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棗莊新聞網
2022-07-18 10:49:07
原標題:“綠色轉身”,棗莊從轉型所需到堅定走下去
來源:鳳凰網山東
編者按
“擦去臉上的煤灰”開新局,創新轉型走在前。今年一季度,棗莊GDP增長歷史性首次躍居全省第一,這讓外界對這座資源型枯竭城市發展“重估價值”。
資源型城市轉型這是世界性難題,棗莊發展換道有沒有什么訣竅?產業再發展又是怎樣挺過轉型“陣痛”?在標兵漸遠的當下,棗莊又怎樣差異化發展實現突圍?從即日起,鳳凰網山東推出“‘煤城’蝶變”四篇系列報道,聚焦棗莊資源型城市綠色發展、產業再出發和創新走在前路徑,為山東走在前、開新局貢獻綠色發展智慧,獻禮黨的二十大。
本期推出“煤城”蝶變系列第二篇棗莊的“綠色轉身”。
1878年春,正在興辦新式軍工企業的北洋大臣李鴻章派米協麟、戴華藻來到嶧縣(今棗莊)籌辦開采煤礦事宜,“山東嶧縣中興礦局”正式成立。僅用4年,中興礦局就形成了日產煤炭120噸的生產規模,借助京杭大運河、津浦鐵路等便利通達南北,嶧縣一躍成為能源重鎮。
自此,棗莊的發展一直和煤炭息息相關,與煤炭相關的主導產業一度占棗莊經濟結構的八成以上,棗莊因此也有“煤城”的別稱。
2009年,一則消息在棗莊傳開來——棗莊被確定為資源枯竭型城市。
這則消息讓習慣依賴煤炭資源發展的棗莊人心里蒙上了一層陰霾,都在擔心和疑惑:棗莊經濟發展還行不行?下一步發展的動力在哪里?
十三年后,一個經濟數據解答了這一疑惑:2022年山東省各地市一季度經濟數據出爐,棗莊跑出了加速度,以6.3%的GDP增速居山東16市之首。除了GDP增長歷史性首次躍居全省第一以外,例如棗莊一季度的規上工業增加值、進出口、全社會用電量、工業用電量、實際利用外資等指標增速也居全省首位,可謂“全面開花”。
數據是結果,隱藏在數據背后的是棗莊行動。那么,棗莊采取了什么樣的行動讓數據躍升呢?
陳平上任棗莊市委書記以后,提出很鮮明的一種發展思路是“先把經濟搞上去”。
不難理解,穩定經濟、發展經濟,對棗莊這樣資源枯竭型城市意味著什么,也只有先把經濟搞上去,社會發展才有動力,人民生活才可能奔向美好。
在遭遇產業模式較為單一、內生動力不足、人才被“虹吸”等資源枯竭帶來的城市轉型“陣痛”,無論是主動還是現實倒逼,轉型已是必然,尋找發展“可選項”已刻不容緩。
聚焦“先把經濟搞上去”的目標定位,棗莊提出加快培育壯大“6+3”現代產業集群,在其中新能源產業代表即是具有引領性的鋰電產業。
今年5月,總投資8億美元的億恩科天潤電解液項目簽約棗莊,該項目達效后年產能可達13萬噸,將為棗莊鋰電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實際自去年以來,在精工電子、豐元鋰能、中材鋰膜、天瀚新能源、星駕科技等領軍企業的帶動下,投資70億元的保力新能源鋰電池產業園、投資100億元的德鑫鋰電循環經濟產業園、投資200億元的欣旺達動力電池、投資100億元的“源網荷儲”一體化等一批大項目相繼落地建設,棗莊市鋰電產業規模迅速壯大。
陳平表示,鋰電產業是棗莊在產業轉型中重點培育的產業集群。通過做大做強鋰電產業,打開轉型發展的新通道,推動新能源代替舊能源,地上能源代替地下能源,持續擦亮棗莊能源基地的牌子。
棗莊也順勢提出了打造中國北方鋰電之都,這種能源“換芯”的“綠色轉身”積蓄了“綠色動能”,進而成為“先把經濟搞上去”的“重要推手”——今年一季度,棗莊鋰電產業實現營收和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分別達到167%、75.2%,到2025年,產值有望突破800億元。
更深層次而言,從“煤城”轉向“鋰電之都”讓棗莊找到了一條平衡發展經濟和支柱產業轉型之路,這不僅是棗莊這座資源枯竭型城市科學分析自身現狀,深刻洞悉產業未來,結合國家“雙碳”目標提出的發展戰略,也是實現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一種良方。
隨著棗莊步伐越走越穩,“棗莊行動”的發展路徑已然揭曉——由“資源依賴”到“綠色轉身”,形成“綠色動能”,以此激起經濟發展的活力。
從這幾年,棗莊布局閑置品循環經濟發展,主政者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出、強調樹立生態發展、綠色發展理念,也能得到這種“綠色轉身”的佐證。
