛的交警事業中,沿著父親的足跡,扎根基層一線,續寫父親的使命與榮光。

05

黃玉芹烈士兒子蒲曉飛

我將完成母親未竟的事業

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從來就不是一時沖動。1989年8月12日上午9時55分,黃島油庫5號儲罐遭雷擊,引發大爆炸。熊熊燃燒的大火中,他們逆流而行、浴火奮戰;他們用血肉之軀,為百姓們保住了安全的家園。在這次搶險中,年僅34歲的黃玉芹為搶救化驗室資料而犧牲,她也是黃島油庫19名滅火英雄中唯一的女性。

33年來,清明節、忌日、春節……在烈士黃玉芹的墓碑前,除了鮮花,還會有兩個松花蛋,這份特殊的祭品是怎么回事呢?

黃玉芹烈士的兒子蒲曉飛稱,“事發當天早晨6時30分,媽媽為了早點接替值晚班的同事,飯也沒吃就去單位了。媽媽犧牲時,我才8歲。30多年來,我時時刻刻都在思念媽媽。媽媽犧牲后,每次去掃墓,爸爸都會帶上兩個松花蛋,他說這是我媽媽最喜歡吃的。我記著了,之后每次祭奠媽媽,我都會帶兩個松花蛋,以此懷念遠在天堂的媽媽……”

受到英雄母親的影響,蒲曉飛也成為了一名油庫工人。看到媽媽的畫像,蒲曉飛說,這勾起了很多對媽媽的回憶,“媽媽,我想您!我會把生命扎根在黃島油庫的工作崗位上,延續您未竟的事業!”

昨天,蒲曉飛告訴記者,獲贈畫像后,他把母親的畫像擺在家里客廳,每天都能看到母親,“今年8月12日是母親犧牲33周年,當天恰好是中元節。當天,我在母親的碑前擺上了鮮花,還有母親生前愛吃的松花蛋,我大哭了一場。”

“很感謝青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感謝青島早報,感謝大家,沒有忘記我母親,我將秉持她的精神,繼續努力工作,去完成她未竟的事業。”蒲曉飛說。

06

王兆亮烈士侄子王東亮

每天堅持鍛煉找機會祭奠三叔

今年3月,青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為烈士尋親工作專班”工作人員專程來到市民王東亮家中,向他通報了為他三叔王兆亮烈士畫像的情況。

去年年底,作為王兆亮烈士的侄子,王東亮向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提出了自己的心愿,想給三叔畫張畫像。“前段時間,我們聯系了市公安局,最終選定由青島市公安局模擬畫像師崔娟為王兆亮烈士創作畫像。此前,崔娟專門登門,跟王東亮老人溝通,了解王兆亮烈士的有關情況,著手創作。”尋親專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當崔娟把歷經一個多星期創作的王兆亮烈士畫像展示給王東亮時,他激動地說,“太像了!我們兩代人尋找了65年,終于找到了我三叔的安葬地。現在,這么多年來的另外一個心愿也終于完成了。謝謝青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謝謝崔老師。”看到三叔的畫像,73歲的王東亮握住了崔娟的雙手,眼含熱淚連聲道謝。

“我老家在膠州,三叔王兆亮17歲時到江蘇一帶獨自闖蕩,當時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給家里寫信報平安。1949年3月4日,他寄出了最后一封報平安的家信。”王東亮說,之后杳無音訊。13年前,王東亮在退休后開始了尋親之旅。2014年4月,王東亮拿著收集的所有材料,找到了他叔叔曾經所在的部隊。該部隊出具的《關于王兆亮同志的證明》中,對王兆亮在解放上海寶山戰役中犧牲的情況給予了確認,證明其安葬在上海寶山烈士陵園無名烈士墓中。在青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幫助下,上海有關部門根據部隊開具的證明,把王兆亮的名字鐫刻在了烈士墓碑上。

