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半島網
2022-08-01 21:50:08
原標題:山東科創板報告:從1到19,“硬核”創新重塑企業與城市
來源:大眾報業·風口財經
風口財經記者 許耀文
從25家到437家,科創板走過的三年繁花遍野; 截至7月21日,全國共有21個省份、437家企業登陸科創板。其中有10個省(市)的企業數超過10家。
在以上10個省(市)中,山東省以138.08億元的平均市值排在第三位,僅次于湖南省與上海市——從1家魯企上市到平均市值進入全國三甲,山東在科創板三年的成長有目共睹。
然而,成績在誕生的一刻已成為“過去”,新的較量已開始。
城市在科創板上市企業的數量是城市科創實力的折射。與較高水平的平均市值相比,山東省的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僅排在全國第六位,而青島與濟南這兩大中心城市在這一“分賽場”尚且不占優勢。
面對時代發展的速度,面對經濟發展需要規避的風險,科創板以及上市的企業需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展望未來,在科創板魯企的“光環”背后、在得與失的天平上,機遇與挑戰并存。
企業:
資本是企業研發最大助力
科創板開市三年,樹立了諸多“硬科技”企業的標桿,為山東省的科技創新和經濟轉型提供了助力。
截至今年7月21日,科創板已走過三年時間。當日,山東唯一一只科創板“百元股”華熙生物報收153.50元/股,與47.79元/股的發行價相比上漲221.20%。
談起登陸科創板的收獲,股價“破百”僅僅是冰山一角。
華熙生物表示,公司在上市后,融資渠道進一步豐富,在公司加強研發、提高產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公司的影響力隨上市而擴大,吸引了更多研究機構、院校和科研項目。
早在公司IPO時,華熙生物僅僅是投資者眼中的“玻尿酸第一股”。上市后,華熙生物的科創屬性逐漸凸顯。人們通過資本市場這一方舞臺、透過華熙生物,對我國玻尿酸行業的實力和潛力也有了更深認識,無論是企業自身還是行業的形象都更加立體全面。
“企業的發展優勢離不開創新,而創新離不開資金投入。企業上市最直接的影響是獲得資本助力,進一步提升研發實力、打破產能瓶頸。” 中泰證券總經理助理、投行委主任姜天坊表示,科創板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通過上市,企業可以與金融機構建立更加廣泛的聯系,有利于降低綜合融資成本,助力業務發展。
“在科創板上市,給公司發展壯大帶來了極大的助力。”對于科創板帶來的收獲,高測股份頗有同感。
截至7月21日,高測股份的總市值與上市首日相比增長了136.55%,漲幅排在首位。
高測股份在接受風口財經采訪時表示,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后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展,企業的信譽及資信能力進一步提升。人才是企業發展最寶貴的資源之一,科創板引入第二類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對公司留住并充分發揮管理層及核心人員的戰斗力及凝聚力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2021年,高測股份經營業績持續增長,營業收入翻倍,凈資產收益率同比增加5.08個百分點;凈利潤同比上漲193.38%,漲幅排在19家科創板魯企首位。
有人歡喜有人憂,截至7月21日,在19家科創板上市魯企中,僅有6家企業的總市值高于上市首日總市值。其中,有4家企業的總市值降幅超過50%,分別為威高骨科(50.83%)、蘭劍智能(51.21%)、山大地緯(71.0%)與*ST恒譽(79.58%)。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總市值降幅最大這個不太光彩的“第一”之外,*ST恒譽還在科創板拿下了另一個并不光彩的“第一”。
2022年4月26日, *ST恒譽因2021年度實現扣非凈利潤為負值,且實現扣除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后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相應規定,上交所將對公司股票交易實行“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由“恒譽環保”變更為“*ST恒譽”,成為科創板*ST第一股。
城市:
“雙核”城市上市企業數量不突出
城市經濟發展離不開優質企業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同樣需要有擔當的城市帶頭前行。
2021年12月31日,《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2021-2035年)》出爐,明確到2035年,濟南、青島進入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行列,具體包括提高濟南首位度、增強青島引領力以及強化濟青雙城聯動共三方面的舉措。
在新年伊始,濟南與青島有了新的定位目標,肩上有了新的責任和使命。
有能力才有大任,誠如兩市GDP在山東與全國的排名。2021年,青島市以14136.46億元的生產總值排在山東省首位、全國第13位;濟南市以11432.22億元的生產總值排在山東省第二位、全國第18位,與2020年的全國第19位相比前進一位。
但有目標就代表還有空間。