作為資源型城市,棗莊曾長期依賴煤炭資源發展,這也讓棗莊早期的發展帶有“煤灰”,或許繁榮了一時經濟,但采礦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如何處理,考驗著當代人,這也是棗莊強市建設的“歷史包袱”。
七星湖濕地位于棗莊滕州秀美荊河南岸,原為泉上煤礦的采煤沉降區,總面積約2016畝,其中水域面積1216畝,多年來,因采煤塌陷造成群眾無法耕種,曾經坑塘遍布、雜草叢生。
類似這樣的采煤沉降區在棗莊并不少見,置之不理是不負責任,更不利于當地后續發展。
面對此,排除千難萬難,“從治水入手”“以興林打造穿花拂柳景色觀光帶”“用建景實現集生態修復、人文景觀、游憩科普等功能于一體”“三篇文章”下來,七星湖“塌陷坑”變風景區。
這項工作并沒有停止,當地計劃用3-5年時間,將七星湖濕地建成集休閑觀光、鄉村旅游、養老養生為一體的生態經濟區。
換言之,改造后的七星湖不僅成為棗莊綠色生態的一部分,也形成了“綠色動能”——能在文旅板塊扮演重要角色,“包袱”變財富。
七星湖是代表性案例,卻不是孤例。
2015年底,棗莊市開始對最后一座具有100多年歷史的煤矸石山進行治理改造——在充分保護礦業遺跡,維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在原中興煤礦遺址和28處老遺跡上,以中興煤礦博物館為中心,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導入點,建成一座集學術研究、科研考古、生態園林、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大型礦山地質公園。
從此中興煤礦國家礦山公園成為棗莊礦業文明的象征,也成了新時代的“棗莊八景”之一,她的“誕生”是一座城市“綠色轉身”的見證,更是棗莊踐行綠色發展的說明,“攔路虎”變成城市風景線。
對棗莊而言,生態修復是綠色發展必不可少的環節,棗莊也嘗試在更多領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去年11月,陳平在調研鳳凰綠道片區建設提升工作時指出,鳳凰綠道是棗莊靚麗的城市名片,要高度重視綠道片區建設提升工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標準謀劃、高質量建設,充分發揮綠道生態價值、人文價值、產業價值,打造群眾滿意的生態工程、民生工程、精品工程。
今年,棗莊至少有3家年產能超30萬噸以上的煤礦關閉退出,通過淘汰低效落后產能倒逼產業結構升級,智能制造等“綠色動能”接棒——
創建全國再生資源回收體系試點、提升垃圾分類管理水平、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山亭打造區域性生態產品交易市場和生態銀行,建設“山亭大公園”,爭創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棗莊正以最美畫筆,描繪綠色發展底色。
眼下,這種“綠色轉身”已逐步轉化為發展的澎湃動能。
從過去經濟嚴重依賴煤炭化工產業到2021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同期GDP的近5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2.6%,從長期低于全省經濟增速到2021年經濟增速持平全省平均水平,再到今年一季度的山東地市經濟增速“執牛耳者”,棗莊,出現了棗莊人乃至山東最愿意看到的結果。
棗莊的“綠色轉身”絕不是一時之舉,更不是只聚焦產業的“綠色動能”,而是“久久為功”的“發展轉舵”。
“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這個內容就來自于今年棗莊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并在報告中明確提及“打造生態共美的綠色家園”,輔以深化生態修復、加強污染防治、推動綠色發展等具體的工作推進。
在可預見的未來,棗莊的“綠色心”會慢慢“擦去臉上的煤灰”,借助動能轉換、智能制造、綠色發展筑夢“綠色家園”。
行百步者半九十,不能簡單以某一時段的經濟指標“論英雄”,但觀察經濟數據的變化,能看清城市的發展動態以及未來預期,這對找尋地方發展規律和階段十分有參考價值。
“綠色轉身”中的棗莊,回望來時的路、看清腳下的路、借鑒成功的路、遠眺前行的路,更多的努力在后頭……
(鳳凰網山東 劉培省)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