崔娟憑借一張70多年前的老照片,再加上王東亮的講述,用短短一周時間完成了創作。“獲贈畫像后,我把三叔的畫像掛在家中最顯眼的地方,這樣我每天都能‘看到’三叔。本來想要去上海祭奠一下三叔,因為疫情防控原因無法成行。”王東亮說,現在他每天都要去海邊游泳一個小時,就是想鍛煉好身體,等以后有機會去上海祭奠三叔。(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陳勇 楊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用生命詮釋責任與擔當!追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殉職的濟南市疾控中心王鑄忠同志

濟南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安全保衛科科長王鑄忠同志在常態化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期間,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不幸于2022年8月15日晚19時殉職,將...[詳細]
愛濟南客戶端 2022-08-22

莒縣多點發力 放大“山東手造”品牌效應

本報通訊員胡曉燕高曉為進一步發揮“山東手造”的品牌效應,以創意賦能文化產業發展,山東莒縣立足莒文化資源,瞄準文化創意,聚焦市場銷售...[詳細]
日照日報 2022-08-22

日照啟動市級科普教育基地認定和星級評估

據了解,此次星級評定是為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綱要(2021—2035年)》《山東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詳細]
日照日報 2022-08-22

尋味日照煙火,感受一座城的幸福與美好

王曉東你有過為一種美食,奔赴一座城的經歷嗎。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日照都是一處絕佳美食目的地。日照的鮮活好滋味,對于本地人而言,是記...[詳細]
日照日報 2022-08-22

日照市技師學院獲批全國技工院校工學一體化第一階段建設院校

根據相關通知要求,經各技工院校申報、省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推薦,最終確定363所申報第一階段31個建設專業的技工院校為工學一體化第...[詳細]
日照日報 2022-08-22

讓全民閱讀在日照蔚然成風

本報評論員昨天,以“喜迎黨的二十大共享閱讀新時代”為主題的“首屆山東省全民閱讀大會暨齊魯書香節”日照分會場活動正式開幕。書香節的舉...[詳細]
日照日報 2022-08-22

@日照人 可以這樣申領失業保險金

本報訊近日,記者從日照市人社局了解到,為最大限度減少人員聚集,失業保險金申領“網上辦、掌上辦”更安全。滿足什么條件的人員可以領取失...[詳細]
黃海晨刊 2022-08-22

我市3名選手代表山東隊參賽

本報訊(記者董建新通訊員張國文李金甫)8月21日,2022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光伏電子工程的設計與實施”賽項開賽式在我市德...[詳細]
德州日報 2022-08-22

日照經開區公布第二批“免申即享”政策

目前,日照經開區已公布兩批“免申即享”政策共113項。日照經開區將持續優化完善“政策通”平臺,充分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推動業務流...[詳細]
黃海晨刊 2022-08-22

日照5個項目入選省級名單

其中丁肇中科學館科普工作室、日照科普產業研究院銀齡科普服務隊入選科普團隊,嵐山區安東衛街道網繩產業園科普陣地、莒縣陵陽街科普文化廣...[詳細]
黃海晨刊 2022-08-22

日照市首單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基金)成功投放

近期,國務院研究設立規模3000億元的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用于補充投資包括交通、能源、水利、新型基礎設施在內的重大項目建設資本金,形...[詳細]
黃海晨刊 2022-08-22

日照開通第二十五屆省運會開幕式及預演定制公交專線

本報訊8月20日,日照市交通運輸局和日照交通能源發展集團發布《山東省第二十五屆運動會開幕式及預演定制公交專線乘車敬告》山東省第二十五...[詳細]
黃海晨刊 2022-08-22

日照十年,美好家園

總之,日照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成為我們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小時候,我家住在日照市城區的一所簡陋平房里。那所房子...[詳細]
黃海晨刊 2022-08-22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

  • 
    
    <object id="arwpy"><dfn id="arwpy"><ul id="arwpy"></ul></dfn></ob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