企業競爭的背后,是企業所在城市與區域科創實力的較量。上市公司數量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晴雨表,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更能直觀地反映當地的科創實力。在科創板這一“分賽場”,青島和濟南還算不上強者。
從城市層級來看,437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分布在67個城市中,有17個城市的企業數量超過5家,8個城市的上市企業數量超過10家。山東省19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共分布在7個城市,濟南市(6家)與青島市(5家)的數量最多,但僅排在全國第15位與第17位。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合肥市以11412.80億元的生產總值排在全國第19位,僅次于濟南市,但合肥市有14家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去年全年,合肥市的GDP同比增速高達9.20%,高于青島市的8.30%與濟南市的7.20%;合肥市近兩年的GDP平均增速為6.70%,青島市與濟南市均為6.00%。
此外,東莞市與西安市2021年的GDP排名同樣排在青島市與濟南市之后,但兩市均有9家企業在科創板上市。2021年,東莞市GDP同比增長8.20%,生產總值突破萬億,成為廣東第四座萬億級城市。
令人欣慰的是,山東省不乏“頂天立地”的頭部企業。目前,從省(市)層面來看,截至7月21日,山東省以138.08億元的平均市值排在全國第三位,僅次于湖南省與上海市。
差距:
研發投入仍有很大空間
視線向前,透過數字,城市在看到短板的同時還需要看到未來努力的方向。
企業若想躍遷至科創板,需要雄厚的實力。科創板注重企業的科技屬性,創新研發能力關系到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程度是城市提高科技創新實力的關鍵。
《2020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以下簡稱“R&D經費”)投入約2.44萬億元,同比增長10.2%,R&D經費與生產總值之比(以下簡稱“投入強度”)為2.40%。
從省(市)層面來看,2020年,R&D經費投入超千億元的省(市)有8個,山東省以1681.90億元排在第五位,但2.30%的投入強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排在第15位。
從城市層級來看,2020年,濟南市R&D經費共投入約265.46億元,在全國城市中排在第21位,投入強度為2.62%;青島市R&D經費共投入約300.88億元,排在全國第18位,但投入強度僅為2.43%,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通過數據對比可以看出,濟南與青島在研發投入方面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大樹若想枝繁葉茂,除了要有“種子”,“果實”的長成離不開好的土壤和養料。企業若想健康發展,除了良好的營商環境供給,資本、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同樣是影響成長速度的重要因素。
山東不缺好的創意、好的項目,也不缺對企業的包容性,但依然無法避免企業與項目出走外地的窘況。
濟南市首家上市公司濟南輕騎出走湖南變身湖南天雁,上海妙可藍多的前身是淄博首家上市公司山東農藥;源于本土的企業孵化器鳳岐茶社遠飛烏鎮,浙文互聯遷址杭州……企業“用腳投票”,無疑是“非戰斗”減員,往往會對當地的經濟績效產生影響。
有專家在接受風口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山東多個城市對企業上市的獎勵機制都很好,以此吸引企業進駐。比如,在濟南市或濰坊市上市的企業,能獲得近千萬的扶持力度,各地也出臺了一些政策或辦法來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呵護與陪伴。但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企業沒有被留下、留住?那么多好項目選擇在其他城市或省份落地?這或許是山東省需要思考的問題之一。
展望:
涵養生態,靜待花開
城市的發展非一人之事、一時之功。山東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積極踐行者,正不遺余力地搶占高地。
近年來,山東省基礎研究投入力度持續加大,綜合創新能力邁入全國前列,越來越多的企業從中獲益。2021年,山東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量達到2.8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萬家,科技創新企業儲備愈發充足。
進入2022年,從山東省到各地,多項針對企業研究開發的政策相繼出臺落地,彰顯出各地市對企業創新研發最大的誠意與支持。
早在2020年,青島市印發了《關于支持機器人產業加快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全省首個機器人產業政策正式出臺。其中,在引進培育機器人整機及系統集成企業、鼓勵產品研發方面政策創新力度大,實現了新突破,政策措施優惠力度在全國極具競爭力。
水溫合適,魚自然會游過來。
