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2-08-04 17:25:08
原標題:濟南,看見一座“非遺之城”之成就篇:扶持+推廣+活化
來源:天下泉城
近年來,隨著全國重大非遺活動在濟南舉行,非遺不斷提升著濟南的城市影響力和美譽度。擁有大量非遺人才、豐富非遺資源、深厚非遺積淀、悠久非遺傳統的濟南,一座“非遺之城”正在悄然顯現。濟南已經找到了關于非遺的正確打開方式,在新時代,不斷煥發出新活力,成為濟南文旅產業發展的有力引擎,也成為助推提升城市軟實力的實力載體。
扶持+推廣+活化
濟南非遺保護傳承的扎實腳印
濟南,這座古老的城市,從龍山文化發展至今,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城市文脈發展源遠流長,豐富的非遺資源更是燦若星河。
目前濟南擁有國家級非遺名錄13項、省級74項、市級450項,建有全國首個城市傳統工藝工作站,相繼舉辦了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全國非遺曲藝周、全國非遺扶貧工坊產品展示展銷活動等全國性品牌活動。2020年榮獲全國非遺扶貧品牌行動、全國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優秀案例。
自2018年以來,市有關部門先后修改出臺多項政策,對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優秀民間藝人進行扶持。開展知名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工程,開設公益培訓班,拓寬傳承渠道,推動鄉村文藝人才傳承發展。
近年來,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秉承非遺“活態傳承”從娃娃抓起,打造了具有泉城特色的“泉潤非遺文傳校園”非遺傳承與學校教育融合工程品牌,持續推進“非遺傳承人校園授課”模式,目前,商河縣實現了鼓子秧歌校本課程全覆蓋,市里支持設立74所試點學校,非遺課程班成為打造特色學校、培育學生美育的重要課堂,普及率達到60%以上。
在非遺扶貧方面,濟南從2017年就著手布局,2018年9月13日,明府城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正式掛牌成立,成為國家支持的第一家城市工作站。2019年5月30日工作站在全國率先啟動了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展示展銷活動,承接10個扶貧省市自治區160余家非遺工坊參與線下展銷,其中30余家工坊參與工作站搭建的京東非遺線上平臺,全國各地選送產品共計12大類、380余種、1萬余件。
2021年以來,濟南推出了魯味齋、章丘傳統葫蘆雕刻、鋼城區劉家葫蘆烙畫、歷下區中國繩結藝術、先行區德蘭柳編作為典型非遺助力扶貧優秀案例。濟南市章丘區文祖街道、濟南市濟陽區仁風鎮、濟南市濟陽區濟陽街道分別被評為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全省“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還組織傳承人開展扶貧技藝培訓班,扶持章丘傳統葫蘆雕刻技藝、商河老豆腐等3個項目舉辦扶貧培訓班45班次,針對貧困村、貧困人囗、殘障人員組織培訓班,培訓人次達4000余人次,帶動就業1000余人。中國結藝、德蘭柳編等項目開設“非遺公益傳習班”,培養學員數萬人。
此外,濟南還積極推動非遺走上“云端”,打造非遺展示交易平臺。不斷挖掘“曲山藝海”的非遺資源,建立了兩處全國非遺曲藝書場的試點,還承辦了全國非遺曲藝周。
同時,記者還從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為了保護濟南非遺,并對非遺資源進行活化,濟南自2017年起建立市級傳統工藝振興項目庫,每年評審5個項目納入項目庫,給予連續兩年資金扶持,目前項目庫已有20項,納入國家級、省級傳統工藝振興項目庫分別為2項、7項。
拍攝濟南民間傳說動畫片,以現代科技手段傳播濟南名人文化。打造非遺示范社區、傳承基地,命名一批市級非遺傳承示范社區,創建13所省級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市中區被設立為省級“非遺在社區”試點。
大力支持非遺博物館建設運營,目前已建成13個黃河非遺博物館以及一批非遺項目專題博物館,還支持各村鎮建設村史館等進行地方文化進行展示。設立2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2個省級文化生態名村名鎮,大力推進非遺整體性保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