通過涵養生態,為企業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在助力企業加速擁抱資本市場的同時,吸引了不少優質企業入駐青島。
2020年12月,青島創新奇智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完與青島市即墨區簽訂戰略合作,正式落戶青島;2021年5月,青島以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以薩技術”)由北京正式遷入青島——選擇青島、落地青島,彰顯了青島在人工智能產業方面的獨特吸引力。2022年6月30日, 以薩技術在科創板首發并上市的申請獲得受理,目前已進入問詢階段。
山東省在生物醫藥產業領域發展迅速,在19家科創板公司中,有6家企業來自這一領域。2021年12月31日,山東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藥品監管能力建設的若干措施》,加大力度支持創新藥品研發,繼續鼓勵山東省醫藥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在我省實現產業化的Ι類新藥,最高給予2000萬元綜合性后補助經費支持。
今年1月24日, 青島市印發《青島市支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15條政策》,其中提出促進海洋新興產業突破發展,支持青島市重點發展的高端船舶與海工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質增效;強化海洋人才集聚與科技創新,開展人才評樹行動,實施海洋科技創新示范工程,加大海洋人才集聚和培育力度。
4月9日,為鼓勵創新主體持續加大研發經費投入,濟南市印發《濟南市企業研究開發財政補助實施辦法》,市財政將按一定比例對符合條件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給予的補助資金,單個企業年度最高補助300萬元。
今年5月份,山東省新修訂的《山東省企業研究開發財政補助實施辦法》發布,引導省內企業加大投入開展研發活動;優化補助比例設置,單個企業年度最高補助500萬元;同時,加大對集成電路領域企業支持;簡化政策兌現程序,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實行“非申即享”。
青年科技人才是不斷提高城市創新能力的活力源泉。2021年,山東首次出臺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規劃, 重點實施“四大行動”,通過創新人才引進方式,加大省級科技項目和獎勵支持力度,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強化生活服務保障等方式,培養、用好、吸引各類青年科技人才。
計劃到2025年,新增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級青年領軍人才600名以上,新培養引進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省級青年優秀人才1500名左右,新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5000名以上,新增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人才3萬名以上,全省青年R&D人員突破30萬人。
企業若想加速擁抱資本市場,同樣離不開券商機構的助力。
近年來,山東省多地與券商“牽手”,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推動企業上市加快形成梯次發展的良好格局。
7月12日,泰安市政府與中泰證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是泰安企業進軍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又一重大成果,將為企業加速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能;7月24日,青島西海岸新區與中泰證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下一步,西海岸新區將與中泰證券實現有效的、全方位的戰略合作,為西海岸新區各類企業提供全方位的資本市場服務,積極推動企業通過境內外上市、發債、資產證券化、并購重組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
作為山東唯一省屬上市券商,中泰證券始終堅持深耕山東資本市場。公司采用“根據地式”的打法做深做透山東市場,為山東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姜天坊表示,未來在政府政策以及各職能部門、各機構的合力支持下,我們相信,山東科技創新企業將在基本市場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
目前,中泰證券與山東省工信廳、山東省新動能基金公司聯合建立工作機制,開展“泰山登頂”行動,組建上市培育共同體,共同為全省高成長企業提供全流程資本市場服務,為初創期的“硬科技”企業、有巨大發展潛力的中小微企業以及有地域特色、有發展空間的縣域企業等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搭建起縱向梯度培育體系,打造山東省內科技創新型企業上市培育孵化基地,力爭3~5年內助力更多企業實現上市。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